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国学成语故事(31):寒食的由来 介子推拒绝贪天之功

时间:2013-02-26

引子多年以前,还在读初中的大哥拿回家一本文言文练习题,在当时的乡下,课外书还是奢侈品,笔者便一遍遍翻看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74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

引子

多年以前,还在读初中的大哥拿回家一本文言文练习题,在当时的乡下,课外书还是“奢侈品”,笔者便一遍遍翻看。这么多年过去了,有两个故事依然模糊记得。

一是“猫头鹰搬家”。说有一天,一只斑鸠看到一只猫头鹰正匆匆赶路,就问它到哪里去。猫头鹰说要搬到东边去住,因为西边的人都厌恶它的声音。斑鸠说:“你改掉叫声就行了,否则即使搬到村东,那边的人也会厌恶你。”

后来才知道,这是汉人刘向《说苑谈丛》里的一则寓言故事。再后来我把它讲给女儿听。因为孩子在闲聊时说她们学校有个孩子特别闹腾,很讨人烦。家长便给她转学。我对孩子说,估计转学也没用。孩子问为什么,我就讲了这个故事。再后来,事情的发展真的应了我最初的判断。

第二个文言故事与今天所讲的成语有关,模糊记得说的是晋文公重耳把介之推抱着死去的柳树做成了鞋子(木屐),每次看到就难过地说:“悲乎,足下。”

直到后来读了《左传》和《史记》等书,才完整知道了这个与寒食和清明节有关的感人故事的来龙去脉。

一、 割股啖君

前文说过,由于得到消息说晋国正派出杀手追杀自己,晋文公重耳不得不从翟国再次出逃,亡命天涯。

经过卫国时,重耳一行被卫文公冷遇,一行人只好饥肠辘辘踏上征途。

另据《韩诗外传》记载,最要命的是,重耳的随从中有个叫头须的,看到重耳偌大年纪一事无成,现在又亡命天涯,竟然带着所有的食物逃到了山中。《左传》中的头须则是重耳的“财产保管员”,没来得及跟着重耳逃跑,就盗走重耳的财产潜逃,但都用在了设法让重耳回国上,且一直留在晋国国内。

在五鹿(在今河南省)之野,饿得前胸贴着后背的重耳向田里劳作的农夫乞讨饭食,农夫只给了他一块泥土。

大伙饿得实在受不了,就挖些野菜充饥。但是过惯了锦衣玉食日子的公子哥重耳实在咽不下去。

正当重耳饿得头晕眼花时,一直忠心耿耿跟在身后的介之推从一边闪了出来,手里还捧着一个热气腾腾的碗。重耳一看,竟然是一碗肉汤,不禁喜出望外,连忙狼吞虎咽吃了下去。

吃完之后,感觉味道很好(相似相溶原理,也饿极了),就问介之推这是什么肉,介之推犹豫了半天说是自己大腿上的肉。

重耳大吃一惊,感动得热泪盈眶说:“我这些年一直逃亡,拖累着你们,现在我拿什么报答你呢?”

介之推说:“我只希望公子您早日回到晋国,做一番事业,没有想过您的报答啊。”

二、 介之推不言禄

几年前,我读了一本惊世骇俗的书——吴思先生的《血酬定律》,所谓血酬,即流血拼命所得的报酬,体现着生命与生存资源的交换关系。

话说公元前636年春天,晋文公重耳结束了19年的流亡生涯,回到晋国,“当选”为国君。

像历史上任何一位君主一样,自己的穷哥们不离不弃、吃苦受累这么多年,自己发达了,不能忘了他们,所以重耳也开始对手下论功行赏,大者封邑、小者尊爵,但偏偏忘记了曾经割肉给自己吃的介之推。

当然,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介之推没有及时汇报自己的功劳,再加上当时晋文公新立,国务繁忙,周襄王也因为弟弟发难来晋国告急,重耳便忘了此时已经隐居的介之推。

介之推当然很失落,就和老母亲说:“晋献公九个儿子,现在就剩下国君重耳在世了。上天没有断绝晋国的国脉,那么必定会有人出来主持国政,这人不是重耳还能是谁呢?可是他周围的人都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不是自欺自人吗?偷窃被人的财物尚且被叫做盗贼,何况是把上天的功劳当成自己的功劳呢(贪天之功以为己有)?我实在觉得没办法和他们相处了。”

母亲就劝他说:“你与其这样失落,埋怨别人,不如也去邀功请赏。否则就是死了,又能埋怨谁呢”介之推说:“明知道这是错误还去效法它,罪过就更严重了。况且我已经口出怨言,不能再吃国君的俸禄了。”

介之推的母亲也是个格局不凡的女人,看到儿子决心已定,就说:“既然是这样,那么我和你一同去隐居吧。”于是,母子二人跑到绵上山中隐居了起来。

三、“寒食”的由来

介之推的随从听说了后很同情,更为他鸣不平,于是就在宫墙门上挂了一幅字,上面写着:“龙欲上天,五蛇为辅,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宇,一蛇独怨,终不见处所。”意思是说,你现在成了国君,赵衰等人都已经受到重赏,却独独忘了介之推啊。

一天,晋文公出门,看到了墙上的“大字报”,不仅没有对这种“非法越级上访”生气,反倒很后悔地说:“这是说的介之推啊。我这些日子忙于处理周王室之乱,还没有来得及报答他的功劳。”

