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崇德堂李培义传播德文化之路程

时间:2010-09-30

先后曾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摄影室主任、长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大校军衔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995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关于李培义

李培义,陕西省周至县人,1955年8月出生,1974年12月入伍,1987年7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先后曾任中国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摄影室主任、长城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解放军画报社副社长,大校军衔。

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常务理事兼出版部副主任、中国艺术摄影学会理事、中国摄影著作权协会理事。中国画报协会书画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中国非遗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林业生态书画摄影家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从戎数十年,先后从事过航天科技电影摄影、电视摄像与编导、新闻图片摄影、大型团体摄影、图片后期加工制作、图书,期刊出版工作。

在从事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优异成绩。拍摄的电影《一箭射三星》、《飞越太平洋》获国防科工委科技进步二等奖;拍摄编导的电视片《戈壁绿洲》、《玉门关外赛江南》、《航天测控》等获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拍摄的图片《神箭之光》、《永恒与发展》、《发射场的早晨》、《生命》、《昂首待发》等百余幅作品在军内外各类摄影比赛中获金、银、铜、优秀奖多次;编辑出版的大型画册《万众一心》获中宣部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世纪大阅兵》、《开国大典》、《人民军队忠于党》、《长城世纪星》等画册分获解放军图书奖、全国优秀青年读物奖。并荣获第五届“全国百佳出版工作者”荣誉称号。

崇德堂的缘起

从部队退休后,他一直思索在有生之年如何再为党和国家做点有意义的事情。2010年初冬的一天,他接到娄师白夫人王阿姨的电话,说娄老给写了两个字,让他去取,他喜出望外,当晚就去了娄老寓所。当亲眼看到娄老为其写的两个大字“尚德”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王阿姨说:“娄先生已92岁高龄,身体欠佳,胳膊无力,提笔发抖,很长时间都不写字画画了。和你相识几年,印象很好,从你的言行中看到了年轻人崇尚美好品德的精神,所以在病榻上坚持给你写了‘尚德’二字,这不代表娄先生的书法水平,谈不上作品,只是对你的评价。”看到遒劲的两个“尚德”大字,听到书写二字的过程和含义,李社长心情更加激动。

时隔不久,娄老与世长辞,时年92岁。听到噩耗,李培义心欲碎,痛不堪言,打开仍然散发着浓浓墨香的书法作品,欣赏和回味,看到落款“九十二叟娄师白”时,泪如雨注。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这幅作品竟是老人生前写的最后一幅书法作品,但是两个“92”的数字让他记住了老人辉煌灿烂的一生,意识到了这幅作品的重要价值。那一刻,“尚德”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映入眼帘,第一次让我产生了深深的思考,何为“德”?

怀着沉痛的心情送走娄老后不久,意外地收到林凡老师赠送的一幅书法作品。

林凡,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教授,终身从事美术教育和创作,是创立中国工笔画学会的倡导者、首位法人代表,原中国工笔画学会会长,是我国唯一一位同时涉及美术、书法、文学领域,并在三个领域都取得卓著成绩、著作等身的三栖会员,是德高望重、德艺双馨的著名书画艺术家、教育家。在多年的交往过程中,他与林凡彼此非常了解、信任,交往也非常愉快。

不知是天意还是巧合,林老送他书法作品的内容也与德相关。四尺幅面“依然君子德,处处总相宜”的书法独具风格,用笔苍劲老辣、酣畅淋漓,这让李社长万分惊喜。林老说:“和你相处十多年,亲眼看到你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别的人在一起,都能以热情、谦和、认真、恭敬、平等的态度和他们和睦相处,乐善好施,广受好评,这十个字送给你,是对你恰如其分的评价,谈不上书法作品。”

将上述两幅作品摆在一起细细欣赏和品味。两位作者,一位年逾92岁,一位80有余,都是年高德勋、才华横溢、享有盛名的耄耋老人。而且两位老人都很客气,都说是送的不是书法作品,是对李培义的评价。所以我在欣赏作品时,重点没有放在书法的布局、笔锋的运用、笔画的美感、墨迹的浓淡等书法专业技术、艺术层面,而是透过字里行间思考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情缘和应有的诚意,以及人间真情与做人的品德有着什么样的联系。久看多思,仍觉肤浅,不得其意,遂打开成语大词典查找对德的注解,然后就看到各种详尽的解释和文化传承的历史,一下子豁然开朗,茅塞顿开。深刻认识到厚德文化不仅是我国几千年来民族精神和优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和谐社会、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关系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要素,更是评价一个人综合素质优劣的重要标准。理解了厚德的含义,深深感受到两位老人对我的评价过高了,受宠若惊之时,更感到受之有愧,惴惴不安。

