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看《中国》 神仙文案慢镜头戏剧化 将厚重历史化作优雅飘逸

时间:2016-05-30

舌尖上的中国将家乡美食和故土情怀融为一碗浓浓的靓汤,浸润到我们的每一个味蕾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00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看《中国》,了解历史发展的简明大纲,看厚重如何化作优雅飘逸

看《中国》,画面质感、音乐旁白是外在,内核是优雅飘逸的中国魂

一、中国心、中国印、中国结、中国梦,靠什么来承载?

“中国”在我们的嘴边,在我们的心上,但什么是“中国”呢?

中国红、中国结、中国年、中国味、中国风、中国韵、中国山水、中国书画……这些都是中国。

《舌尖上的中国》将家乡美食和故土情怀融为一碗浓浓的靓汤,浸润到我们的每一个味蕾。《布衣中国》,从中国传统服装的本原和材质出发,在一丝一缕之间,在衣袂飘飘之处,尽显中国韵味。

《航拍中国》《美丽中国》《鸟瞰中国》…..借助于镜头,我们的视角更高更阔,像插上翅膀的鸟儿,逡巡蓝天,深情俯瞰优美的山河,生机勃勃的城市与村庄,生活在这片天地间的各类生命。

要了解中国,我们还需沿着时间的坐标,向远古回望,寻找来处,这就是历史,历史经文字记载于史书。

文字出现以前,中国早已有了灿烂的文化,那是5000年前良渚文化的玉器,6000年前仰韶文化的陶片,是10万年前山西临汾丁村人留下的细石器。

什么能代表中国?7000年前河姆渡人留下的谷物可以吗?8000年前东北辽西流域兴隆洼人留下的碳化小米可以吗?山西夏县西阴村的半个蚕茧,证明5600~6000年前,黄河流域也是中国栽桑养蚕的发祥地。

《河西走廊》,将西北地区这条最长走廊自汉代至新中国的前尘往事细细梳理,《茶马古道》又将我们引入了西南这条经济文化交流的通道。

祖国的时时处处,哪里没有引以为傲的灿烂文化?哪个不能代表“中国”?

“中国”,多么熟悉、亲切,1984年央视春节晚会,张明敏一首《我的中国心》,“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中国心、中国印、中国结、中国梦,靠什么来承载?

万千年来,中国大地上的山谷平原、江海湖泊变化并不太大,沧海桑田更用来比喻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他们或团结合作,或杀伐争斗,乱后合,合后分,分后乱,交叠更替。

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那么多朝代,那么多人物,都留在了历史深处。

这些历史丰厚,但也残酷。真正滋养我们心灵的是文化,是对生命人性的尊重,是对生活的热爱和精神的经营。

中国心、中国印、中国结、中国梦,正是靠这些来承载。

二、纪录片《中国》的叙述方式

要想阐释“中国”,任何一部作品都会觉得不够全、不够深,就如正在热播的纪录片《中国》,其创作团队包含了《河西走廊》的原班人马,又请来国际级的音乐、特效、摄影,甚至解说人员都精益求精。

别的有关“中国”的纪录片,侧重于一个方面或一个区域,而《中国》就是“中国”,它涵盖四野,囊括古今。

纪录片《中国》2020年12月7日由湖南卫视推出第一季,立刻以其全新的视觉、音乐、旁白征服了观众。

第一集,老子、孔子出场,第二集,墨子、孟子、庄子,第三集,荀子、韩非子、李斯,第四集,秦统一中国后进行制度与文化的统合,之后是汉。

《中国》第一季,从春秋到盛唐。第二季从盛唐到新中国。

欣赏纪录片的过程,最明显的感觉不是厚重,而是优雅与飘逸,悲悯与敬仰。

它不是冷峻厚重的历史再现,而是有温度的追寻。

正如《中国》的制片人(也是《河西走廊》的制片人)李东坤所说:“对以往历史的‘温情和敬意’,是《中国》一片的创作起点。

一部历史小说《大秦帝国》都需要四部长篇历史电视剧来描述自秦孝公商鞅变法到秦始皇统一中国这7代秦国帝王的丰功伟绩。

而从春秋到新中国,这跨度近3000年的中国历史如何呈现?纪录片《中国》肯定不能走寻常影视剧的路线,它采用的是“从大脉络看大逻辑,以大写意绘大趋势。”

观赏纪录片《中国》,是了解历史发展的简明“大纲”。

三、《中国》值得赞扬的地方

有关纪录片《中国》,让人惊喜、值得赞扬的地方太多:

它将纪录片的内容用电影的呈现方式表现。

它虽然叫《中国》,却吸收了很多外国的元素:

配乐出自日本配乐大师梅林茂,正如当初《河西走廊》的主题曲由雅尼主要操刀一样,《一代宗师》《花样年华》的配乐就来自于梅林茂。

摄影指导罗攀,拍摄过《芳华》《老炮儿》。我们曾经从一幅飘动的红丝带感受一代人的芳华,在纪录片《中国》,这样象征性的元素更是运用到炉火纯青:

一座城池,用一堵高墙代替;一座宫殿,你看到的就是一扇大门;一座房子,用一面墙就足以表达。这像是传统戏曲的舞台,两把椅子一张桌子就是房子,站在蒙着布的高台上,就可能是诸葛亮的《空城计》。

《中国》高明的地方,它不像一般的纪录片,也不像一般的影视剧,很多时候,它更像是一部舞台剧,而且都不需要演员说几句台词。

既然用12集纪录片表现自春秋到盛唐的千年历史,更需飘逸、从容,想一口气什么都讲,讲的人不累,看得人也得累到吐血,继而是对历史的望而生畏。

《中国》最聪明的地方,把所有镜头都放慢一倍,实现了彻底的写意风格。

纪录片《中国》的质感、画面、音乐、服装、道具、解说……等等,似乎都无可挑剔,令人折服。

我认为这一切都是外在的,是视觉、听觉层面的享受,其最精彩的地方,当然是总策划和解说词,也就是网友所说的“神仙文案”。

我看了几集,从第一集到一统天下,即春秋到汉以前的部分,当时就想,难道春秋以前的事儿就不说了吗?

今日搜到制作人李东坤的一篇文章,纪录片《中国》第一季从春秋到盛唐,第二季从盛唐到新中国建立前,第三季则追溯到上古三代。

对于第一季第二季,基本史实都在已有的认知框架内,我们欣赏的是该纪录片如何挑选解读这些素材,而对于春秋以前的部分,我更有兴趣。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看《中国》 神仙文案慢镜头戏剧化 将厚重历史化作优雅飘逸》,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这误判太明显!中国女足绝佳机会被吹掉 解说一句话说出球迷心声

这误判太明显!中国女足绝佳机会被吹掉 解说一句话说出球迷心声

...珊珊获得单刀机会,但被边裁判罚越位在先。然而,根据慢镜头回放显示,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误判,王珊珊在启动前最起码落后了对手最后一名防守球员1米的距离。解说也不禁感叹,这时候如果有var就好了相信这句话也说出...

2023-09-11 #经典句子

中国诗词大会|一道善良的题目 引出董卿蒙曼康震的爆文3要素

中国诗词大会|一道善良的题目 引出董卿蒙曼康震的爆文3要素

...蒸气,然后立刻结成冰。岑参的笔如同摄像机,近距离、慢镜头播放出每一个细节,非常真实,震撼人心。爆文要素之三:情感董卿最后感慨道,岑参将苦寒的生活写得这么热血。“热血”一词道破了爆文写作的第三个要素,情...

2015-02-07 #经典句子

一人一扇一抚尺 口技牛人神还原语文课文!

一人一扇一抚尺 口技牛人神还原语文课文!

...段《速度与激情》片段重现“枪声”、刹车声、爆破声连慢镜头声音都可以有!只见他只是动了动嘴这些声音却仿佛真实出现闭眼倾听,根本听不出端倪图 | 方浩然表演《速度与激情》片段看完大家的表情都是这样的热爱口技和...

2010-02-12 #经典句子

《国家宝藏》第三季开播台词暴击!央视的台词文案是神仙级别的吧

《国家宝藏》第三季开播台词暴击!央视的台词文案是神仙级别的吧

...千二百年,广汉三星堆”。听了之后只想说,这都是什么神仙文案!为了准备一档《国家宝藏》,感觉工作人员已经写好一篇古文了!不仅文化内涵丰富,而且台词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言简意赅的词句间国家宝藏的历史...

2023-06-25 #经典句子

“神仙解说”专业又动情!网友感叹:这就是中国语言的浪漫

“神仙解说”专业又动情!网友感叹:这就是中国语言的浪漫

“容颜如玉,身姿如松,翩若惊鸿,婉若游龙”2018年平昌冬奥会上央视的这段解说词火速出圈刷爆网络让广大网友意识到了一份独属于中国语言的浪漫在东京奥运会赛场上奥运健儿们拼尽全力为国争光而在赛场之外的解说间内...

2016-01-10 #经典句子

写人写事的文章 如何运用“慢镜头”描写 才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写人写事的文章 如何运用“慢镜头”描写 才能让读者如临其境?

...们——电视台在转播体育节目时,常常把精彩的瞬间用“慢镜头”的形式重播一遍,以便让观众看个一清二楚。写作文的过程,其实也就是慢镜头重现的过程。如果在写作时,在心中把事情的过程分解一遍,然后用文字将生动、...

2009-02-16 #经典句子

“慢镜头回放”用英文怎么说?

“慢镜头回放”用英文怎么说?

...语的频道,今天我们分享一个非常有用且地道的表达——慢镜头回放, 这个短语的英文表达是:instant replay 慢镜头回放,实时重放Instant replay showed the ball was out. 慢镜头回放显示球出界了。Now, let"s look at the instant replay. Oh yeah, he ...

2019-05-29 #经典句子

「古文观止」汇聚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诞生的经典文章

「古文观止」汇聚中国几千年历史中诞生的经典文章

很多人在写文案的时候,总是容易进入一个误区,就是忽略了自己的文学素养,如果没有一个好的文字功底,你看再多的《文案发烧友》、《绝望的文案》都写不出来一个让人惊艳的好文案。所以,要写一手好文章一定要读一读...

2013-03-19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