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夏老师推荐: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附译文和赏析)

时间:2013-04-19

必背诗词野 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一、译文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802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7 分钟。

必背诗词

野 望[唐]王绩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一、译文

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家园,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大家相对无言彼此互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二、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你对诗作思想感情的理解。

这首诗中间两联主要写景,描绘了诗人薄暮时分于东皋所见的田园风光。夕阳余晖晕染下,每一棵树,每一座山,都呈现着浓浓的秋意;放牧的人赶着牛返回,猎人骑着马带着猎获的禽鸟归来。

诗歌首联“徙倚”二字,点明作者徘徊无依的孤独心境。颔联和颈联写的都是恬淡自然的田园景物,但因作者心绪的原因,都染上了一层忧郁、孤独和清冷的色彩。尾联抒发感情,田园生活的静谧和安闲冲淡不了诗人的忧郁,他感觉自己并不能融入这诗一般的田园山水,只好从先贤那里寻找慰藉。诗人的彷徨、孤独和苦闷,可能是因为仕途的不得志,感觉前途渺茫,所以他三仕三隐,寄情于诗酒。

黄 鹤 楼[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一、译文

昔日的仙人已乘着黄鹤飞去,这地方只留下空荡的黄鹤楼。黄鹤一去再也没有返回这里,千万年来只有白云飘飘悠悠。汉阳晴川阁的碧树历历可辨,更能看清芳草繁茂的鹦鹉洲。时至黄昏不知何处是我家乡?看江面烟波渺渺更使人烦愁!

二、赏析

1.此诗是怎样将神话传说与眼前景物融为一体的?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黄鹤楼》前两联,均是先写神话传说,再写眼前景物,虚中有实,抚今追昔,写出诗人对世事变化难以预料的感慨。以神话传说起笔,则增添了黄鹤楼的神异色彩,大大丰富了诗歌的内容。首联从神话传说落笔,起笔高远,回到现实情境,又仿佛黄鹤从天而降一样,神秘莫测。颔联先写黄鹤之杳然不见,在远望天际,寻觅黄鹤踪影之时,顺势转换为对天际白云的描绘,转换自然,毫无痕迹。从句中两个“空”字,可以体会到诗人吊古伤今,无限怅惘的情感。

2.全诗以“愁”字收篇,有什么作用?

全诗以一“愁”字作结,点出了全篇的主旨。准确地表达了日暮时分诗人登临黄鹤楼的心情。同时又和开篇的意境相照应,从而以起伏辗转的文笔表现了缠绵的乡愁

使 至 塞 上[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一、译文

乘单车想去慰问边关,路经的属国已过居延。千里飞蓬也飘出汉塞,北归大雁正翱翔云天。浩瀚沙漠中孤烟直上,无尽黄河上落日浑圆。到萧关遇到侦候骑士,告诉我都护已在燕然。

二、赏析

1.说说“征蓬出汉塞,归燕入胡天”的含义,这两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蓬草成熟后枝叶干枯,根离大地,随风飘卷,诗人去国离乡,感情总是复杂万端的,不管是出于有家难奔、有国难投的情势,还是像本诗中所写的因为负有使命。大约诗人这次出使塞上,本已心境不佳,并不同于汉司马相如初得武帝青睐,出使西南夷那样的威风、气派。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2.《使至塞上》的颈联被誉为“独绝千古”,清人黄培芳认为其妙处在于“‘直’‘圆’二字极锤炼,亦极自然”。你怎么理解这一说法?你觉得这两句诗好在哪里?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绘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绘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了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最后,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鲜明,落日、大漠、黄河、烽烟,各有色彩,引人想象。