崇德堂厚德箴言缘起

出于对知识的渴求,李培义一连多个夜晚徜徉在成语大辞典和搜索网站中,对搜索到的每一个与德有关成语的含义、出处都做了详尽记录。月余,一共收集到三百多条与德有关的成语,逐条查看注解和出自的典故,让其受益匪浅,从中学习到了很多传统文化知识,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产生了许多感想。如果对每一条由德组成的成语及其典故都了如指掌的话,对弘扬精神文明建设和加强道德品质教育肯定会有很大的帮助和促进。联想到两位老前辈为之书写的作品,突然来了灵感,如果用书法这个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艺术形式书写由德组成的众多成语,让大家在欣赏书法艺术的过程中学习了解厚德文化,寓教育于艺术和快乐之中,肯定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创意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带着打印好的三百余条成语稿件以及原创文本,他分别向中国书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赵长青,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主席李力生及全军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办公室主任向荣高等老师汇报,征求他们的意见并希望得到他们的鼎力支持和帮助。他们充分肯定创意新颖、形式特别、意义重大,并建议把带贬义和中庸的成语删掉,尽量筛选出经常使用、语义励志、便于记忆的褒义词,让书法家逐条书写。根据老师们的建议,他逐条审阅,最终筛选出成语120多条。

李培义不是从事书法艺术创作的,在书画界结识的老师和朋友并不多,为了找到德艺双馨、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的书画艺术家书写百条成语,他搜索了历届担任书协、美协的领导以及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和知名度的书画家名单,逐一查询和打听他们的通信地址,阅读他们各自从艺的简历,了解他们创作的艺术风格、取得的艺术成就、曾做过的慈善事业等资料,为写出独具个性特点、带有感情色彩、能让人产生提笔欲望的邀请函积累了大量信息。

经反复思索,这个创意的目的是动员大家,用书法艺术形式传播民族优秀文化,弘扬传统美德精神,出发点是正确的,目的是纯洁的,而且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作为中华民族的炎黄子孙,责无旁贷。虽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但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助人为乐、乐善好施的民族精神还是存在的,他不相信各位书法家面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公益事业会视而不见。抱着试试看的态度,也为了检验我的想法正确与否,他首先给欧阳中石、李铎、沈鹏和张海四位在中国书坛德高望重、享有盛名的老师分别写了信函,用1200字的篇幅,详细陈述了他的创意和要达到的目的,真诚请求各位老师在无任何报酬的情况下给予支持和帮助。不久,就先后收到四位老师按要求的内容书写的书法作品!这让他激动万分,对四位老师崇高的精神境界无限敬仰,对他们慷慨无私的奉献和支持感慨万千。证明了“一个有良知的、心存高远、情系民族精神的学者和艺术家,他们时刻都会把社会效益和公益事业放在第一位”。

此后,230多封饱含真情与期盼的信函,换来了各位艺术家、老师寄来的130余幅作品,搜集到的成语内容全部书写完成,不仅达到了预期,还超出了理想的目标。他的辛苦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在翻拍、编辑、设计的过程中,每当翻阅、欣赏每一幅作品时,他都抱着感恩怀德的真诚之心对寄来作品的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礼和衷心的感谢。

李培义不仅想到、说到还在行动上做到,为了回馈艺术家们对“厚德箴言”事业的支持,他一年多来接待闻讯赶来参观他精心布置的“崇德堂”的领导、学者、艺术家、社会名流近万人,赠送《厚德箴言,百德成语》一书3000多册,为很多艺术家搭桥铺路帮助他们实现自己弘扬中国文化的理想。

关于崇德堂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四点要求: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使之深入人心;第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使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第三,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必须实现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第四,文化越来越成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元素,要不断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迈出更大步伐。

首次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李培义深深知道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他联系《小学生》杂志,把他的《厚德箴言,百德成语》一书中,每一幅与“德”字关联的成语细心研究添加注解在该杂志上发表刊录,以此扩大在孩子们中的道德教育,自觉地肩负起了道德教育的使命与责任。

李先生常常对来参观他“崇德堂”的人们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弘扬和传播厚德文化,是“功德兼隆”、“积德累善”、“积德累功”之举,大家具有“上德若谷”的胸怀,虽然“大德不酬”,但“积德裕后”、“德厚流光”的良好效果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报。

