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读文献都有哪些技巧

时间:2010-08-14

作者:Luyao Zouhttps: www zhihu com question 37779411 answer 7348504学术杂志千千万,你肯定不会全部都去看的,事实上也不需要全部都去看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543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31 分钟。

来源: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编辑:深度学习与计算机视觉声明:仅做学术分享,侵删

对于学术性质的文献,特别是CNS等顶尖杂志的文献,都有哪些阅读方面的技巧呢,前几天分享了博士生如何进行文献阅读和文献整理,今天继续分享一下小伙伴们的心得,希望你能通过看别人的经验,总结实践出来适合自己的方法。

作者:Luyao Zou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348504

学术杂志千千万,你肯定不会全部都去看的,事实上也不需要全部都去看。譬如,搞生物的同学没必要去看PRL吧?

刷paper分几种目的。第一:追最新动态。在自己的大方向内,可能有数个主流的杂志,每月都要追一追。拿出刷知乎或者追美剧的精神嘛,只要刷标题就可以了。快速浏览,看到有抓眼球的标题的,读一下摘要,看看是不是真的和你的研究有关。有,记下,留着看正文。找到几篇要看正文的,打开来摘要看一下,intro的最后一段看一下,翻一翻图,结论看一下,基本就可以扔了。基本就是找这几个东西:这帮家伙到底干了啥,研究对象我感兴趣不?实验方法我知道不?结论有悖通用理论不?都没有的话,就可以扔了。如果有不清楚的,再留下来,哎哟,要细看。CNS不见得就必须要紧紧追着。讲真,因为Nature Science上的主题太宽泛了,天上地下古生物学啥都有,你看也看不懂,也不见得有兴趣啊。每周一期,刷题目都好累的啦。通常要是自己领域里的谁发了CNS,肯定是圈内大新闻,你不看老板都会喊你看,随意啦。

第二:了解领域概况。找综述。当然综述可能很吓人,一篇动辄五六十页的,你也没必要一个字一个字看。浏览一下每个章节的开头结尾就行了。还是总结一下,作者谈了几种体系呀?谈了几种实验方法呀?用了什么通用的模型呀?有没有特别有意思的反通常理论的结论呀?哦我全部听说过,基本原理懂,那就OK了。有些不明白,有感觉自己很需要用到的,再留下来细看。

第三:与自己的研究直接相关的。比如你自己的paper要写intro。这个时候就要把和本主题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料全部扒坟扒出来。这时候就可以利用论文后的引用了。比如你知道最近15年或者14年的一篇paper,你的工作直接基于他们的基础上。那好,那篇文章背后的引用挨个儿查过去,看标题摘要。此外,还可以逆向搜索。你知道这个具体体系是谁第一个做的,那篇paper通常都会有很多引用。在谷歌学术中先找到那篇开山之作,点击 cited by,所有引用此篇文章的文章就都出来了。再刷一边。

通常这样刷两三遍,很难再有漏网之鱼的。另外,这种高强度劳动,不到自己非要写paper了,才懒得搞呢。

利益相关:本人懒,除非迫不得已,很少主动刷文献。so,这就是没有前途的样子吧,不要学。

要学我本科室友,每天睡前必刷 JACS 和 OL,给跪

作者:技师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225755190

读PhD是读什么,读的不只是知识,是科学系统的研究方法。所以,请先从文献调研做起。

首先,在你对此领域完全不了解的时候,好好看几本专业入门书籍,打好基础知识。否则去搜前沿论文也看不懂,白费时间。有了基础知识之后,认真学习一款专业文献管理软件,我自己用的Endnote, 科学研究先是系统地研究前人已完成的工作,再是科学创新。强烈反对使用Google scholar搜文献然后列文件夹的方法,长期以来必定浪费不少时间(文献作者,年份,杂志等信息不一目了然,然而刚做研究的同学图省事大多使用这种方式)。Endnote附带的搜索功能可以直接连接各种数据库,搜到的paper一键自动进入文献管理和pdf下载,真的好用。下面介绍如何切入该领域以Endnote为例,第一步关键词搜索 Review& (你的领域),可以分很细,控制关键词使结果只出现30篇以下的文章,然后,基本全精读。综述基本都是最为精华的文章,在有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可以帮你建立对该领域的模块化了解。完成第一步之后,你应当对你所研究领域的关键词有数了,以几个关键词搜索,控制10年以内,篇数300篇左右吧,尽量精读吧。关键词可以稍微放宽,3年以内搜,关系不大泛读,关系大的精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科研阅读的广度也很重要。入了门之后请下载各大杂志的app,等车的时候,拉屎的时候,排队买饭的时候,像刷微博,知乎一样的刷各大杂志的新paper,看个大概就大有裨益。不建议天天都精度paper,但是泛读是必须的,开题之前必须大量读,确定一个好的切入课题。然后就是隔一段时间要总结科研路线,自我修正,这个时候需要读大量paper。实验遇到了问题,先做文献调研读paper。本文针对理工科真正想做科研的人,混子喷子绕道。