“直”“圆”二字的“锤炼”之处就在于构成壮美的画面,富有视觉感;其自然之处,在于符合塞外现实的情境。“烽烟”多用狼烟,有轻直、聚集的特点,是“孤烟”,不会相互纠缠,故在无风的时候,能够“直”冲云天;苍茫的大漠背景下,“落日”即将没入地平线,显得又大又圆,这也符合我们日常观察落日的视觉感受。“自然”之处还在于,这两句诗所写的独特景象,是长期生活于内地的人刚进入塞外很自然地就会捕捉到的。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一、译文

(我)乘舟渡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来到战国时期楚国的境内游览。高山渐渐隐去,平野慢慢舒展开,一片江水仿佛流进广阔的莽原。波中月影宛如天上飞来的明镜,空中彩云结成绮丽的海市蜃楼。但我还是更爱恋故乡滔滔江水,它奔流不息陪伴着我万里行舟。

二、赏析

细读诗作,用自己的话描述诗中所写的景色,注意写景视角的转换,体会诗人心境的变化。

诗人乘舟东下,随着船只的移动,两岸的景色像画卷一样展开、变换。颔联以移动的视角来描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地过渡到平原,山峦从作者的视野中一点点地消失;江水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山岭本是静止的事物,却如影随形,竟至于消失,这里作者化静为动,使景物富于动态;江水本在河道中奔涌,却仿佛流入辽远无际的荒原,显得视野辽阔,境界高远。颈联则以静止的视角,描摹江上的美景,宛如两幅图画。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朗月映照下的夜景,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镜,写出江水的澄净明澈。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时的景象,云霞飘飞,如同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这两联的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风物灵动,景色优美,正是作者喜悦开朗心境的展现,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表现出作者远游异乡、闯荡世界的兴奋心情。但随着离乡越来越远,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就越来越浓,最后一联则转入思乡之情的抒发。

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一、译文

行至孤山寺北,贾公亭西,暂且歇脚,举目远眺,水面平涨,白云低垂,秀色无边。几只黄莺,争先飞往向阳树木,谁家燕子,为筑新巢衔来春泥?鲜花缤纷,几乎迷人眼神,野草青青,刚刚遮没马蹄。湖东景色,令人流连忘返,最为可爱的,还是那绿杨掩映的白沙堤。

二、赏析

1.赏析颔联中“争”“啄”两个字的妙处。

这两个动词极富表现力,细致传神地刻画出了一幅早莺争着飞向朝阳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

2.同是春天,初春、仲春、暮春的景物各有不同。《钱塘湖春行》写的是初春景色,诗中哪些词语透露出这一点?

《钱塘湖春行》一诗围绕初春来写,描绘了西湖明媚的春光。很多词语都能看出初春景象来,如“早莺”“新燕”自不必说,“几处”说明早莺尚少;“争暖树”说明是乍暖还寒时候,早莺争夺向阳的树木;“谁家新燕”说明燕子始回,尚未筑巢。“乱花渐欲迷人眼”说明花儿还未盛放,但盛放可期;“浅草才能没马蹄”说明芳草才生,尚未长高。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一、译文

建造房舍生活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已忘了怎样表达。

二、赏析

1.诗作中“心远”一词应当如何理解?

该词统摄全诗,不仅对前三句进行了总结性的说明,而且开辟了后面几句诗的境界,正因为“心远”,无世间事物缠身,所以诗人能够在东篱下悠然采菊,于闲暇中望山,欣赏群鸟在夕阳中还巢的美丽景色。大自然的和谐,倦鸟还林的情景,给诗人以感触。诗人能够陶醉其中,是因为他的心灵超脱尘俗,融于自然。

2.关于陶渊明《饮酒》(其五),苏东坡这样评述:“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你怎么理解苏东坡的这段话?说说你的想法。

苏轼认为,陶渊明在东篱采菊,无意间一抬头,南山映入眼帘,一个“见”字写出了一种无意得之、悠然忘我的心境,与全诗营造的闲远散淡的氛围是吻合的;而“望”相比于“见”,更有目的性,更像是有意为之,破坏了诗歌自然而然、浑然天成的意境,因此说“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