在这个过程中,他一直清楚地意识到,各位书画艺术家、老师、朋友,不计名利,鼎力相助,不是看某个人魅力有多大,而是为了弘扬、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共同目标,是厚德文化巨大的感召力把大家凝聚到了一起。李培义讲除了真诚的感谢,最重要的是把凝聚大家心血和汗水的大集出版好,精编、精印、精装,以高质量的成品回报大家真诚无私的奉献,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清代爱国将领左宗棠的第七世孙延藏大法师听到李培义的事迹后,欣然提笔写下“积德虽无旁人见,存善自有青天知”的对联,派人专程送到李社长手中。中国民协党组书记著名书法家罗杨同志也为李培义的善举所感动,提笔为其书写了“静坐常里家国事,修身无愧天地人”楹联。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崇德堂李培义传播德文化之路程》,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武汉市黄金堂社区举办“学党史 听党话 跟党走”文艺汇演

武汉市黄金堂社区举办“学党史 听党话 跟党走”文艺汇演

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党的艰苦奋斗历程是党和国家,乃至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基石和动力。在中国共产党即将迎来百年华诞之际,5月21日,武汉市东湖高新区豹澥街黄金堂社区举办“学党史、听党话、跟...

2023-12-10 #经典句子

63岁中国爷爷成网红:他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有一句俗语不能不听

63岁中国爷爷成网红:他做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有一句俗语不能不听

...班”。#63岁中国爷爷成油管网红#老爷爷的真实名字叫王德文,是山东聊城人,此前一直以木工为职业,靠着传统手艺养家。随着短视频行业的兴起,王德文的儿子发现了商机,就拍摄了父亲制作鲁班凳的过程,然后发表在网上...

2023-07-08 #经典句子

挖掘本地特色 提升清廉文化亲和力

挖掘本地特色 提升清廉文化亲和力

...承本土清廉文化的“根据地”。如,兰江街道姚村每年在崇德堂举办“成人礼”,将“廉”作为成人的重要标尺,代代传承;女埠街道焦石村每位村干部上任,都要到永思堂接受入职教育,用先祖“无冤都察”邵玘的故事引导其...

2024-01-09 #经典句子

文明对话:《老子》德译二百年

文明对话:《老子》德译二百年

...起初由传教士译成拉丁文,后又陆续被译成法文、英文、德文等。根据瓦尔福2010年《西方道教书目》统计,截至2010年,《老子》的各种译本涉及36个语种,共计643部。其中德译本104部,仅次于英译本数量。从1827年德国哲学家温...

2023-07-20 #经典句子

朱宇博:文明对话:《老子》德译二百年

朱宇博:文明对话:《老子》德译二百年

...起初由传教士译成拉丁文,后又陆续被译成法文、英文、德文等。根据瓦尔福2010年《西方道教书目》统计,截至2010年,《老子》的各种译本涉及36个语种,共计643部。其中德译本104部,仅次于英译本数量。从1827年德国哲学家温...

2022-12-02 #经典句子

潇湘情歌丨李长文:千秋良缘歌早春 万载佳音唱金秋

潇湘情歌丨李长文:千秋良缘歌早春 万载佳音唱金秋

...帝明德巡南方。愿做夫君晴雨伞,今生来世撑辉煌!八、崇德爱国文脉香未到永州意彷徨,永州异蛇名远扬。蛮荒南疆交通差,往昔贬官多流放。今游永州精神爽,崇德爱国文脉香。宾至如归多温馨,景秀物美人风光!九、神州...

2007-11-24 #经典句子

刘德文:台湾“灵魂摆渡人” 自费背200多位老兵骨灰回大陆老家

刘德文:台湾“灵魂摆渡人” 自费背200多位老兵骨灰回大陆老家

...能动,便要把这件事坚持做下去!”说这句话的人名叫刘德文,而他要一直坚持做下去的事情就是,自费将赴台老兵的骨灰送回故乡。这些年,为了帮助病逝老兵圆梦,刘德文不辞劳苦地抱着老兵们的骨灰,每年在台湾和内地之...

2020-05-11 #经典句子

台湾里长刘德文:17年间 自费送200多名老兵骨灰回大陆家乡

台湾里长刘德文:17年间 自费送200多名老兵骨灰回大陆家乡

2006年,中国台湾省祥和里里长刘德文与妻子一同踏上了前往山东的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是莱阳县城。下飞机后两人坐大巴到了青岛,又走了将近五公里的路才找到一家价格低廉的经济型酒店。隔天,他们抵达了莱阳县的一个村...

2016-12-1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