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昆曲无他 得一美字”——看昆曲六百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之传承

时间:2013-06-05

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404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7 分钟。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

四百年之前,英国伦敦的莎士比亚环球剧场正在上演莎翁的《仲夏夜之梦》之时,在中国的戏台之上,一曲《牡丹亭》也正在上演。

张弛有度、顿挫疾徐的节奏,缠绵婉转、柔曼悠远的腔调,正如那江南水乡中温柔如水的女子,一颦一笑、一个回眸都那样的顾盼生辉。

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经过昆曲的一番动情演绎之后,婉转细腻之中更是别有一番韵味,柳梦梅和杜丽娘凄美神圣、至情至性的爱情,化作百般情思萦绕于胸,仿若魂穿四百年前,不禁为这惊魂一梦潸然泪下。

其实昆曲的历史又何止四百年?早在六百年前元朝末期的昆山地区,古老的昆腔已然形成,经历了从昆腔到昆曲的演变,再加上后来大量优秀剧作的涌现,昆曲也日趋繁荣起来。

“东西曲坛伟人,同出其时,亦一奇也。”

这是1930 年时,日本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他的《中国近世戏曲史》 的一段评论,也是首次将汤显祖与莎士比亚相提并论。

这是昆曲独特的魅力,含蓄却耀眼。昆曲之美,是历史悠久的老故事,是戏曲百花园中“芝兰生于深谷,不以无人而不芳”的那朵兰花,是软糯细腻的水磨调,也是“人类口述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活化石,更是余秋雨口中那道耀眼的荣光——

“它是一种美丽的光荣, 是一种让人怀旧的过去, 让人为之充实和自豪。 ”

锣点一起,“咿咿呀呀”都变得悠扬动听;蹁跹小步迈得细细碎碎,仿佛踏在了人的心尖之上;纤纤素手带动盈盈衣袖,一招一式都容不得半点含糊。

作家白先勇先生曾这样评价昆曲:“昆曲无他,得一美字:唱腔美、身段美、词藻美,集音乐、舞蹈及文学之美于一身,千锤百炼,炉火纯青,早已达到化境,成为中国表演艺术中最精致最完美的一种形式。”

昆曲之美,美的典雅清丽,恰如兰花的幽香,虽不浓烈芬芳,却有着隽永绵长之沁人心脾。

提及昆曲之美,不得不说昆曲独特的唱腔,昆曲的演唱上非常注重声音的控制,对咬字吐音的要求很高。

有人曾说,昆曲的声腔“一声即勾耳朵,四句席卷全城”,足见昆曲行腔之优美婉转,回韵悠长。

其中一个缘由便是因为昆曲演唱的特点是“以字行腔”的,也就是说,腔要跟着字来走,在昆曲的演唱上也是要遵循一定的腔格,被称为四定:定调、定腔、定板、定谱。

这就使得昆曲不同于京剧、豫剧的板腔体,而是采用曲牌体的唱腔,正因如此,它的格律非常严谨,对于写昆曲的剧作家要求也就更高了,不仅要懂曲牌,自己能唱则更佳,这样才能更好地将戏中人物和剧情更好地展现出来。

与此同时,昆曲的唱腔又分为南曲和北曲。

南曲只有五声音阶,它的特点是字少腔多。缠绵委婉又抒情缓慢,拍子放慢了,节奏放缓了,以此给了旋律中诸多变幻的花腔和身段以较多的时间。

譬如《牡丹亭·游园》中第一段的“步步娇”,可以视为南曲的经典代表之作,腔调之中缠绵舒缓,一唱三叹,每唱一个字都有极其严格的平、上、去、入,柔曼悠远的花腔之中,一开扇一关扇,身段眼神都美到了极致。

而北曲则与之不同,音阶有七声,相较南曲而言要显得字多而腔少,所以它的节奏相对明快许多,更加的跌宕跳跃,在用板上更为自由, 往往跟还有衬字的多少而活用节拍,称为“死腔活板”。

北曲中的代表作品可以看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的《斩娥》这一折,窦娥捆缚双手,即将赴法场被施斩首之刑,口中的“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字字悲怆,爆发力极强,“端正好”的曲牌正是她这悲愤激越的情感之体现。

