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红棉论坛|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

时间:2017-11-14

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778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6 分钟。

编者按:2018年10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州时强调,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正值总书记视察广州三周年之际,市委党校作为广州新型智库(广州党建研究基地),及时把市委部署和要求纳入教学培训中,认真组织主体班学员,深入开展专题研讨,形成系列研究成果。

延续历史文脉对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价值

作者:李仁武

城市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又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家园。就人类文明演进的规律而言,城市发展要保留其历史文脉和变迁印记,才能承载作为文明样本的丰富内涵,以彰显独具特色的文化个性;就人们生活的居所和家园而言,城市要保留其历史文脉和祖辈荣光,才能在文化身份认同的基础上获得生活意义的滋养,进而享受家的温暖与自豪。把根留住才能让人们认知城市,坚守传承才能懂得文化本真。因此,延续历史文脉对现代城市发展的意义至关重要。

保护文化根脉,为现代城市发展留住历史的印记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不同的城市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不同的文化特色也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品格,彰显出一个城市所具有的底蕴和魅力。从历史的维度看,每个城市的文明进步都是通过其历史文化积淀的厚度来标记、展示和表达的。从现实生活中考量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程度,无疑要从其当下社会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所达到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但是,现实和历史是不可分割的,今天的发展一定是昨天变迁的结果,其中贯穿着历史和文化的延续。换言之,映照现实的历史文化对于任何一个城市都是不可或缺的。

城市的经济功能总是鲜明、突出和外显的,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往往最容易受到关注和重视。近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随着城市的快速扩张和商业化发展带来的巨大繁荣,城市的经济功能被前所未有地放大。在这样的背景下,城市的文化功能逐渐式微。

然而,如果一个城市失去历史的根脉就找不到变迁的源头,如果失去文化的记忆就会失去灵魂的皈依。因此,现代城市的发展必须守住自己历史延续的根脉,要通过加强对历史古迹、名人故居、老旧街区、传统村落等多元文化标识的系统保护,来展示自己在文明演进中所具有的深厚内涵、底蕴和张力。

坚守文化传承,让现代城市成为诗意栖居的家园

什么是城市?有学者认为:可以是一个景观,一片经济空间,一种人口密度,一个生活中心和劳动中心;也可以是一种氛围,一种特征或者一个灵魂。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理解和认知。从人作为城市主体的维度看,城市当然是由建筑、道路、街区、广场、园林等元素构成的物质空间,但又不能简单理解为物质元素的拼凑和堆砌;而在更重要的意义上,城市是人类共同生活的家园,是有灵魂、有内涵、有个性、有情感的社会空间,内含着生命的热度、岁月的痕迹、人生的悲欢。因此,可以说城市其实就是“文化的容器”,它承载着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各种梦想和期盼。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城市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必然结果,更是人类告别野蛮走向文明的集中体现和重要标志。城市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不仅铭记着不同时代的人们创造历史的能力、成效和标记,而且更沉淀着时光荏苒中祖辈留下的理想、信念、智慧、技艺和习俗。所以,城市也可以看作是社会文明的“孕育所”。在城市的历史演进中,不仅有人类文明进步的足迹,更有先辈们不懈追求的荣光,渗透着最具人文精神的生活态度、价值理性和文化传承。

其中,文化传承是从精神内涵的深层结构上维系一座城市的文明演进,体现着其历史品格、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和精神风貌。坚守文化传承是延续城市历史文脉最重要的精神纽带和情感认同,它融汇于城市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包括作为历史记忆并赋予情感的一人一事、一砖一瓦、一草一木。所以,推动城市的现代发展要处理好建设与保护、守正与创新的关系,让坚守文化传承带来对城市的尊重和敬仰,成为最能享受“诗意栖居”的温馨家园。

增强文化自信,为现代城市发展提供共识性内驱力

在文化生成过程中,由于认知主体不同、表达方式不同、客体类型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必然导致文化的具体内容和各种样式千差万别,而且不同文化之间还可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尤其是在全球化、网络化、信息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各种文化之间相互交锋、碰撞和激荡更加严峻,每个城市想守护和延续自己的历史文脉同样会面临各种挑战。因此,在城市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坚定和增强文化自信,保护自己的文化根脉,坚守自己的文化传承,都必须有基于自身历史文化认知与共识的志气、骨气和底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我们讲的文化自信,就是要把中华民族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坚定不移地维护好、传承好、光大好。在推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我们要坚定和强化这样的文化自信,当然就要通过延续城市千百年来受中华文化熏陶所形成的历史文脉,来体现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坚守、传承与弘扬。