作者:Yuhang Liu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122073836

文献阅读自然跟具体专业/领域密切相关。我的经验,更适用于理论学科。

在阅读文献之前,我们首先要确定这篇论文“值得读”。

什么叫值得读呢?就是说这篇论文应当是正确的,逻辑是通畅的,包含的结果是有价值的。

读任何一篇论文之前,我们都可以先看看摘要。

数学论文的摘要里面会陈述论文的主要结果,以及采用的主要方法。根据你的知识储备,你可以对结果的重要性有一个粗略判断。然后,我们可以看看这篇论文是否已经“过时”。

什么叫过时呢?就是说这篇论文的结果可能已经被改进了,或者被之后的更一般结果给包含了。过时的论文也会包含一些经典的技巧/方法,所以未必不值得读;但是了解最新的结果和方法总是重要的。

为此,我们可以搜索论文关键词,看看有没有类似主题的论文。以及还有一招:反向查引用。也就是说,看看有哪些论文引了这篇论文。我们可以在ResearchGate或者Publons上查论文的被引情况,对数学论文而言,也可以在MathSciNet上查。

既然提到MathSciNet,那不得不提他的另一个功能:论文评价。

被收录进MathSciNet的文章,都会邀请该领域专家给这篇论文写个comment。这相当于从作者以外的其他人的角度来审视、总结这篇论文,对于我们判断一篇文章的价值是很有帮助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MathSciNet上的comment并不总是正面的,有时候也会看到comment指出论文里的gap/疏漏之处,这对学术新人就更有帮助了。

(不过MathSciNet需要登陆才能访问,很多高校校园网可以自动登陆, 如果图书馆购买了相关数据库的话https://mathscinet.ams.org/mathscinet/)

接下来我想谈谈文献搜索的一些技巧。对于数学论文来说,00年以后的文章一般都已经电子化,大部分可以在arXiv上找到预印本。有些期刊也会提供自己论文的免费下载。通过搜索引擎也能找到其他下载途径。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小工具:Kopernio. 这是安装在浏览器上的一个轻便插件,可以访问下述链接免费获取:https://urlify.cn/Zjuymm

他可以省去你在下载文献过程中频繁访问、注册登陆网站的烦恼,只要是可开放获取的电子论文,他可以帮助你自动加载PDF全文,并且可以存储近期访问过的论文。

当你使用不同的学术搜索引擎来搜索文献时,如Web of Science,PubMed,Publons, ResearchGate,Kopernio都能一键获取PDF全文。许多科研人员都反映这款插件大大节省了他们获取电子论文的时间。

需要强调的一点是:Kopernio是一款合法软件,不存在版权问题。像sci-hub一类网站,也可以帮助我们查找文献,但是毕竟是盗版网站,被各大期刊、出版商打压,频繁更换网址,不太稳定。而Kopernio只要是可公开获取的论文文献,他都能帮助我们搜索下载。

顺便再介绍一款可以和Kopernio结合使用的文献管理软件——EndNote。当我们投稿的期刊对论文格式、参考文献格式有具体要求时,EndNote可以帮助我们查找并生成符合要求的参考文献。而当我们使用Kopernio获取所需的PDF文档以后,就可以将其导入Endnote。Endnote给用户提供的参数自定义空间很大,可以用来创建个人参考文献库,管理目录及引用,并且可以加入文本、图像、表格和方程式等内容及链接,可以进行当地及远程检索。撰写文章时,可以方便地插入所引用文献并按照格式进行编排。需要用到高阶文献管理技巧的科研人员很多都喜欢用Endnote。个人版的EndNote,可以在https://endnote.com/downloads/ 申请试用。如果所在的学校或者机构已经购买了Web of Science的话可以选择Endnote Web,这是针对机构用户的。

最后我想指出一点:在自己搜索文献、阅读文献,乃至写论文以外,也要多与其他科研工作者交流。现代科研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过程,科研也需要与人交流。真正想从事科研的人,在读文献以外,也要积极参加领域内学术会议——很多情况下科研工作者在正式发表论文甚至是上传预印本之前,会先在学术会议上报告自己的最新工作。参加学术会议也是一个认识同行、交流科研想法的过程。如果自己最近有一些科研成果,也需要借助学术会议的平台来做宣传。当然,也可以和同行交流搜索文献、文献写作与管理的心得体会。

学术界新人,比如在读博士生等,要和领域内专家、活跃人士多交流,对信得过的人可以问问他们对自己正在读/打算读的论文的看法。数学圈子比较封闭,其实有不少已发表数学论文后来被发现有错误,但也没有撤稿,只是领域内的专家都知道,但是新人不一定知道。也可能有一些“圈子内公认正确的”所谓folklore conjecture,专家们都认为是对的,但没有人把证明细节写下来。在这些情况下,信息不对称会成为新人做科研的一个阻碍。所以一定要多和同行交流,不仅仅包括自己导师的同门,也可以是同领域或者相近方向的其他专家教授。