后来,随着昆曲的演变,北曲渐渐“南曲化”,还出现了颇具特色的“南北合套”的表演方式,根据内容而将南北完美配合,生旦对唱可取不同的一南一北的声腔,衔接自然而和谐,使昆曲的表演更加丰富,一切服从于戏曲和角色应有的情绪。

昆曲被称为“百戏之祖,百戏之师”,那是因为至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昆曲,其实是很多剧中发展的基础。

晋剧、蒲剧、上党戏、湘剧、川剧、赣剧、桂剧、邕剧、越剧、粤剧、闽剧、婺剧、滇剧……甚至被称为国粹的“京剧”,都是在昆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文征明手录的娄江魏良辅《南词引正》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元朝有顾坚者,虽离昆山三十里,居千墩(今千灯镇),精于南辞,善作古赋。扩廓帖木儿闻其善歌,屡招不屈。善发南曲之奥,故国初有"昆山腔"之称”。

可见昆曲诞生于元代后期,由昆山人顾坚草创,最早是叫做昆山腔。

昆曲在明朝中叶至清代中叶时期蓬勃发展,成为了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这个过程中,曲唱家魏良辅做出过不小的贡献。

魏良辅继承了“以文化乐”的传统,对当时的“昆山腔”进行了一番大胆改良,他采用中州韵系,尝试了前文提到的“以字行腔”,又吸收当时流行的余姚腔、弋阳腔、海盐腔特点,再把弦索、 箫管、 鼓板之类乐器合在一起,集南北曲乐队之精华,形成了一个规模完整、 丝竹并用的乐队体制。

“调用水磨,拍挨冷板”,使曲调像“水磨”那般细腻滑润,节奏舒缓动人,软糯细腻的“水磨腔”也就应运而生。

“功深熔琢, 气无烟火。 启口轻圆,收音纯细” 的“水磨腔”受到无数人的喜爱,昆山腔也就此也发展成了当时盛行于大江南北的昆曲。

昆曲的发展影响了诸多剧种,风靡天下两百余年,是名副其实的“百戏之祖”,更是得到明朝皇室认可成为了官方戏曲。

与此同时,很多地区出现了不少专门演出昆曲的民间职业戏班,有“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说法,大量优秀作品和戏剧家涌现,先后产生了一大批著名剧作。

《剧种·剧目·剧人》中写道:“昆曲独占戏曲鳌头两百余年,期间没有任何一个剧种能与之抗衡。明代后期到清代初期,上至王公贵族,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为之倾倒。”

作家余秋雨更是做出过这样的评价:“昆曲主宰了中华民族集体审美达两百年之久”,足见昆曲当时发展之鼎盛。

一直到乾隆嘉庆朝,昆曲的地位都是当之无愧的“国剧”,然而随着后来的“花雅之争”开始,昆曲逐渐走向了落寞。

清代中叶之后,昆曲不再一家独大,各地的地方系种渐渐兴起,散发出蓬勃旺盛的生命力,与此同时,昆曲进入宫廷之后,渐渐变成了附庸风雅、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

随着,以京剧为代表的“花部”的盛行,人们渐渐发现这些剧种似是更加容易上口,而“雅部”的昆曲就显得过于繁琐和高雅了。

到了1949年之前,在全国范围内除了“国风新型苏剧团”和“半付昆班”在竭尽全力地延续和传承昆曲艺术之外,已经再没有一个职业性表演团体了,很多昆曲表演艺人不得已走下舞台,有的回家务农,有的摆摊糊口,昆曲的衰落似乎走入了一个难以回转的境地。

其实反观昆曲的兴与衰,又何尝不是成也萧何败萧何呢?

昆曲的兴盛因其文雅的唱词、婉转的唱腔和严谨的表演形式,在当时是非常符合士大夫阶层的情趣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当时四面楚国的国内境况,昆曲高雅的格调变得难以适应,文雅的唱词成了变成晦涩,婉转的唱腔变成过于细密,严谨的表演更是成为了局限。

胡适曾说:“昆曲不能自保于道、咸之时,决不能中兴于既亡之后。”

这一句,像是给昆曲宣判了死刑,正应了戏文中那句“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 生生死死随人愿, 酸酸楚楚无人怨 ”的哀怨酸楚。

好在,昆曲从未被放弃过,气息不绝如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统文化开始被重新扶持,昆曲也重新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当中。