在历史变迁中,广州作为岭南文化中心地,一直秉承岭南文化所倡导的人文精神,饱含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放包容、择善而从、敢想会干、灵活应变等具有广泛社会共识的文化特质。因为岭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延续以岭南文化为根脉的城市人文精神也是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如果说改革开放以来广州这座城市已经展示了敢于走在前列、先行一步的文化风采,那么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当中广州就更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努力在事业发展新阶段继续走前列、育新机、开新局。所以,进入新时代、迈向新征程,要把保护和传承历史文脉切实融入到推动城市发展的全过程,让广州成为以文化坚守推动实现老城市新活力的成功典范。

(作者系广州市委党校哲学与文化教研部教授)

在城乡融合发展中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作者:付鸿栋

广州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地,城市中的古建筑、老街区彰显着岭南文化的神韵,乡村里的传统村落、宗族祠堂、风俗习惯蕴含着岭南文化的源流。长期以来,城乡文化相互辉映,展示出广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绚丽多姿。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城市功能的不断强大,乡村文化日渐式微。当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既关系到城乡文化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城市历史文脉的延续。这次在党校学习,我们就这一问题开展专题调研,以理论结合实践,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思考。现从城乡融合发展的视角,谈谈我对如何推动乡村文化振兴问题的几点认识。

整合文化资源,传承乡村文化根脉

文化依托于载体存在。乡村文化蕴含于村居建筑、乡村风貌、风俗习惯、乡规民约等诸多方面。振兴乡村文化,要保护好优秀乡村文化的载体,传承乡村文化根脉。传统村落、宗族祠堂等承载着乡村的历史印记,是独特的乡村文化资源。要分门别类梳理保护这些传统物质文化资源,进行活化利用,守护乡土记忆。同时,要深入整理乡土艺术、民间工艺、传统礼俗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强化乡村传统文化的展演性、体验性和吸引力,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如从化区西塘村按照“修旧如旧、形旧意新”的原则,将旧祠堂修缮改造成家风馆,展示本村文明家庭的家训。通过对乡村资源的活化利用,西塘村整个村庄风貌、社会面貌都发生了变化,村民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融入时代精神,焕发乡村文化活力

文化是时代精神的体现,因应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只有符合时代需要的文化,才能深入人心并得以传承发展。进入新时代,乡村文化要与时俱进,结合时代特征和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融合,进行创新性转化和创造性发展,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民众、淳化民风中的作用。要通过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的宣传教育和示范引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家庭观、道德观、世界观,与乡村礼俗习惯相融合,转化为自觉行为。要以符合时代精神的族规家训为载体,激活家庭文化细胞,汇集成良好家风。要把优秀乡土文化与现代先进文化衔接起来、融合发展,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开展文明评比,发扬传统文化美德,从而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为乡村振兴营造文明社会氛围。

构建互哺机制,促进城乡文化共建

城市和乡村的文化禀赋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互补性,这就使得两种文化能够在互鉴互哺中融合发展。乡村文化既要吸收城市文化先进理念、创新精神、开放态度,又要向城市展示乡村特色民俗文化,以丰富城市的文化生活。一方面,城市文化应当尊重乡村文化的乡土性和多样性,尽量吸收乡村文化所蕴含的精神和智慧,以充实和丰富城市文化的内容。另一方面,要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资源配置,因地制宜配置乡村文化发展要素,提高文化服务的覆盖面和适用性,促进城乡文化无障碍衔接与融合发展。此外,村庄规划应遵循乡村自身发展规律,突出村庄自然禀赋,凸显乡村特色,保留乡村特色风貌,彰显岭南文化魅力。