当然,也可以请他们推荐一些论文、一些survey paper。大部分人做学术需要一个“前辈引路”的过程,自己善于运用强大的工具去搜索文献、管理文献,节省科研时间,避免走弯路、歧路。

作者:纬纬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4028050

怎样读文献

1. 目标:漫无目的则毫无效率,抓不住重点才效率低下。选题之前可能会有一段时间处于迷茫状态,不知从哪入手。胡乱看了大量文献,却不知所以然。在导师的指导下,在同行的启发下,有些人可以迅速明确目标,有的放矢,入门就从这里开始。即使导师不导,没有定题,自己也要先设定一个具体的问题看文献。不管你将来做不做这些东西,总比没有目标好得多,保证有收获。科研的一般法则是共通的。

2. 层次:对于一个具体的课题来说,相关文献分属于三个层次:研究方向、研究领域、研究课题。例如有人研究干细胞定向分化治疗帕金森病,对他来说,研究方向就是帕金森病,研究领域是帕金森病的干细胞治疗,研究课题是某种物质诱导干细胞定向分化为分泌多巴胺的神经细胞。看文献时要分清手上的文献是属于那个层次,这决定你对它要掌握到什么程度。研究方向层次的文献:一般涉及,基础知识,学科水准,了解当前重大进展与趋势,达到专业人员水平;研究领域层次的文献:了解焦点与热点,已/正/将进行的课题,达到专家水平;研究课题层次的文献:要全面,了解历史、现状、展望、主要方法、手段,达到No1专家水平。正确分辨文章的层次,才能把精力用到点子上。

3. 形式:广义的文献包括可以阅读的所有出版形式。教科书、专著、会议摘要汇编、期刊、网页、甚至ppt文件。比如要了解免疫应答的基本形式,最好是看教科书;要参考大鼠脑立体定位图谱,最好是看专著;要知道最新进展,最好是查阅期刊;要了解别人的研究动向,最好是参会或看会议论文汇编。不要找错信息源。

4. 程度:对文献的熟悉程度不同,阅读文献的方式大不相同。新手学习式阅读,逐字逐句,搞清细节,掌握最基本的知识点。最初的十几、几十篇要精读,精华的几篇甚至要背诵。老手搜索式阅读,已熟悉各种研究的常见模式和一般套路,能够迅速提取关键信息,把握思路,经常不按常规顺序阅读。有人看图说话,有人辨数识字。高手批判式阅读,一针见血,直指问题所在。实际上没有一篇论文是无懈可击的。新手要稳,老手要准,高手要狠。新手、老手、高手的代表人物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和审稿人,但认真钻研的研究生完全可以在3年中实现从新手到高手的嬗变。对自己有清醒的定位,才能选择正确的阅读方式。

5. 矛盾:文献读的多了,脑子里塞满了信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反而无所适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循证医学划分临床试验证据的等级;同理,我们看文献也要重视实验证据的强度。发现矛盾,是第一步;找出异同,是第二步;思考解决,是第三步。从相互矛盾的结论推导中发现矛盾的根源,此时如能跳出圈外,不走思维定势,从原始的科学问题出发,"无招胜有招",真正是到达另外一种境界了。何必翻译外国人的综述谎称自己的综述?何必重复别人做过的实验谎称自己的思路?

作者:alexchen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4121088

利益相关:无线通信在读博士僧。最近三个月怒看过100+篇某topic文献,就快速入门和阅读的一些经验分享一下。

1.topic快速入门:如果能找到survey/tutorial 一类的文章,如Luyao Zou 所述,这种文章一般有50+页,参考文献可能就有100+篇,通读耗时且痛苦。这种文章一般仔细阅读完introduction部分,就可以弄清楚,此topic的时效性和前景如何,需要解决的问题有哪些,未来值得研究的方向有哪些。现有的进展有哪些分支,在大脑建立一个树形结构,把每一个问题放进去,那么一个全局的认识就建立了。这个时候,根据自己的基础,也基本能明确自己可以在那些地方填坑了。

另一种情况,就是topic时效性特别强,还没有类似survey/tutorial的文章,那么就需要自己动手找文章。参考引用数,作者水平,发表刊物水平,基本可以锁定几篇文献。这个时候,重点读这些文章的abstract和introduction,对比着读,也是能很快的建立一个宏观的认识。

2.文章阅读顺序:

个人方法:Abstract—>introduction—>system model/equipment/assumptions—>conclusion—>experiment/simulation—>methodAbstract:可以对作者的motivation/method/results/conclusion的初步认识。Introduction:这一部分就像一个导航图,先告诉国家的概括,然后到关注的城市,再到落脚点,也像一只管道,从宽广的海域到最后的支流,可以细致的获取:

system model:作者假设的条件是什么,和平常的文献不同在什么地方,为何如此假设,合理性如何?conclusion+experiment:文章得到的结论和实验数据互相参照,可以更好的理解结论。method:经过前面几部分的筛查,觉得需要深入阅读,可以再阅读此部分。需要创造性提问:首先自己想想下,如果是面对同样的问题,如何设计method解决问题;批判性提问:为什么要作者选择这么做,本质的原因是什么,是否合理,存着什么缺点。。。等等问题。像审稿人一样阅读:找到In this paper, 作者到底what does he/she/it 弄啥嘞,然后introduction找到具体的做法介绍,接着在主要内容中找到相应的支撑,最后看实验和仿真印证结论。