春 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一、译文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感伤国事,不禁涕泪四溅,鸟鸣惊心,徒增离愁别恨。连绵的战火已经延续到了现在,家书难得,一封抵得上万两黄金。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简直插不住簪子。

二、赏析

1.试赏析千古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前句写花,写所见,是感伤国事;后句写鸟,写所闻,是感伤家事。花鸟本是赏心悦目、无限美好的事物,诗人却观花落泪,闻鸟惊心,以乐景衬哀情,突出了诗人忧国思家之情的深沉。

2.诗作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情景交融。前四句重在绘景(山河、草、木、花、鸟),但景中有情(破、深、溅泪、惊心),而且景中有意(感时、恨别);后四句重在抒情,是借事抒情(断“家书”、搔“白头”),情中有景。诗中的景物有声有色,构成了有纵深感的多维艺术空间。这空间是诗人的主观意识和客观景物融合的具体表现,是精神内容和物质形式的统一。

雁门太守行[唐]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译文

敌兵滚滚而来,犹如黑云翻卷,城墙仿佛将要坍塌;我军严待以待,铠甲迎着(云缝中射下来的)太阳光,如金色鳞片般闪闪发光。秋色里,响亮的军号震天动地;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汗液中凝为紫色。红旗半卷,援军赶赴易水;夜寒霜重,鼓声郁闷低沉。只为报答君王恩遇,手携宝剑,视死如归。

二、赏析

1.李贺作诗,工于设色,陆游就曾说他的诗“五色炫耀,光夺眼目,使人不敢熟视”。结合《雁门太守行》中表现色彩的词语,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呈现的画面。

敌军滚滚而来,黑压压一片,犹如乌云翻腾,几乎要摧毁城墙;我军严阵以待,阳光照耀铠甲,一片金光闪烁。肃杀的秋色中,响亮的角声震天动地;寒夜里,边塞将士的鲜血凝成暗紫色。带着半卷的红旗,援军赶赴易水;天寒霜重,鼓声也像是被寒气所逼,郁闷低沉。

2.结合本诗具体说说作者是如何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的。

一般说来,描写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色彩浓艳的词语,而李贺的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如黑色、金色、胭脂色和紫色等,不仅鲜明,而且浓艳,它们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诗人就像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着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而不只是勾勒轮廓。

赤 壁[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一、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辨认出是前朝遗物。假如当初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春色幽深的铜雀台了吧。

二、赏析

1.这首诗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作者借对三国史事的遐想,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曲折地表达了自己空有抱负却生不逢时、无从施展的无奈。

2.“以小见大”是《赤壁》这首诗主要的写作特点,诗中是如何具体表现出来的?

诗人由一支小小的、沉埋于泥沙中的“折戟”想到了历史往事,想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赤壁之战及当时风云人物,可谓想象力丰富,含蓄而别致。

“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尤其精妙,诗人没有正面直言假使“东风不与周郎便”之后吴国灭亡的局面,而是以“二乔”的命运来暗示战争的结局,以小见大。这种写法很能发人深省,既有情味,又有韵味。

渔家傲[宋]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一、译文

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流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又回到了天庭,听到天帝情意恳切地问我想回到什么地方。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只叹天色已晚,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二、赏析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自身才华、命运的哪些认识?

作者借梦境中与天帝的对话,表达了对自己空有一身文学才华却屡遭丧乱,甚至连个人的安定幸福都无法保障的不满。

2.如何理解词的最后一句“蓬舟吹取三山去”?

这一句反映出词人对社会现实的失望。她在社会现实中得不到施展才华的机会,又没有安定的生活环境,所以只能把希望寄托于缥缈的仙境,梦想有机会乘风而起,到那没有纷争、远离尘世的地方去。

课外诵读

庭中有奇树《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

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

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一、译文

庭院里有一株珍稀的树,满树绿叶衬托着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春意盎然。我攀着枝条,折下了最好看的一串树花,要把它赠送给日夜思念的亲人。花的香气染满了我的衣襟和衣袖,天遥地远,花不可能送到亲人的手中。只是痴痴地手执着花儿,久久地站在树下,听任香气充满怀袖而无可奈何。这花有什么珍贵呢?只是因为别离太久,想借着花儿表达怀念之情罢了。

二、赏析

1.从全诗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有什么作用?