融合产业发展,增强乡村文化动能

在具有文化资源禀赋的乡村,要做好乡村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等资源的活化利用,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开发具有乡村特色的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文化资源与现代消费需求有效对接。要用好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引导更多社会资源投向乡村文化建设,形成发展合力。一方面,要运用“乡村文化+”模式,通过乡村文化与旅游、创意、都市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将乡村文化元素融入农业生产观光、农事体验,丰富表现形式,丰富发展业态,促进城乡文化旅游一体化协调发展。另一方面,要借助现代传播媒介和数字技术,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平台等传播手段推广乡村优秀文化,为乡村文化提供新载体,增强乡村文化影响力。

培养人才队伍,强化乡村文化引领

在促进城乡文化融合过程中,要引导各种文化要素在城乡间自由流动,以形成融合发展的内在合力。其中,人才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源头活水,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乡村优秀文化人才培养机制,优化结构、扩大总量和提高质量。在引进人才的同时,重视乡村本土文化人才的培养,提高乡村文化骨干的专业技能,增强乡村文化的自我发展能力。要发挥以新乡贤为代表的乡村精英群体的主体作用,汇聚返乡精英、道德模范、文化能人的智慧和力量,为乡村文化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作者系市委党校第102期处级干部进修二班学员)

用“绣花”功夫保护和延续城市历史风貌

作者:蔡 曦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广州恩宁路永庆坊时指出,城市规划和建设要高度重视历史文化保护,不急功近利,不大拆大建。要突出地方特色,注重人居环境改善,更多采用微改造这种“绣花”功夫,注重文明传承、文化延续,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广州牢记嘱托,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总书记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统领,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不断加大保护力度,通过规划引领、逐步建立较为完备的保护体制,扎实开展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传承和利用,着力以“绣花”功夫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和名城风貌。

留住记忆,让历史文化名城更有底蕴

只有对城市的历史文化加以保护,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城市现代发展结合,才能形成气质和个性鲜明的城市,才能强化城市辨识度和影响力,增强人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广州是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是一座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老城市”。广州历史城区山水环境、整体格局、传统街巷等保存较好,基本保存了千年古城云山珠水的整体风貌格局。1983年广州编制了《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景观保护规划》,伴随城市化进程加快也曾面临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各种的挑战。

近年来,广州在实践中厘清保护与发展的辩证关系,平衡二者矛盾,把名城保护作为城市发展重要战略,不断强化国土空间规划、总体城市设计和名城保护规划等顶层设计,全面保护、全力保留城市记忆。建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联席会议制度和名城保护工作审议机制,以《广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为主干线,建立了以“全专细”、可操作的政策文件和技术文件为配套实施的名城保护法规体系,将保护工作要求纳入城乡规划、城市更新、房屋管理等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个环节,坚持以保留利用为主,加强修缮改造提升,力求让历史文化名城更显底蕴、更有魅力。

精细修缮,让老城和古巷旧貌换新颜

广州在名城保护工作中挖掘并发挥文物建筑、历史建筑、历史文化街区等文化资源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精细化本体修复、人居环境改善和品质提升等工作,打造了恩宁路永庆坊、北京路、杨家祠等优秀历史文化保护精品项目。

恩宁路作为老西关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近代广州粤剧曲艺、武术医药、民间手工艺等传统文化传承最密集的地区之一。街区内遍布老街、深巷,保留传统西关生活景象,是满载西关情的博物街。针对恩宁路永庆坊复杂的历史建成环境,引入倾斜摄影和三维模拟技术,反复推敲设计方案与现状环境衔接,提高历史建成环境下的设计科学性。真正实现“绣花”功夫推进微改造,以精细化管理对待街区遗产。

北京路是广州建城2200多年从未断代的中轴线,文化底蕴深厚。广州抓住北京路步行街作为商务部评定的全国首批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的机遇,以老建筑、老品牌、老城脉为“小切口”,实现街区互动有新体验、消费有新热度、活力有新提升的“大改变”。挖掘“南越王宫”“千年古道”等千年城脉故事,按“一栋一策”修复还原历史街区风貌,完成步行街376栋骑楼建筑精细化修复,将街区打造成为岭南建筑民国风建筑博物馆,让城市留下记忆、让人们记住乡愁。

广州杨家祠作为“中共三大”会议的筹备联络处、华南地区系统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人”杨匏安的红色故居,蕴含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根据杨家祠革命史迹和改建痕迹等,绘制杨家祠历史空间复原图,科学编制建筑本体修缮方案,秉承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对杨家祠文物建筑格局、形制及庭院等空间及设施进行保护与修复,最大程度追溯和呈现杨家祠红色革命历史景观。