1956年,浙江昆苏剧团改编演出的《十五贯》在全国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和好评,周总理曾感慨地说道:“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在那之后,全国各地的专业昆剧院团相继得到了恢复,如枯木逢春一般。

直到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宣布了第一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其中就包括了中国的昆曲艺术,中国也成为首次获此殊荣的19个国家之一。

这对于昆曲来说,无疑是一个历史性的转变,作为中国传统艺术,昆曲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认可和肯定。

即便是在充斥着“戏曲夕阳论”、“昆曲消亡论”的当下,热爱昆曲的人们依然在尽自己所能守护着那道光芒。

昆曲艺术家、有“昆曲王子”之称的张军,就曾动容地谈到昆曲近两百年的几经沉浮, “很辛苦,但它依然在路上,因为还有人爱它,在传承它。”

爱它,传承它,哪怕如《桃花扇·余韵》中唱的那般:“俺曾见金陵玉殿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谁知道容易冰消。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青苔碧瓦堆,俺曾睡风流觉。将五十年风流看饱。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曲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一曲唱到老。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昆曲无他 得一美字”——看昆曲六百年中华传统文化的美之传承》,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交流交往 | “百戏之祖”走进喀什 上海“文化润疆”播洒昆曲种子

交流交往 | “百戏之祖”走进喀什 上海“文化润疆”播洒昆曲种子

...疆。喀什地区7所学校2800余学生教师现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之一——昆曲艺术的魅力,文化润疆在边疆地区洒下昆曲种子。此次演出历时10天行程1200公里,演出地点覆盖了上海对口支援的叶城、泽普、莎车、巴楚四个...

2024-01-08 #经典句子

“林徽因”登上昆曲舞台 展现时代巨变中的文化坚守

“林徽因”登上昆曲舞台 展现时代巨变中的文化坚守

...昆曲诗情画意的舞台去展现家国情怀,引领时代风向,让传统文化浸润更多当代年轻人的心灵。”北方昆曲剧院院长杨凤一表示。记者 郑娜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9-01-04 #经典句子

黄亚男:“老戏新唱” 传承昆曲文脉

黄亚男:“老戏新唱” 传承昆曲文脉

...那样天天练功、演出,但我会花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尝试用传统文化打动年轻人,只有培养更年轻的戏曲听众,才能让戏曲界传人更加有信心去守护这一方艺土。走出舒适圈,用最简单的表现方式和表达方式与大众文化接轨,除了...

2009-05-04 #经典句子

张光芒等:《南京百年文学史》

张光芒等:《南京百年文学史》

...表的知识群体与新文化运动中的先锋人物的论战就是这种传统文化本位与西方文化本位的冲突。一方面,南京政治与文化中心的长期存在,文人士大夫的不断的艺术建构,积淀成了南京文学一以贯之的文学意象、文化心理与精神...

2019-10-30 #经典句子

当游戏遇到传统文化 如何走出新路

当游戏遇到传统文化 如何走出新路

原标题:当游戏遇到传统文化,如何走出新路游戏产业有多热?看ChinaJoy就能知道。本周五,2018ChinaJoy将在上海开幕。今年,是它走过的第16个年头。在信息时代,玩游戏已经成了一件寻常事,从每日活跃用户数量6000多万的《王...

2015-02-05 #经典句子

文山3所!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公示

文山3所!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公示

...发布公示拟认定1885所学校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名单显示云南共65所学校在列其中,文山3所上榜详情如下↓↓↓↓根据《教育部关于在全国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创建活动的通知》(教...

2024-01-05 #经典句子

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研讨会:探索与总结

高校传统文化传承研讨会:探索与总结

本次研讨会旨在探讨高校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会议围绕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弘扬传统文化展开讨论。与会专家学者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了高校传统文化在当代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分享了各自的研究和实践经验,就推动高...

2024-01-27 #大杂绘

高二学生练笔:中华文化专题 传承从接触开始

高二学生练笔:中华文化专题 传承从接触开始

...意义非凡。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们始终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古老的民俗文化息息相关。然而如今,时代高速发展,非遗文化也因工业化浪潮地冲击而陷入窘境。故,我们更应重启文脉之思,重开严谨之风,重立古今坐标...

2015-09-2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