3.精读/略读的划分:增量阅读,已知的部分一眼扫过,困惑的地方仔细品味。

作者:吴博士聊科研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84881049

刚好最近开了一起知乎讲座,里面讲到上面提问的问题。我在此分享一些:

阅读文献,不是简单地下载一篇文献后电子版或打印版阅读,在我研究生时期,也这么干,结果效率很低,特别是阅读英文文献,甚至成了入眠神器。经过国外博士和研究工作的锻炼,逐渐形成了一套有效的阅读文献的方法。

首先,对自己领域内的好期刊,知名学者及联系方式,著名课题组等都先去了解,并从他们研究概括(主页上会介绍)上总结大致的几个研究分支,从大局上掌握整体研究方向的情况。这样的好处是在后面阅读高质量文献时,了解作者,拉近了与作者的距离就感觉亲切,就会提高阅读效率,自然不会无聊。同时,由于了解全局研究情况,也就能快速发散性思考,联想到其他某一点的研究就能快速找到对应的学者和他/她的论文。最后,阅读时有疑问了,还可以发邮件问作者或者其他知名学者。

其次,针对自己的细小方向上的论文。

首先要熟悉论文的结构(Title, Abstract, IMRAD, Conclusion, References),根据自己的需求,去分块阅读或者全文阅读。比如,只是去了解研究方法的,那直接找到method/methodology部分泛读即可;其次,先读Title, Keywords, Abstract确定研究相关度和质量,下载那些相关度大和质量高的论文,并标注题目和发表时间,并确定是精读还是泛读,归类后打印和装订;先挑那些需要精读的论文进行阅读,按相关度和发表时间排序;在阅读某篇论文时,先扫读标题和副标题,初步了解后,再进行阅读全文,这样脑中就有阅读的结构,不至于乱读;对于科研新人,我推荐是先阅读引言,因为引言会较为详细地解释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待解决问题、本文方法,就像开了一扇门和小径给新人,再去看图表,结论,方法,结果和讨论就有了基础;对于老司机,可以直接先看图表,因为好论文中的图片和图片标题或表格就可以告诉我们就要结果。这样大致了解后,再读引言,结论,结果,讨论和方法就很快,效率也高;

最后,再分享如何记笔记和思考:

在论文空白处记录和划出重点,并包含以下:

想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结论是否回应了该问题?创新点是什么?研究方法合理?可重复?主要结果有哪些?完整和准确?讨论部分是否透彻分析?研究局限性和未来需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我的经验,在起步阶段,千万不要多读,而是要在精挑细选之后精读3篇左右,并把每篇论文的主要部分总结成ppt,并找到相互联系点和启发之处,不懂的地方找引用的参考文献或其他资料去扩展阅读,有疑惑之处发邮件问通讯作者。如果每篇读完都没感觉,都觉得作者讲的真好,那基本上就是你还没有读透论文!

要让阅读文献不再枯燥乏味,就要从单一地reading论文拓展到全局了解下的参与式阅读(engage reading),在有效策略指引下,知人(作者)知事(论文内容),才有利于提炼优秀的科研想法。

作者:Grok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05585412

1. 感兴趣文献的获取

对于已经发表的文献:每次我换一个小方向的时候(不要问我为什么老换小方向└(T_T;)┘),我都是很暴力地把业内主流期刊近十年的文章都遍历一遍,有感兴趣的就保存书签或者下下来。对于尚未发表的文献:用 RSS 阅读器订阅下那些期刊 和对应研究方向的 arXiv。每天都会更新大量的文献,但真正会感兴趣的并不会太多。平时等车、坐地铁、开会无聊的时候就用手机APP扫一下更新的列表,感兴趣的话就标星。最近 Inoreader 出问题了,把我之前标星的数据都丢失了,所以到电脑前了还是把文章下下来以防万一吧。scopus 有一个引文跟踪功能,也可以用 RSS 订阅。如果正在某篇有影响力的论文基础上做改进工作(没能力自己挖坑,只能跳别人的坑 =_=),利用这个功能就可以提早掌握他人在那篇论文上的改进工作,避免论文写好了,idea 已经被别人做了的悲剧。获取文献:在学校的一般都不用愁这个问题,但如果在校外了,其实也没必要做伸手党。一般通过Google学术和百度学术的所有版本、论文作者主页和 Sci-Hub 基本都能找到。

