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观唐宋社会文化 当时的文官与武官在权力与职务上有何区别?

时间:2014-05-15

基于文官应坚守道德原则,武官则仅追求物质利益的基本假设,朝廷逐步调整法规,让文官实践儒家的道德规范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15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文官与武官的制度性区分随着文官逐渐支配北宋政府,他们对于文武区分的理念逐渐落实到官僚体制中。基于文官应坚守道德原则,武官则仅追求物质利益的基本假设,朝廷逐步调整法规,让文官实践儒家的道德规范。相对地,对武臣的道德要求标准则要低得多。官员为双亲服丧的规定,充分说明北宋朝廷以不同的标准对待文武官员。

根据儒家的孝道观,任何人皆应为过世的双亲服三年之丧。对于官员来说,这是要求他们辞去官位,待在家中守丧三年。然而,北宋初年的官员很少遵循这项原则。当官员为双亲服丧而请求辞职后,朝廷通常会在一百日之后委派新的职位。一些渴求权力的官员甚至服丧不及百日,就返回政府任职。太平兴国六年,太宗下令所有官员必须服丧百日期满才能重新任职。

此后,朝廷倾向尊重文官的意愿,允许越来越多的文官自愿性地离开岗位,完成三年之丧。然而,由于缺乏强制性的规定,绝大多数的官员仍然没能守满三年之丧。到了真宗朝,一些文官开始批评这样的状况。大中祥符九年,朝廷下令,除了武臣与官秩必须起复者之外,官员都要在双亲过世后服丧三年。在此情况下,一些文官为了避免在未来双亲过世时需要离任,乃请求转换武职。

在仁宗朝,由于文臣的力量已凌驾于武人之上,一些文官试图强制武臣也遵循儒家的守丧原则,因为他们相信所有人都应该为其双亲尽守丧的义务。庆历三年,一群文官建议:“不以文武品秩高下,并听终丧。”也就是说,不论文武官员的职位高低,都要服满三年之丧。

但是,仁宗认为“武臣入流者杂,难尽令解官”。即考量到武官的文化背景,无法强制他们全都遵守儒家的礼法,乃规定:“自今三司副使以上,非任边寄而遭父丧,并听解官终制,仍以月俸续之。武臣非在兵而愿解官者,亦听。”也就是说,只有不统兵,也不担任边职的武臣,可以因自愿申请守三年之丧而离任。显然,仁宗在考量了文武官的文化背景后,制定了不同的人事规范。

嘉祐四年,韩缜再次请求仁宗强制所有武官行三年之丧,让官员守丧成为通则。当皇帝征询其他朝臣的意见时,官员们的意见存在分歧,一些文官认为韩缜的建议难以施行。朝廷最终依武官的品阶、身份与职务做出折中方案。带阁门祗候使臣、内殿崇班以上,太子率府率及正刺史以上,遭父母丧及嫡子孙承重者,并听解官行服;其元系军班出职及见管军若路分部署、钤辖、都监,极边知州军县、城寨主、都监、同巡检,并给假百日,追起之;供奉官以下仍旧制,愿行服者听。宗室解官给全俸。

在此规定下,供奉官以下的低阶武官仍遵循旧规,除非他们自愿离任,否则仍不需强制服丧。统领军队,或出任边职的武臣,则在守丧百日之后重获任命。因此,文武官的守丧规定虽几经更动,仍然有明显的差别。在仁宗时期,文武官员的退休标准也不一样。

根据《仪礼》,官员在七十岁时可以要求退休。因此自太祖时期以降,七十岁是文武官员规定的退休年龄。然而,即便朝廷给退休官员提供了优渥的赏赐,绝大多数年迈官员都不会主动呈请退休。尽管朝廷时而命令某些年纪过大的官员离职,却不曾展开全面性的调查,强迫每位官员准时退休。不满于逾龄的官员霸占职阙,却无所表现,一些人持续呼吁朝廷应该采取更强硬的手段。