功能提升,让千年商都迸发时代魅力

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利用工作中,关键要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加关注社区需求和产业导入,突出“留人、留形、留神韵”,力求“见人、见物、见生活”,全面提升其融入现代城市发展的功能。一方面,尊重居民意愿,保留部分现有居住功能,提升人居环境的品质,营造多元社区生态。另一方面,进行合理置换,强调产业导入,注重老字号、传统产业与非遗文化的培育与展示,实现文化和产业双重复兴,使老城焕发出勃勃生机。

如北京路步行街改造,通过业态提升,围绕国潮活力、国际魅力、文化动力、美食热力、动漫魔力“五力街区”产业定位,实现业态差异纷呈、立体多元发展。改造提升后的北京路步行街,充分发挥了步行街改造提升的示范效应,让“千年老街”焕发新的活力。

通过探索和实践,能体会到延续城市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是篇大文章,要做好不容易,必须以尊重历史、保护文物为前提。因此,只有用“绣花”功夫进行精耕细作,把城市历史形态和人文风貌保存好、维护好,以此为基础引入现代时尚生活元素和高品质业态,才能彰显出广州这座“老城市”应有的经典魅力与时代活力。

(作者系市委党校第102期处级干部进修二班学员)

让古村落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焕发新活力

作者:冯志刚

历史文化古村作为农耕文明留存至今的鲜活标本,具有十分丰厚的文化内涵,既是“乡愁”的载体,又是传承与发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镇。保护古村落对于传承城市文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城市化发展的进程中,增城区派潭镇通过在延续古村落的历史文脉上做文章,把留存乡村记忆、保护农村生态、拓展农业形态、建设美丽乡村融为一体,让文旅融合发展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依托。

规划先行,把古村落保护纳入乡村振兴总体布局

城市和乡村虽然有差别,尤其在经济功能上更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在山水形态、地理格局、文化共生、人际交往等方面又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随着生态文明意识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人居环境建设的期盼越来越高,现代城市建设也越来越需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事实上,独具地域特色的传统古村落及其乡土文化的传承,也是当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记住“乡愁”的宝贵资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告诉我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尊重自然、尊重历史、尊重文脉,其实是对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需要我们认真学习、领会和贯彻。

近年来,增城区派潭镇按照“环境优先、产业先行、文化为魂”的思路,把古村落保护纳入乡村振兴的总体布局,在推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中,以全域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突破口,努力让传统古村落焕发新活力。积极做好传统古村落的摸底调查,科学编制和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统筹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依托传统古村落的保护、改造和提升,着力恢复古村落的形态和风貌。

尊重历史,在古村原有形态上进行修缮与提升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传统村落是经过长期历史演进和沉淀形成的,在布局和建筑样式上有其独特的结构与形态。它们不仅体现了鲜明的地理风貌和民俗风情,而且更是祖辈世代留存的文化遗产,具有慎终思远的怀旧情结和品读“乡愁”的审美价值。做好传统古村落保护和利用既是乡村历史文化的尊重和爱护,更是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着力点。

然而,大力盘活农村碉楼、旧祠堂、历史建筑等资源,通过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又是我们的重要抓手。那么,在古村复活中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呢?我们认为,乡村振兴不能搞大拆大建,更不是简单的推倒重来,而是在保护传统古村肌理、形态和文脉的基础上进行村容村貌的修缮、提升。如果失去了古屋、古树和古道,古村就不再是传统意义的古村;如果割断了文脉,那么古村就失去文化传承,真正的“乡愁”也将不能留存。

传承文脉,让传统古村成为体验“乡愁”的故里

在对传统古村落进行保护性开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把保护放在第一位,注重遵循“从保护到利用、到融入城乡建设的有机体系,再到从物化的保护对象上升到文化自信的精神传承”的原则,强化原态性的历史传承,着力解决城乡建设过程中历史文化遗产屡遭破坏、拆除等突出问题。比如:改造后整体建筑得以保留的“吾乡石屋”,就是一个让古村复活的成功范例。如今走进这里,仿佛步入时光隧道,族群的文化特质、繁衍生息的故事都一幕幕出现在了眼前,岭南农村的耕读文化处处有体现,可欣赏、能品味。