2. 文献管理

我用的是 Mendeley,添加文献后,Mendeley 会自动把下载文献添加到指定的文件夹,并且按照用户的设置的一定格式重命名论文。看论文的时候,我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在PDF里添加标注写下来,所以这些PDF对自己还是挺有价值的,可以使用同步软件同步下保存论文的文件夹,以前用Dropbox,现在用坚果云。Mendeley还可以检查重复的PDF,偶尔用用剔除冗余。看完一篇论文就把对应的 bibtex 下下来放到一个 bib 文件里,写论文的时候就引用这个 bib 里面的文献,没看过不引用,想引用就去看。这样的话,一直维护一个 bib 就好了。管理 bib 可以用 JabRef,可以自动生成 BibTeX Key,以 Article 为例,我个人的设置是 [auth][year][journal:abbr][volume]。在自己电脑里搜文献,可以用 Mendeley 自带的,也可以用 Everything。

3. 环境营造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可以考虑入手一个 Sony DPT-S1,或者换个24寸以上的显示器,用 DVI/HDMI 线,不要用 VGA。用些蓝色光波过滤器、f.lux 这样的软件调节屏幕色温,PDF 软件背景调成不刺眼的颜色。

4. 读文献

就读文献本身而言,我觉得其实没什么技巧,就是花时间读呗。读得少,大部分内容对你都是新内容,吸收起来困难;读得多了,太阳底下无新鲜事,很容易抓住这篇文章的洞察和创新点。所以还是一个时间和数量积累的笨办法,貌似没有捷径。寒假生病在家写了个相关的小故事,《神谕》第二章 非线性过程,讲得就是这个意思,搬完1000块砖或许方能入门。尽量看高档次的英文文献和原始文献,避免看博客这样的第N手资料。如果身边有幸有研究同一方向的,每个人看同一篇文章的角度和理解不一定一样,多多交流,能够加深自己的理解。同理,如果有机会做报告什么的,也是加深理解的机缘,毕竟教是最好的学。最后,我个人感觉科研就是个黑洞,会吞噬掉自己所有的时间。就我观察身边学术研究上成功的教授们,不少都是牺牲了很多生活乐趣和休闲时间。工作、生活、社交往往无法面面俱到,所以读博需慎重,一定要有一定觉悟和心理准备后再选择读博。

作者:谢钧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217286193

首先,自己专业具有重要意义的paper一定要读,跟读教科书一样地去读;其次,大佬们写的review也要认真读,然后把里面重点的引用找出来认真读;

以及,boss推荐的paper一定要及时认真读完,这样才能跟boss谈笑风生~自己找的paper,根据相关性、影响因子等快速读。读完根据创新性、实用性、具体方向等等分个标签,保证以后需要时能快速找到。

需要认真读的paper,就从头到尾认认真真读,顺便把一作二作通讯的名字都记一下。引用的文献多半也要过一遍,主要作者们的paper也过一遍。快速读paper,先看abstract,再看图,最后看conclusion。如果觉得有价值就回头好好把methodology等细节读一读。

最后安利一个读paper的神组合:12.9寸的iPad pro,配上PDF expert跟Apple pencil。

跟a4纸差不多大的屏幕,还能直接在上面手写标注,简直不要太爽。支持各种dropbox,google drive, one drive。反正目前我已经放弃打印paper读了~

作者:沙漏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98339122

我个人在写演讲稿或者论文时的步骤比较简单。对于我个人来说,非常高效。

准备工作,是拿一个空本子,一只笔。

阅读前,首先有大概的轮廓,自己要给自己提问。感兴趣的问题。

在阅读任何文献时,关于自己专业的,统一用笔记下来,然后后面写上文献编号和作者。

不会只看一个,而是大量的看,一旦遇到自己没把握的词,一定会延伸阅读,会查字典,一直到全部弄通为止。

这个过程全部用笔记下。

然后看看自己到底写了什么东西,重新归类,顺序整理,并且总结。和解决问题。

我的书桌上有两台电脑,一台阅读,一台是iPad Pro,专门用来查各类生词和延伸资料。其次就是我说的笔和纸。

作者:许铁-巡洋舰科技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570156114

对于正在读博的博士, 还是刚刚进入科研圈的青椒,什么是最重要的问题呢?如果你的答案是如何写论文, 说明你还没有入道, 事实上, 在能够正确写论文之前,正确读文献更加重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一点上说 ,读论文是写论文的基础。而这点又经常被忽略。最近看到plos上一篇非常好的教人如何读论文的文章, 特此给大家分享。

我们正在经历一个论文爆炸的时代, 面对这个信息过载的危机, 最好的应对方法是养成正确的阅读习惯:

1.正确阅读, 要做到每日一读。

但滚意识到阅读文献对研究者的必要性, 你会懂得除非你的阅读成为一种日常习惯, 否则你的知识一定会很快过时, 根本无法和先锋研究者进行对话。有的人有记录癖好, 把没读过的文章累计成一打, 这样的做法让你觉得暗自很爽但不过是一种幻影。你要真正去读, 而且不能等到写文章时候再读 , 而是日常阅读。最好的办法是每天都设定一个固定的时间段来读, 即使是坐地铁这样的碎片化时间, 关键是, 要把它仪式化!