卒章显志,点名诗旨;升华情感,令人回味。

2.体味这首诗的写作手法。

全诗因人感物,由物写人,抒写情思,通篇不离“奇树”,篇幅虽短,却有千回百折之态,深得委婉含蓄之妙。

龟虽寿[汉]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一、译文

神龟虽然十分长寿,但生命终究会有结束的一天;腾蛇尽管能腾云乘雾飞行,但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年老的千里马虽然伏在马槽旁,雄心壮志仍是驰骋千里;壮志凌云的人士即便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心也永不止息。人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决定;调养好身心,就定可以益寿延年。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二、赏析

1.诗的开篇写“神龟”“腾蛇”有什么作用?

诗人以“神龟”“腾蛇”为喻,说明世上一切事物有生必有死,有盛必有衰的客观规律。

2.赏析“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这两句笔力遒劲,蕴含着一股自强不息的豪迈气概,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的进取精神以及统一天下的抱负和雄心。现常用来表示一个人虽然年纪大,却胸怀大志,意欲有所作为,因而能够激起有识之士的感慨和共鸣。

赠从弟(其二)[东汉]刘桢

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

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

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一、译文

高山上挺拔耸立的松树,顶着山谷间瑟瑟呼啸的狂风。风声是如此的猛烈,而松枝是如此的刚劲!任它满天冰霜惨惨凄凄,松树的腰杆终年端端正正。难道是松树没有遭遇凝重的寒意?不,是松柏天生有着耐寒的本性。

二、赏析

1.诗作颔联连用两个“一何”,各突出了风声和松枝的什么特点?

第一个“一何”突出了谷中风的迅疾凶猛;第二个“一何”突出青松的雄健挺拔。

2.这是一首咏物诗,标题却是“赠从弟”,有何用意?

本诗貌似咏物,实为言志,赞扬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的顽强生命力,表现诗人坚贞自守的品格,也有对堂弟的劝勉之意。

梁甫行[三国魏]曹植

八方各异气,千里殊风雨。

剧哉边海民,寄身于草野。

妻子象禽兽,行止依林阻。

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

一、译文

四面八方气候不同,风霜雪雨千里有异。边海的人民生活艰辛,平时就住在野外的草棚里。老婆孩子像野兽一样没有衣服穿,每天就在这艰险的山林里生活。家家户户没有烟火,狐狸野兔在屋内乱窜。

二、赏析

1.诗作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诗歌主要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全方位描写了边海人民的贫困生活,反映了边海农村残破荒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

2.“柴门何萧条,狐兔翔我宇。”这两句在是各种有什么作用?

这两句环境描写衬托出边海人民生活环境的荒蛮以及他们的恐惧与凄楚,承接前文的描写,进一步抒发了感慨,深化了主题。

浣溪沙[北宋]晏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一、译文

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

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二、赏析

1.这首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内容?

上阕因今思昔,追忆难忘的欢聚,感叹流光易逝;下阕写落花、归雁,抒发伤春怀人之情。

2.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无可奈何花落去”是伤春,“似曾相识燕归来”是伤别。该句景物与人事联系在一起,景中寓情,赋中有比,含蓄地抒发了伤别怀旧之情。

采桑子[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一、译文

西湖风光好,驾轻舟划短桨多么逍遥。碧绿的湖水绵延不断,长堤上花草散出芳香。隐隐传来的音乐歌唱,像是随着船儿在湖上飘荡。

无风的水面,光滑得好似琉璃一样。不觉得船儿在前进,只见微微的细浪在船边荡漾。看,那被船儿惊起的水鸟,正掠过湖岸在飞翔。

二、赏析

1.这首词上阕出现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出现了轻舟、短棹、绿水、芳草、长堤等意象。描绘了一幅湖水绵延,芳草满堤,清丽活泼的春日西湖美景图。

2.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抒发了词人什么感情?