共情于恬淡、安宁的村民生活情趣,是现代人休闲旅游的新选择。“吾乡石屋”因其古老的韵味,独特的体验氛围,不仅是体验“乡愁”的文化故里,还成为炙手可热的“网红”民宿,受到众多游客的追捧。许多家长都喜欢带上孩子过来感受这里的历史厚重,让孩子接受古老文明的熏陶,上一堂身临其境的“历史课”。

其实,在保护的基础上把传统古村落的资源开发利用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文旅、特色商业、特色民宿、经典美食等相关产业,可以让老百姓的钱袋子鼓起来,是最受欢迎的惠民举措。而且,通过一系列的保护利用举措,让传统古村的历史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也是新时代增强文化自信的必然选择。目前,派潭镇基于让古村复活的文旅开发已初具规模,接下来,要不断开拓思路,在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道路上继续追梦前行。

(作者系市委党校第102期处级干部进修二班学员)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红棉论坛|注重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奋力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北京文化的“精气神”:寻求新活力

北京文化的“精气神”:寻求新活力

...,那是“寻求新活力”的精气神。 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京举行 文学的“泼辣劲儿”:对话历史,共振时代 10月18日,第六届“北京十月文学月”核心活动之一“传承与突破——第六届北京文学高峰论坛”在正阳门下...

2024-01-02 #经典句子

做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大文章 看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怎么写

做好陶瓷文化传承创新大文章 看景德镇市委书记钟志生怎么写

...也是景德镇的重大使命。”为此,景德镇从延续千年陶瓷文脉、打造跨界混合业态、彰显民族文化自信三个角度入手,讲述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中国故事。景德镇既拥有丰富的陶瓷物质遗存,还拥有大量的手工制瓷传统技艺等非物...

2013-05-26 #经典句子

探秘上海进博会里的人文交流展区:“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探秘上海进博会里的人文交流展区:“老字号”焕发新活力

11月5日至10日,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在国家会展中心(上海)举办。在包括云南在内的全国各省的人文交流展演区里,“老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纷纷亮相,焕发出新活力。据悉,这些“老字号”、非遗除了向世界展...

2015-03-10 #经典句子

我为群众办实事|山东曲阜市总工会举办趣味运动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我为群众办实事|山东曲阜市总工会举办趣味运动会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活力

鲁网11月1日讯 每年此时,曲阜都会掀起全民学习儒学、践行儒学、乐享儒学的热潮。儒家文化的浸润让整个城市更加和美向善,让民众真正学儒学、用儒学、讲儒学,推动儒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提升民众文化获得感、幸...

2011-02-05 #经典句子

活力青春 百变校园——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举行社团招新活动

活力青春 百变校园——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举行社团招新活动

《检察风云》杂志社社会工作站河南站讯(记者 魏健 郑州报道)10月16日下午5时,郑州枫杨外国语学校19个社团于学校景观大道上举行了新一届社团招新活动。领导力现场演说戏曲社表演生物社标本展说唱社表演相声社图文社广...

2024-01-04 #经典句子

广饶: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广饶: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活力

作为孙武出生地、吕剧发祥地、齐笔源产地,古齐文化、兵家文化、吕剧文化、红色文化源远流长,广饶县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资源,结合本地地域特色,充分梳理传统文化的时代内涵,让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得以存续、发展。齐笔...

2023-12-17 #经典句子

探索新思路 构建新格局 注入新活力——文博会彰显云南文化产业创意无穷潜力无限

探索新思路 构建新格局 注入新活力——文博会彰显云南文化产业创意无穷潜力无限

10月29日,创意云南2021文化产业博览会线下展览在昆明国际会展中心落下大幕。以“奋进新时代 启航新征程 文产开新局”为主题的本届文博会,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展示我省文化产业新成就和新态势,呈现一场文...

2012-12-04 #经典句子

内蒙古建工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社团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

内蒙古建工职业技术学校:特色社团活动为校园文化注入新活力

5月25日上午,内蒙古建工职业技术学校围绕“2021年职业教育活动周”活动,举行社团媒体开放日活动。现场以特色社团活动、学业成果展示等形式,展现学生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和职业院校的“文明风采”。据内蒙古建工职业...

2015-01-2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