2.在你的研究生涯早期, 透彻了解你所有要了解的背景。

不要以自己太忙没有时间为理由, 想象一下越是到了人生的后期, 工作, 家庭, 多少事物会让你无法阅读, 所以 , 在你的研究早期, 透彻的了解整个领域是核心重要的, 因为你后面更难抽出这个时间, 这些知识将如同你的知识地图, 为你后面更精细的课题研究引入航道。

3.不要忘记阅读领域经典论文

如果你要达到前沿,最好的方法不是直接去看前沿, 而是从你的课题的诞生一刻开始追溯它的发展。你必须找到那颗一点点达到领域前沿的知识树, 把每个核心概念串起来, 这个串联的过程, 就是把核心知识点给一个个的通过关键论文链接的过程。有了这些关键论文组成的知识树, 你不再会重新造轮子, 或提出别人已经想过, 或者没有显著意义的学术课题了。

4.不要忽略学科发展史里的信息

如果你已经开始构建这颗知识树, 那么请你重视这些知识发展和形成的历史, 它经历过哪些戏剧性时刻?哪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发生了变化?这个变化的背景是什么?经过这些思考, 你会对你的整个学科有新的理解,注意这些论文背后的人, 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5.不要思维狭隘,只关注本领域的知识

有趣的知识点, 概念, 方法事实上很多来自其它学科的启迪。虽然你不能成为达芬奇那样的全才 ,但是在“专”和“精”之间达到平衡, 却还是可以做到的。一个窍门是寻找那些提供综述类文章的期刊,订阅它们, 习惯性的阅读。另外一点你还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增加这类了解。

6.制定一个最核心的阅读期刊列表

关注核心期刊, 如果你关注的核心期刊少于20个, 说明你可能缺失一些关键信息。在定位这些期刊的时候, 你既要关心它们的影响因子,也要考虑那些影响因子较小但是内容非常新锐的期刊。

7. 不要忘记教科书

经典教科书的信噪比永远高于论文,所以, 阅读教科书是高效的。一些最新的教科书可能在谷歌学术上找到。

8.合理使用工作, 文献管理器来追踪管理你的文献阅读

合理使用工具,但不要依赖工具, 认为把文章放入工具就够了

9.主动建立知识索引或综述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把核心信息记下来, 自己给自己写综述!

作者:酸菜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871092739

文献阅读有泛读和精读两种方法,初学者经常犯的错误是用精读的时间获得了泛读的信息,效率低下。

泛读是精读的前提,精读最主要针对跟自己课题模式非常相似的文章,借鉴其中的实验设计、论证思路,怎么从大量文献里找出相关度高的Paper,就需要泛读能力。

泛读的关键是抓取核心信息,用很短的时间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首先我们要熟悉四要素的题目结构,Who、What、Where and How,分别对应分子、表型、疾病和机制,可以整理为一句中心句:在某疾病中,某分子经由某机制介导了某表型,这样读完题目科学假设就明了了。跟自己疾病和表型这两个参数不符合的文章,是无法精细借鉴研究套路的,因此精读的紧迫性不大。通过读题,就得到第一层关键信息。

接下来可以直接看图和对照图例提取信息,如果一个图看得不是很明白,回到Results部分读相关描述。在你还没有成为老司机之前,读一遍Results对应着把图理解一遍,是比较有效的读文献方法。至于introduction,discussion这些描述背景和提示意义的套话连篇的部分,跳过不读根本不影响对文献主旨的掌握。

在文献阅读中还有一条比较有效的方法是画要素逻辑图,一篇文章经常会有多个分子的上下游关系,有正调节和负调节的,既要论证充分性又要证明必要性,你把每个要素画下来,标上正负关系,上下游信号传递正负得负、负负得正,有逻辑图在手,可以提升阅读效率。

最后,阅读文献虽然有方法,但也一定需要一定数量的积累,不管怎么样先读个三五十篇,读过最初瓶颈阶段,效率会自然而然加快。

作者:漫步艺林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4015453

如果你需要精读一篇文献的话,首先要把它打印出来。然后要快速浏览一遍,标注不懂的单词,不要标太多,只要把有碍理解的词标出来就行。

看摘要和关键词,带着问题和目的去看文献。如果有时间请一定要了解一下背景,比如通讯作者的相关文献,这个领域的背景知识。当然,这个也得看英文的。。。然后开始看文献正文。每个杂志的文章结构不同,相应的也有一些阅读技巧。

以cell为例,正文先是introduction,这个部分是文章研究的背景与内容介绍,要读懂。然后results部分,如果是research 文章,有时候只要看figure就行了,因为文字部分大多是在解释图。最后discussion一定要好好读,了解得出的结论。如果是review文章的话,慢慢读吧。。。

另外,读文献一定要静下心来,不要指望那些东西都能轻易看懂。毕竟是别人做了好几年的东西。另外,不要完全相信文献里所写的东西,关键还是要看文献里的figure和data,如果你觉得不靠谱的话,丢掉这篇文献吧。我也是个新手,我觉得读文献这个事情和做实验一样,熟能生巧。

作者:no name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80974189

具体需要自己练习,我自己的经验:

1. 听老师的推荐很重要。好的老师永远是该读什么不该读什么最好的指引。

2. 重要的文章读两遍(至少)。读第二遍永远比读第一遍更有收获。

3. 学会放弃。读到一半或者开头1/3觉得很没有意思,果断放弃。不要有什么已经开始了,读完总是更好的这样的想法。时间宝贵,没时间浪费。

作者:Kevin You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74015363

写点什么吧,作为一只potential科研狗,心得什么的还是有的

p.s. 请认真复习potential这个词的含义

1.看什么内容

看文献之前,我们能遇到的最玄乎的问题莫过于看综述还是看研究论文以及看什么样的综述以及研究论文,我打算把它放在前面讲,来让你更好地明白它们是如何为论文的写作服务的,那就是,如果你想写或者想讲一些言之有物的东西,一定要看研究论文,参考里面的实验,综述是大前期看的,你可以靠它们来理解很多背景,包括一些成果,但是写出一份用于交流的文章或ppt时候,你没必要过分强调它,除非是在课堂上,或者是比较大的组会上,但是一般来说,背景交代两分钟足矣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了解一些前沿的知识和了解一些前沿的成果完全就是两个意思。而且――CNS上面的东西大部分都太高端了,你做不出来的,你讲出来纯粹是YY,不过常常刷还是有用的,可以刷到一些有意思的结论……虽然大多时候,this week of science邮件给我的东西,都是其他学科的……所以不必强求自己非得看CNS不可,除非时间有多,我给你个建议,CNS给你更多的是框架性的东西,但如果你写开题的时候用的不多,在做完实验修改论文的时候,你就没有必要再回溯你没看过的CNS了,C请酌情考虑,因为如果你研究生物,你总能找到有趣的东西,子刊也除外,道理是一样的,你总能找到点什么的

2.看哪些杂志

你总要找一些一定要看的,例如JACS和JOC,如果你和我一样对有机化学感兴趣,那么你一定要看;生物类的坑就比较大,比如含有类似biochemistry和biotechnology字段的杂志特别多,我就只能按着自己的兴趣找了,印象里一开始对acs上的biochemistry, chemical biology 以及bioconjugate chemistry感兴趣,所以一直关注,随时求助~后来就转战了structral biology, biochemistry and cell biology和plos one, sci rep之类的,至今没有真正找到固定要看的,所以有机会的话我会把acs上的这些列为必看,并且下载下来……咳咳,因为权限之类的问题,可能不总是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再加上兴趣和一些客观因素(例如学化学的接触最多的是四大里面的有机和无机,学生物的接触的最多的是四大里面的分子和细胞,以及内容广泛但不包含在这四大中的生理和生化),你总要有所取舍,不可能面面俱到,这也取决于你对自己学科的理解,你自己的理念,等等

3.怎么写

看完之后,肯定是要写的,我接受的第一堂写作课来自UC Irvine的chemical biology公开课,印象里是第四课,我不能多说,毕竟自己也是新手,你可以去看看,而且这个答案里面已经渗透进了我从这堂课得到的一些收获,对于我来说,也没必要再写废话了

但是这已经足够了,一些人连peer review是什么都不知道呢~

作者:魏通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127349667

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从阅读一篇论文,到文献阅读可以长期坚持的习惯,再到自己对创新的一点看法。

我发现读一篇 paper,和我们中学解题时看解答有相似之处。每篇 paper 大都是以解决/缓解某个领域问题为 motivation,类似于(数学题)的提干。在 paper reading 时,如果一气呵成的把所有内容全部看完,和读完题目直接看解答一样,不会有太多收获,特别是不利于对创新能力的培养。

所以这个过程中需要一些思考.

首先了解该论文的 motivation,并思考其合理性。停下思考,你会如何解决文中提出的 challenge?继续读下去,思考文中提的 method 或 observation 等是否 make sense?critical thinking. 挑出文中方法的三条优点、三条缺点最后看实验,看文章的观点是否都得到验证。当然,即使自己对文中的问题没有任何头绪,也可以学到很多“硬核技术”,这些可以成为以后科研过程中的“武器”,好的创新也需要足够的技术积累。

上面针对阅读一篇论文,提了一些个人观点。就长期来看,有一些小技巧可以实施.

维护 awesome 系列 paper list,坚持更新,便于检索,尤其对组会论文选择困难症的同学是个不错的习惯。写简单的 survey. 这里的 survey 可以是对每篇论文进行归类、几句话总结。这样有利于对整个领域有宏观的把握。

关于创新(水 paper),有几个简单的个人见解:

从阅读论文角度出发,读完论文后思考文中方法是否可以借鉴到我所关注的问题上?采用这个角度,需要对自己关注的问题十分了解,刻在心中。这个方法重点在于阅读论文面要广,不一定要和你的方向完全一致。从问题角度出发,去找可以解决问题的技术。如果问题很难、很大,尝试将问题分解,比如用 X 技术来加速、用 Y 技术来压缩模型、用 Z 技术来挖掘关联。从实验中发现问题。多尝试自己的 idea,即使很粗糙,实验往往会比“空想”更有价值,可以发现大新闻。以上。希望我的回答能有一些帮助。