于是,晋文公立刻命人去找介之推,下人回复说,这条幅不是介之推写的,是他的随从写的,介之推早已经和老母亲离家出走,隐居山中了。

《左传》记载说,从此后,介之推至死没有露面(遂隐而死)。

也许,这种结局太过残忍,无法鼓励后来者继续“卖命”。于是,据传说(如《东周列国志》),当晋文公知道介之推隐居绵上后,亲自带领随从去山中寻找,但是一连几日,踪迹皆无。于是就想到介之推是大孝子,如果放火烧山(环保意识差,而且那时地广人稀),他肯定背着老母亲跑出来。

当时正是三月五日清明之时(森林火险等级极高),大火一起,遮天蔽日,烧了三天三夜才慢慢停息下来。可是,四面围山的士兵,始终没有看见介之推和他母亲的身影。

经过士兵们在山中地毯式搜索,终于有人在一棵烧焦的柳树下,看到了两具面目全非、紧紧拥抱在一起骸骨。晋文公一见,痛哭流涕,命人把母子二人埋葬在绵山之下,并建祠祭祀。绵山周围的土地作为祠田,收入作为祭祀的费用。改绵山为介山,来标记自己的过错。

因为介之推三月五日这天被火烧死,后人思慕他的人品,因此不忍心生火做饭(一说晋文公下令禁烟火),每年为他吃冷饭一个月,后来逐渐减到了三天。

在明代冯梦龙写《东周列国志》时,山西太原、上党、西河、雁门等地,每年冬至后的105天,各家各户都提前预备干粮,用冷水就着吃饭,叫做“禁火”或“禁烟”。因为清明节的前一天是寒食节,每逢这一天,家家有在门前插柳枝的习俗。

而如今,清明节在传统习俗之外,更增加了慎终追远、扫墓祭祀先人等习俗。这正是:

羁绁从游十九年,天涯奔走备颠连。

食君刳股心何赤,辞禄焚躯志甚坚。

绵上烟高标气节,介山祠壮表忠贤。

只今禁火悲寒食,胜却年年挂纸钱。

——(唐)胡曾《绵上气节》

国学经典欣赏:

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传》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国学成语故事(31):寒食的由来 介子推拒绝贪天之功》,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国学成语故事(4)抬头看天第一人 列入国家非遗之杞人忧天

国学成语故事(4)抬头看天第一人 列入国家非遗之杞人忧天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千百年来,因担心天塌地陷而一度寝食难安的“杞人”一直是被嘲笑的对象,以至于有一条专门为他私人定制的成语——杞人忧天。笔者当然也在嘲笑他之列,直到...

2012-06-24 #经典句子

国学成语故事(32)不受磨炼不成活之艰难险阻

国学成语故事(32)不受磨炼不成活之艰难险阻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艰难险阻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成语,指一个人遇到的困难、危险、障碍、挫折等。它的“诞生”要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话说鲁僖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32年)...

2011-01-21 #经典句子

国学成语故事(34)列强环伺 夹缝中求生存之东道主

国学成语故事(34)列强环伺 夹缝中求生存之东道主

国学成语,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前文说过,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在列强环伺之下,为了生存,不得不朝秦暮楚,一次次被盟主国强行拖上战车,就像抗战片中的“皇协军”一样被刀枪顶着冲锋陷阵...

2024-01-07 #经典句子

为什么要给孩子做国学启蒙?大语文时代 国学知识是孩子的基本功

为什么要给孩子做国学启蒙?大语文时代 国学知识是孩子的基本功

...》中是以小动物为主角的故事;《成语接龙》中有游戏和成语故事;《弟子规》中是编写的小故事。这样在原文、动画讲解和延伸内容的配合下,孩子不知不觉间就提升了对国学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011-01-26 #经典句子

幼儿园为推行“国学文化” 让孩子吃素?国学文化到底是什么

幼儿园为推行“国学文化” 让孩子吃素?国学文化到底是什么

...的生活,精神和智慧。推荐孩子去阅读《写给儿童的中华成语故事》这套书。这套丛书共有六册,蕴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处处折射出中国人特殊的人生哲学和社会关照。这是一套非常值得孩子们阅读的书,能培养孩子情商,提高...

2007-04-18 #经典句子

国学课堂之出自《史记》的10个成语

国学课堂之出自《史记》的10个成语

...百家号作者万顷之陂。今天给大家带来的是《史记》中的成语故事,《史记》洋洋洒洒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之间的历史,其中不乏成语。今天小编从中挑选10例给大家讲解。1. 后来居上——《汲郑列传》【出处】陛下用群臣...

2023-11-28 #经典句子

小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论语》中的56个成语典故 太涨知识了

小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论语》中的56个成语典故 太涨知识了

...对于小同学们来说,家长需要做的是,在孩子睡觉之前将成语典故将故事讲给孩子听,让孩子养成阅读的好习惯。接下来,大熊将整理好的小学生必读的国学经典:《论语》中的56个成语典故,太涨知识了!分享给小同学们,还...

2014-01-13 #经典句子

国学成语故事(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如履薄冰

国学成语故事(24)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之如履薄冰

《国学钩沉》,浓缩历史精华;曲径通幽,遇见不一样的“中国”。时间回溯到2018年全国“两会”现场。据新华社报道,2018年3月10日上午,中央领导同志到重庆代表团参加审议时严肃指出,“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

2023-10-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