皇祐三年,知谏院吴奎建议,谏官应该弹劾任何超过七十岁还不打算退休的官员,并说道:“由文、武二选为士大夫,是皆君子之地也,傥不以礼法待之,则是废名器而轻爵禄也。”在仁宗朝,随着文武之分的深化,吴奎认为文武官员皆是“君子”,应该遵行同样礼法的想法显然已是不合时宜。

无怪乎朝廷拒绝了吴奎的提案,而采纳胡宿为文武官员规划不同标准的意见。胡宿指出:文吏当养其廉耻,武吏当念其功旧,今欲一切以吏议从事,殆非优老劝功之意。当少缓其法,武吏察其任事与否,勿断以年;文吏使得自陈,而全其节。也就是说,仅对文官致仕年龄采取严格的规定,武臣则视其工作的状况而不采取一致的年龄标准。当胡宿的建议成为朝廷政策后,武官乃继续享有较为宽松的退休标准,甚至有人年过八十还保有官职,并拒绝提请退休。

另一个发生在仁宗时期的制度性改变与“恩荫”的规定有关。自北宋立国以来,每当新皇帝即位、祭天或寿诞时,官员的亲属都会被赐予官衔。当高阶官员退休或过世时,他们亦可要求将恩荫的资格赠予他们的亲戚甚至是门客。由于恩荫所得的官衔多为武官,较少为文官,以致宰相之子也可能因恩荫入仕而成为武官。因此,在恩荫待遇上,原本并无明显的文武之别。例如,大中祥符八年真宗在祭天之后进行大规模的恩荫授官,依官员的品秩,授予了不同等级的武官给他们的孩子、兄弟与侄子。因此,不论官员的文武身份,品阶相近的官员得到相同的恩荫。

到了仁宗朝,受到文武分途趋势的影响,朝廷开始变更恩荫的规定。如此一来,不愿出任武官的文臣,再也不用担心自己的子孙将因恩荫而成为武官。天圣五年,朝廷下令,今后赐予文官的恩荫只限于文资官。部分官员随即要求将之先前因恩荫获得的武资官改为文资。庆历三年,朝廷宣布恩荫授官的新办法,依官员的文武身份进行明确的区分,文官的亲属只恩荫文资官,武官的族人则获得武资官。

如此一来,即便文武官员担任同样的职位,他们获得的恩荫也截然不同。比方说,一位担任枢密副使的文臣,他的儿子可恩荫太祝、奉礼郎;同样担任枢密副使的武臣,其子则会恩荫西头供奉官。显然,通过新的恩荫制度,官僚及其亲属被清楚区分为文武两个群体。由于政策上有意区分文武,即便文武官员出任相同的职位,在待遇上依旧有别。举例而言,文武官员都可能出任某州的知州。然而,当武官担任知州时,管理文事行政的职权会移转到通判或其他文职属官手中。

真宗大中祥符五年之后,武臣知州已不再主持辖区内的科举考试,他们对于财政事务的管理也受到限制。大中祥符六年,朝廷下令每年查核各地的茶盐酒税及诸物场务的收入,若有亏损,则惩处知州、通判及监临官,但“大臣及武臣知州军者,止罚通判以下”。这条命令显示,当武官担任知州时,实际掌管财政工作的是手下的通判,而非知州本人。对武人知州权力的进一步削减,发生于皇祐五年。仁宗宣布:“诸路知州军武臣,并须与僚属参议公事,毋得专决,仍令安抚、转运、提点刑狱司常检察之。”

通过安抚使、转运使、提点刑狱使等路级长官的持续监察,朝廷要求落实武人知州与其文臣僚属分享统治权力的规定。为了明确区分文武官员,朝廷也在官衔之外利用一些不同的规定来标志官员的文武身份。例如,节度使是少数既可授予高阶文臣,也可赐给高阶武臣的官衔,而每位节度使都拥有旌节,借以象征他们崇高的地位。如果文官出任节度使,他的旗杆会漆成红色,武人节度使的旗杆则是黑色。这样的规定代表文武分途的精神,已深深落实在宋代中期的政治规范中。