作者:克里斯泡椒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7779411/answer/120151390

入门

先看中文综述,和中文硕博论文,这些东西能提供给你关于此研究领域的大体印象。1天时间搞定。

浏览此研究领域大牛写的英文专著,一般讲的浅的深的都有,内容可能不是最新,但很有价值。顺便学习专业英文词汇。一个星期时间

然后,看高引用的英文综述,一般是前瞻性或者领域共有话题。

看最近两年内文章,了解当前研究热点。

后面随便看。都是类似的东西,没兴趣只看图表就好,有兴趣的看全文。有意思的课题,动手做实验验证一下。

重要性来说,英文综述最重要,好好揣摩大神的话。

100篇英文的,算你了解了这个行业。

后面,整理一下阅读过的文章,看别人漏了什么没有做的,或者可以改进的,牛的话,自己根据英文综述演算推理,出一个idea。

☆ END ☆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读文献都有哪些技巧》,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俄语翻译需要掌握的技巧都有哪些呢?

俄语翻译需要掌握的技巧都有哪些呢?

每一种翻译都有自身的特点,所以在不断进行关注的过程中,也需要知道这些翻译所拥有的一些独特之处,从而也就带来了很不错的效果。俄语翻译也是相关的专业翻译公司比较注重的一点,在进行这类翻译的时候,也要关注很...

2022-12-24 #经典句子

医学论文翻译的技巧都有哪些?知行翻译公司总结了这几点

医学论文翻译的技巧都有哪些?知行翻译公司总结了这几点

所谓医学论文,其实是属于科技论文的一个分支学科,是报道自然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创新性工作成果的论述文章,也是阐述原始研究结果并公开发表的书面报告。一般情况下,医学论文包含论文题目,作者署名,工作单位和邮...

2023-06-09 #经典句子

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 都有哪些应试技巧?都是满满的干货精华

全国英语四六级考试 都有哪些应试技巧?都是满满的干货精华

2021年上半年全国大学生英语四、六级考试笔试和口试的通告已发出,将于6月12日和5月22日至23日举行。不知同学们都准备好了吗?为了更好的帮助到同学们,小编总结了一些考试方法、技巧,供同学们借鉴!第一、四级和六级的...

2023-07-17 #经典句子

让你变成软文营销高手技巧二:软文营销有哪些快速写作路径?

让你变成软文营销高手技巧二:软文营销有哪些快速写作路径?

...的资金、时间以及招聘专业人才,所以说,不是每个企业都有这样的实力来打造这样的团队。有句俗话:“内行看门道”,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市场定位以及独特的优势,才能在市场上独树一帜。企业想把产品快速地占领市场,...

2023-06-11 #经典句子

雅思口语考试中都有哪些小技巧?

雅思口语考试中都有哪些小技巧?

雅思口语题库一般都会有80+的话题存在,话题种类也覆盖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不论是衣食住行,还是环保、科技、教育等社会话题。每年的1月、5月、9月还会有大量的新题涌入,让很多考生措手不及,难以准备充分。如何在备...

2012-10-17 #经典句子

高中生怎么学好英语?高中学好英语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高中生怎么学好英语?高中学好英语的方法和技巧有哪些?

...,就近来看,高中的英语课本都会有长篇的文章吧,文章都有音频吧,读它;高中英语测试卷都有考听力吧,听力有音频吧,读它;网络上有赫赫有名的BBC英式英语、VOA美式英语,TED演讲等等音频视频资源,别浪费也别贪多,选...

2023-06-20 #经典句子

小学生做扩句题时 应掌握哪些方法和技巧

小学生做扩句题时 应掌握哪些方法和技巧

...使句子更加的具体形象。在扩句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都有哪些方法和技巧呢?第一、扩写一部分。 在做题时先把句子分成两部分,先扩写其中的一部分,再扩写后面的一部分。如“姐姐在写字”,前一部分是“姐姐”,我...

2022-11-24 #经典句子

快速提升日语口语能力的技巧有哪些?

快速提升日语口语能力的技巧有哪些?

...基本因素是五段十行的五十假名,其中绝大部分在汉语中都有相同或相似音素。所以学习起来相对来说不那么难,对于中国人来说有一定优势。二、利用动漫练习口语平时的学习内容多是一些单词、语法等枯燥,繁复的知识,而...

2023-05-30 #经典句子

做俄语翻译时都需要掌握哪些翻译技巧?知行翻译公司总结了3个

做俄语翻译时都需要掌握哪些翻译技巧?知行翻译公司总结了3个

...才仍旧稀缺。今天知行翻译公司想和大家谈谈俄语翻译时都有哪些小技巧。首先,做俄语翻译时可以运用逻辑思维去翻译,不要一味地在乎辞藻是否华丽。简单来说,就是在翻译的过程中,可以将复杂的句子分解成若干个简短的...

2023-06-30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