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三国时期 周瑜 张昭 阚泽等文臣对东吴的发展有什么的影响?

时间:2011-11-06

随后孙策复起,既重视军事又重视政治,于是开始招纳贤才,此后,东吴的文臣在东吴集团中举足轻重,为东吴的大战建言献策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066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在东吴政权的初创时期,孙坚虽然没有为其子孙留下稳固的基业,但是却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军队,壮大了孙氏的势力。随后孙策复起,既重视军事又重视政治,于是开始招纳贤才,此后,东吴的文臣在东吴集团中举足轻重,为东吴的大战建言献策。

一、文臣的入仕方式

东吴地处偏远,人才济济,流动性却不强。东吴文臣的入仕方式主要有自荐,举荐,请聘三种类型。第一种,自荐。吕范原是袁术阵营的谋士,袁术无信,孙策屡次立功都未能按照约定对其进行嘉奖,甚至还十分傲慢地对待孙策。

孙策自是更加的想要脱离袁术的手下,正巧孙坚的旧部将朱治向孙策建议,向袁术借兵借口解救吴景,实际上是借此机会脱离袁术的控制,拿回孙坚原来建立的军事势力,回到江东谋求大事。

这时候吕范忽然进来说他已经听到了孙策和朱治的计划,并且当即表示愿意率领自己手下的精壮士兵,帮助孙策完成这一计划。孙策和朱治商议计划的时候,作为袁术的谋士,吕范并没有想要将此事告知袁术,而是直接作出追随孙策的决定,这种果断的态度其实反映出了吕范作为一个智者的大局观念。

在孙策尚未形成自己的势力,只是有一个初步计划的情况下,而这种毛遂自荐的方式,不仅源自于对自身才华的自信,还有对孙策其人的信任以及计划可行的判断。

第二种,举荐。在三大集团中,东吴集团的文臣的举荐现象是最为明显的。小说中明确地由举荐而入仕的文臣有诸葛瑾和顾雍。鲁肃向孙权推荐诸葛瑾时说道:“此人博学多才,事母至孝。”

东吴对人才的要求,不仅是聪明智慧,美好的品行也是加分的一部分,孙权于是拜诸葛瑾为上宾。张纮回到江东向孙权推荐了顾雍,顾雍这个人不好饮酒,严厉正大。孙权根据这一特点让其行太守事。文臣武将的不断充实,也是孙权得以威震江东的一个重要因素。

小说中还有一些关于东吴文臣的举荐现象不太明确,如孙权在孙策死后,占据江东之地,不断地招揽人才。在吴会开设宾馆,命顾雍和张纮延请来自四面八方的贤士。众宾客有阚泽、严峻、薛综、程秉、朱桓、陆绩、张温、骆统、吾粲等人,“连年以来,你我相荐”。

没有明确说明是谁举荐了谁,更没有详细说明被征召的过程,但是由“你我相荐”可知,这些人基本都是通过相互推荐的方式入仕的。在集团领导能够广泛延揽人才的政策指导下,人才的流动相对自由,互相推荐的方式也成为了一种文臣入仕的普遍方式。

第三种,请聘。张昭和张纮是请聘的代表人物。在《三国演义》中,举荐是一种特别普遍的人才入仕方式。人才通过某一人物的推荐,而得到入仕的机会。其中请聘是这一普遍现象中的独特存在。

刘备曾三顾茅庐聘请诸葛亮出山,为蜀汉呕心沥血。诸葛亮的到来使蜀汉集团有了质的飞跃,不仅武有关羽张飞等人的浴血奋战,谋略上也获得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加持。刘备斋戒沐浴三顾茅庐,是对诸葛亮的高度重视,诸葛亮亦是蜀汉集团的核心人物。

张昭和张纮在东吴也是被孙策亲自请聘而来的。孙策在历阳得到周瑜以后,周瑜向孙策推荐了江东“二张”,即张昭和张纮。孙策本来得到周瑜就已经非常高兴了,认为周瑜的才能足够帮助自己完成大业。

周瑜举荐张昭和张纮时,孙策更是高兴地令人带着礼物去聘请二人。在张昭和张纮都拒绝前来的时候,孙策并没有放弃对人才的追求,而是亲自到二人家中诚意的邀请,最后张昭和张纮也是看到了孙策的诚意和潜力决定加入孙策的阵营。