动静结合的手法。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幽静。动静相衬,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词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相见欢[宋]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

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一、译文

我登上金陵城的西楼,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的长江在夕阳下流去。

金人侵占中原,官僚们散了,什么时候收复国土?试请悲风将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扬州。

二、赏析

1.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表现了词人渴望早日收复中原,还于旧都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对朝廷苟且偷安,不图恢复的愤慨和抗议。

2.赏析词的下阕。

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

如梦令[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一、译文

经常回忆起以前到溪边的亭子游玩,一玩就到日暮时分,饮酒为乐又因喝醉而忘记回去的路。一直玩到尽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我奋力把船划出去,桨声惊起了栖息在水中的鸥鹭。

二、赏析

1.试赏析“惊起一滩鸥鹭”中“惊”字的妙处?

“惊”字既暗写船行速度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2.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小词仅用三十余字就讲述了一个如此曲折的“故事”,洋溢着生活的气息和欢快的旋律,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欢畅心情和清雅逸趣。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夏老师推荐:八年级上册古诗词(附译文和赏析)》,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赏析 打印一份暑假提前看 开学不丢分

部编版八年级上语文古诗词赏析 打印一份暑假提前看 开学不丢分

...整Word文档,直接私信发送“666”即可!【更多精彩内容推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赏析大全,每位同学必备的资料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6单元每课知识梳理,暑假衔接预习必备英语老师分享!人教版七年级上同步...

2024-01-07 #经典句子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分类汇总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分类汇总

...诗词朗读七首阅读理解【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译文【初中语文】中国34位“圣人”,你知道几位?【初中语文】《诗经》305篇,你至少要会背这20篇千古名作【初中语文】诗词古文集锦汇总作文开头12妙法,快为孩子收...

2010-02-03 #经典句子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鉴赏汇总 附答案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课内古诗词鉴赏汇总 附答案

...。2.请你对“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作简要赏析(2分)将我的怀念之心托付给多情的明月,让它随风伴送你一直到被贬的偏远之地吧。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明月以人的情趣,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忧愁...

2023-10-17 #经典句子

九年级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大全

九年级语文课内外古诗词大全

...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译文】酒杯里盛着价格昂贵的清醇美酒,盘子里装满价值万钱的佳肴。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

2022-12-18 #经典句子

中考语文之九年级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总

中考语文之九年级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总

...的极度抑郁苦闷和感情的激荡起伏。8.请从语言的角度,赏析“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用短句形式,运用反复的修辞,尾句用疑问,写出了诗人的坎坷遭遇,体现了诗人苦闷、彷徨、茫然的心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

2009-07-28 #经典句子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背诵+默写 期末考试前看还来得及

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背诵+默写 期末考试前看还来得及

...要功夫深,铁棒也能磨成针。那么,老师给大家整理了八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背诵+默写,对即将期末考试的同学们很有用,赶快打印背起来!文末附完整版整理打印方法由于篇幅有限,资料就分享到这里若需本文完整版资料...

2023-10-14 #经典句子

中考语文之八年级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总

中考语文之八年级课内古诗词赏析题汇总

...和避世退隐的愿望。2.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领联。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漫山遍野,树叶枯黄,更兼残阳尽染的萧瑟衰败景象,景中寄寓了诗人孤独、落寞的情怀。3.请赏析诗的颔联和颈联...

2023-07-26 #经典句子

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经典题汇编

初中语文8年级上册古诗词理解性默写经典题汇编

八年级上册1.李商隐的《无题》中常用来比喻教师的工作,被人们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形象地表达了自己虽然辞官,...

2023-10-1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