文武官员区别的强化,使得朝廷开始重新考虑文官与武官之间的转换。理论上,朝廷允许官员在文阶与武阶之间转换,是提供一个机制,让官员不受制度条文的限制,在适当的职位上发挥其才能。然而,在11世纪,由于文武官之分已涉及相异的社会地位、道德标准、人事规章与政治权力,文官与武官之间的转换也就成为相当复杂的问题。一方面,掌权的大臣可能会通过政治操作,将政敌从文资转调为武资;被要求换官的文官则会坚拒改换武资的命令,以维持自己的文人身份与政治权力。

另一方面,官员要求换官,可能只是为了享受对自己有利的人事规定,例如,文官为了避免守丧去职或届龄致仕而改换武官;相反地,欠缺文学才能的武人官僚可能会要求改换文资,以追求更高的权力与地位。为了防止官员取得不适合的职位,朝廷持续制定新的法规以限制文武转换的要求。大中祥符三年下令:“京朝官换武职、诸司使以下换文资者过试时务策三道,不习文辞者许直述其事,其换武职问以边事。”也就是开始以考试来筛选申请换官者。

大中祥符五年,朝廷进一步规定申请换为武职的文人官僚须考测其武艺。大中祥符九年之后,由于朝廷强迫文官去职为父母守丧,一些拥有年迈双亲的文官乃意图借改换武资,来规避离任守丧三年的规定。因此,朝廷于乾兴元年下令,唯有双亲皆已亡故的文官才能提出换为武职的要求。在仁宗时代,朝廷采取了更多的限制措施以阻止武官转换为文资。天圣七年规定,官位在殿直以上的武官不得换成文资。也就是说,唯有低阶武官才有机会从武资转调为文资。或许,文人精英认为,在军队长时间服务的资深武官并不适合文官文化。

对于低阶武官而言,转换文资的条件也变得更为严格。除了以笔试测验文学素养外,朝廷还会调查他们的身家背景。天圣八年下诏:“三班使臣本文吏子孙,年二十五以上,许量试笔札、读律,与换文资。”也就是说,来自文臣家庭的三班使臣,在通过文书写作与法律知识的测验后,可以改换为文资。类似的规定也适用于品阶低于三班使臣,却想转调文资的武官。宝元元年,朝廷限制殿侍转换文资的资格,仅限父祖三代之内曾任文官者才可申请。

庆历三年,对下层武官换文资的限制略有放松,下令:“三班奉职以下换文资者,历官无赃罪,虽三代非文资,而有亲叔伯、兄弟见任者亦听。”将三班奉职以下的武官转换文资的资格,由直系的祖先三代须曾任文官,扩张到旁系血亲中有现任文官。总而言之,武官需要同时拥有文学才能,且与文官家庭有某种血缘联结,才能从武资换为文资。

主政者将家庭背景作为申请转换文官的条件,显示了当时认为担任文官的条件之一,是与文人传统有所联结。出于这样的考量,出身文官或文人背景的武官,在文武转换上的待遇明显与职业军人有所不同。天圣四年,朝廷允许曾经参与科举考试的三班使臣申请转调为文资。至于过去从文官转换为武官者,则可以申请改回文资官,而无论其品秩高低。

文人背景在武官申请转换文资的过程中极具重要性,反映出文官有意减少不同文化背景者担任文职的机会,以维持其群体之“纯净”。在各种规定的限制之下,文武官之间的转换交流日渐减少。也因为双方在沟通上受到限制,彼此间的紧张关系自然加剧。仁宗时期,文人与武人拥有不同文化身份的信念,通过政治制度而得到强化。