属于请聘的还有虞翻。小说中,周泰守宣城身负重伤,董袭提到会稽的一个贤郡吏虞翻推荐给自己一位医者华佗,认为这个人可以救周泰。虽然这里董袭提到了虞翻,并且称赞其为贤郡吏,但是并没有明确表示将他举荐给孙策。

虞翻只是引荐华佗的一个媒介。倒是孙策对人才极具敏感,确定虞翻正是虞仲翔后,立即派张昭和董袭前去聘请虞翻,拜虞翻为功曹,随后才对虞翻提到想要求医的想法。

小说中虽然没有盛赞虞翻才能的言辞,但是从孙策的反应来看,虞翻绝对是一个远近闻名的贤才。而虞翻的加入也并非偶然,是一个双向选择的过程。

为什么这样去说,因为孙策想除掉严白虎的时候,会稽太守王朗有带兵救下严白虎的想法。虞翻就曾建议王朗,不如将暴虐之徒严白虎献给用仁义之师的孙策。孙策在虞翻的心中是正义的化身,如今派人前来聘请自己,这一双向的欣赏使得虞翻加入东吴孙策更加理所当然。

二、统筹全局的大局观

东吴属于文武并重的人才构建模式。孙策临死前有“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之言。史传中,孙策对待张昭就非常的尊重,“待以师友之礼”。更是慨然叮嘱张昭,“若仲谋不任事者,君子便取之”。吴太夫人临死前也曾嘱咐孙权:“汝事子布、公瑾以师傅之礼,不可怠慢。”孙策之所以对张昭有这样的嘱托,实际上是对张昭统筹全局的能力做了充分的肯定。

孙策一死,东吴集团的处境自然不容乐观。当时虽然拥有会稽、吴、丹杨、豫章、庐陵五郡和江北庐江部分地区,但江南腹地仍然有许多的强宗豪帅势力,山贼还未平复。江东本土的世家大族对孙策的到来并不欢迎,毕竟在他们眼中孙策也是侵略者般的存在。

而一些北方来避乱的人们对东吴的状态抱着观望的态度。孙权年轻,在当时根本没有什么威望,江东的形势也是十分的危急。张昭在这个时候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不负孙策所托,辅佐孙权上位,稳定东吴内部。

《吴主传》中就有这样的描述:张昭对孙权说,现在不是应该哭的时候,“且周公立法,伯禽不师;非欲违父,时不得行也。”张昭举出伯禽罢哭去征讨徐戎的例子,告诉孙权,不是只有哭才是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况且当今天下还没有平定,不要因为痛心就将天下大事置之不理。伯禽不哭,也不是不孝顺父亲,也是因为天下之事急需他去解决,不得已才这样做的。

天下的形势非常严峻,奸雄竞相起家,豺狼虎豹之人当道。如果在这个时候仍然只顾着哀哭孙策的离世,恪守礼制,就好比开着门去迎接盗贼,千万不要以为这样就是仁爱之心。张昭让孙权的叔叔孙静去理会孙策的丧礼,并且将孙权的丧服换下,让人扶孙权上马,去理会军中大事。

小说在这一事件节奏的的处理上,虽然和史传中的张昭劝慰孙权的话语不同,但是制止孙权一味地沉浸在悲伤之中,让他知道纷乱的时局,需要立即投入紧张的备战当中这一思路是一致的。而目的只有一个,就是要尽心尽力保住父兄创下的基业,使东吴繁荣起来。

孙策在时,是有想要结连袁绍的心思的。后来孙权继位,诸葛瑾经鲁肃举荐成为东吴上宾,向孙权建议不要和袁绍相通,孙权采纳了这一意见。作者对东吴集团策略上的描写,能省则省。小说中对诸葛瑾劝孙权一事只是一笔带过,但是这件事却不是可有可无的存在。

诸葛瑾能够看清局势,袁绍早晚会被曹操打败,东吴方面没有必要将自己和袁绍绑在一次,树立曹操这样一个大敌。东吴自身需要稳定内部的局面,不和袁绍勾结,才能安稳发展。

曹操方面听闻孙策的死讯,蠢蠢欲动,想要起兵攻打江南。张纮之前因被孙策派到许都献竭,被曹操留作侍御史。曹操想要起兵之时,张纮向曹操谏言道:“乘人之丧而伐之,既非义举;若其不克,弃好成仇;不如因善而遇之。”

孙策刚死,东吴必然处于最为虚弱的时机,若是讨伐东吴,也并非不可。张纮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谏言,不难看出并非只是为曹操献策,而是心系东吴。毛宗岗在此处评道:“后文曹操独留华歆,而此处不留张纮者,以纮之兄弟久事东吴,终不为操用耳。”

东吴重用张纮,而张纮也在曹操想要攻打东吴的紧要关头,利用职务之便,为东吴暂时化解了危机。曹操放弃这一想法,是因为张纮虽然是想要解东吴之围。但是他的大局观念是没有错的,攻打东吴一旦失败,曹操必然会多一个强劲的对手,这对曹魏集团来说也是极为不利的。

三、对史传的拓展加工

《三国演义》对于文臣的描写少之又少,其中涉及文臣的部分也是汲取自史传。作者对史传内容进行筛选,并在细节处进行加工,改变了东吴文臣原有的形象。如建安十三年春,孙权同张昭和周瑜商议讨伐黄祖的事情。小说中写道,张昭认为孙权的母亲吴太夫人去年才过世,不到三年,不可以出兵。

周瑜对此持有反对意见,则认为攻打黄祖是为孙权父亲孙坚报仇雪恨,这等大事,不必等到三年以后。对此史传中有如下记载:十三年春,权复征黄祖,祖先遣舟兵拒军(《吴主传》)。十三年春,权讨江夏,瑜为前部大督(《周瑜传》)。

对比史传可以发现,史传中并没有对孙权同张昭和周瑜商量进攻江夏的记载,可见《三国演义》中的这一细节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张昭是东吴时期彭城张氏家族的代表人物。根据《三国志》等相关诸引资料的记载,张昭自幼好学,“博览群书”,精通左传,又善书法。

史书上说张昭“容貌矜严,有威风”,是典型的儒家礼法之士,一丝不苟。张昭作为一介文臣,自然时刻将礼法放在心中最重要的位置。小说中对“居丧未及期年,不可动兵”这一细节的增加,既通过矛盾冲突来衬托周瑜的和孙权在政治军事上的默契,同时也符合张昭的儒者形象。

再如,阚泽密献诈降书一事,也作者根据史传重新设计的。小说中写道:黄盖和周瑜实行的苦肉计,将东吴众人大都蒙在鼓里。而阚泽则看出了这一计策,在探望黄盖的时候证实了自己的猜测。苦肉计已经实施,诈降书也同样需要一个对待吴国忠心的人前去送达,毕竟此事非同小可,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

阚泽正是忠义之士,而且既能看出周瑜和黄盖的苦肉计,又能猜到黄盖想要让自己前去送诈降书,这份聪明和机警让黄盖相信,如果是阚泽前去送诈降书,必定会成功。阚泽也十分乐意配合黄盖完成计策,为东吴效力。

而《周瑜传》中记载:周瑜的部下黄盖献上火攻之计,准备完毕后,先给曹操写信,欺骗曹操说想要投降。在此并没有提及是阚泽去送了诈降书,同样,《武帝纪》和《阚泽传》中也没有相关记载。可见,阚泽密送诈降书一事,是作者虚构出来的。

赤壁之战,乃是吴蜀联盟共同对抗曹操的战役。在这场战役中,东吴众人的表现可圈可点。基于拥刘贬曹的思想,作者在增添小说情节的时候,除了考虑故事的趣味性之外,有意的对蜀国的盟友吴国进行了美化。

四、总结

虽然相比于刘备的“智绝”诸葛亮,曹操集团各逞其才的谋士,东吴集团的文臣就显得逊色很多。但孙吴集团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孙吴文臣的忠心耿耿,离不开孙武文臣的不离不弃,离不开孙武文臣的据理力争和坚守孙吴的气节。他们有时有着江南风情,为孙吴的发展尽着自己的全力。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三国时期 周瑜 张昭 阚泽等文臣对东吴的发展有什么的影响?》,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周瑜首创一成语 明确了东吴发展方向 令张昭从此失势

周瑜首创一成语 明确了东吴发展方向 令张昭从此失势

...兵威日盛,建安七年,下书责权质任子。权召群臣会议,张昭、秦松等犹豫不能决,权意不欲遣质,乃独将瑜诣母前定议,瑜曰:“昔楚国初封于荆山之侧,不满百里之地,继嗣贤能,广土开境,立基于郢,遂据荆杨,至于南海...