随着政府的法令规章将文武官的差别待遇制度化,双方阵营的歧异变得空前巨大,彼此之间身份的转移则被有意识地加以限制。通过政治制度,文官不仅确立了与武臣的区隔,更将双方的隔阂延续到后代子孙身上。如此一来,通过政治制度区隔文武,成为文人精英强化自身文化认同的手段,全体官僚被区分为两个具有某种敌对意识的阵营,这是分析11世纪中国政治史时不可忽视的议题。

参考文献:

《仪礼》《宋史》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观唐宋社会文化 当时的文官与武官在权力与职务上有何区别?》,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明朝兵权被分割 安排文官任兵部官职 对于战场并无助益

明朝兵权被分割 安排文官任兵部官职 对于战场并无助益

...始忌惮手握重权的将领。而且在历朝历代的统治者眼中,文官向来都比武官更好把握。因为文官通常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就算玩弄权势也是在统治者的眼皮子底下,如果文官引起了皇帝的不喜可以直接外放或者下派,并不会产...

2018-09-14 #经典句子

古代文武散官格局的变化:变得是其地位 迁的是其身份

古代文武散官格局的变化:变得是其地位 迁的是其身份

...系统,建立起从正二品至从九品的武散阶体系,使武官与文官的散品序阶基本均衡,这是对于武官的政治身份的建构与完善。通过以上一系列举措,唐初以来武臣群体的政治地位得以提升,唐王朝亦奠定了后世武散官序列的基本...

2007-02-26 #经典句子

君臣关系透明 文臣地位升高 形成转对制度与皇帝共治天下

君臣关系透明 文臣地位升高 形成转对制度与皇帝共治天下

...拳的报国之心,和甘愿为大国舍小我的政治诉求。在宋朝文官的地位高,“文臣治国”是宋朝的一项基本国策,文官的权力范围很广,不仅对朝政有绝对的发言权,对军事也有很大的决策权。那么究竟是怎样的政治环境造成这样...

2011-06-17 #经典句子

岳飞武官做到了极致 那你知道他的文官级别达到几品?

岳飞武官做到了极致 那你知道他的文官级别达到几品?

...做到太尉,相当于《水浒传》高俅高太尉。岳飞还有一个文官的头衔,开府仪同三司,相当于文官的最高级,也就是说,岳飞做到了文官最高武官最高。岳飞还有一个加衔,太子少保,因此,我们有时候把他叫做岳少保。太子少...

2019-04-12 #经典句子

清朝重文轻武 只有这个职位的武官可以横着走

清朝重文轻武 只有这个职位的武官可以横着走

...下来,照样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在清朝的权力体系里,文官的话语权明显高于武官。武官见了文官,自动先矮2级,一点脾气都没有。所以,曾国藩在创建湘军后,哪怕已经手握兵权,但仍然对督抚一类的文官梦寐以求。朝廷...

2020-03-19 #经典句子

秦朝时每个品级的文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这些职位 就是俸禄高太多

秦朝时每个品级的文官大致相当于今天的这些职位 就是俸禄高太多

...讲秦朝的官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官,这一期主要为大家介绍文官,武官就暂不细说了。另外一些低级官员,属官我就不一一对比了,还有一些无法对比的官职我就不写进去,因为时隔千年,皇帝都没了,官职就更是对比不了。首先...

2008-02-02 #经典句子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在古代既然是赞美词?

“衣冠禽兽”这个成语在古代既然是赞美词?

...到九品的官服上都有了不同绣饰。明朝的皇帝规定,所属文官官服的正前方的补服上只能绣飞禽,所属武官官服的正前方的补服上只能绣走兽,其详细的官服绣饰如下:文官官服绣饰文官一品:绣仙鹤。文官二品:绣锦鸡。文官...

2017-12-20 #经典句子

张国刚:启蒙时代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张国刚:启蒙时代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

...制,因为没有世袭贵族与皇帝分享权力,但他们也觉察到文官系统对这一权力的制约。文官行政系统中,令耶稣会士印象深刻的是监察系统、审判体系和科举选拔制度。(一)监察与司法制度中国御史监察制度源远流长。这一套...

2023-09-2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