2020-07-02 #经典句子

周瑜之死背后的玄机:刘备一句话让孙权忐忑 有一事周瑜并不知情

周瑜之死背后的玄机:刘备一句话让孙权忐忑 有一事周瑜并不知情

...返时,对孙权说:“刘备之自京还也,权乘飞云大船,与张昭、秦松、鲁肃等十余人共追送之,大宴会叙别。昭、肃等先出,权独与备留语,因言次,叹瑜曰:‘公瑾文武筹略,万人之英,顾其器量广大,恐不久为人臣耳。’”...

2014-12-13 #经典句子

诸葛亮冒死吊丧 不得不去的理由 鲁肃一句话 周瑜死不瞑目

诸葛亮冒死吊丧 不得不去的理由 鲁肃一句话 周瑜死不瞑目

...亮就是有意为之。反观东吴,除了周瑜,鲁肃、诸葛瑾、张昭等人,虽足智多谋,但多是内政之才,论谋略与诸葛亮相较,难以并论。周瑜费尽心机意图除掉诸葛亮,为东吴赢得一个大好前途,但江郎才尽,面对东吴众人面色上...

2023-10-04 #经典句子

刘备有多厉害?两句诛心的话 一句杀了吕布 一句害了周瑜

刘备有多厉害?两句诛心的话 一句杀了吕布 一句害了周瑜

...权为尽地主之宜,宴请刘备。酒喝到一定程度后,臣子们张昭、鲁肃、诸葛瑾等都知趣地走开了,留下郎舅二人对饮。刘备趁着酒劲,对孙权说:“你手下的周瑜文武双全,是个人才!”孙权听了,还没来得及附和,刘备又半醉...

2015-09-11 #经典句子

孙权问刘备如何评价周瑜 刘备说了一句话 次年周瑜神秘死去

孙权问刘备如何评价周瑜 刘备说了一句话 次年周瑜神秘死去

...回时,孙权留下款待刘备。就这样,刘备与孙权、鲁肃、张昭等人一同就餐。在宴会中,孙权问了刘备一个问题。刘备经常以皇叔自居,因此孙权对他也称之为皇叔。孙权对刘备问道:“皇叔觉得周瑜此人如何?”,面对这样的...

2014-01-27 #经典句子

三国时此人很有实力一统天下 26岁时身中毒箭而亡 曹操说一句话

三国时此人很有实力一统天下 26岁时身中毒箭而亡 曹操说一句话

...文武双全,并且身边有着众多杰出的文臣武将。如周瑜和张昭,皆是当时的名士,董卓祸乱汉庭之后,孙坚联合袁术等诸侯,率军讨伐董卓,并且多次打败董卓的军队,堪称是势如破竹。后来孙坚南下攻打荆州刘表,并且轻易就...

2023-12-23 #经典句子

诸葛亮伐魏 东吴不帮忙的原因真是周瑜说的一句话?

诸葛亮伐魏 东吴不帮忙的原因真是周瑜说的一句话?

...演义》诸葛亮、姜维伐魏失败时,是不是和我一样困惑,东吴为什么不帮忙,江东和两川唇齿相依,两川失守,大兵顺流而下,长江天堑也就是时间的问题,如果帮的话,也许还能赢,也不至于最后逐一被魏国灭了!有人觉得是...

2017-03-07 #经典句子

孙策死前说了一句话 而孙权没有听 所以最后人国双亡

孙策死前说了一句话 而孙权没有听 所以最后人国双亡

...弟孙权,并反复交代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这二人是孙策的左膀右臂,都是非常优秀的人人才,然而孙权对他们心怀戒心,并不愿意交付重任,用他们只是因为开始无人可用,不得不暂时无可奈何的先对付用...

2024-01-0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