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深入学习和探讨《文子》的论道以及相关特点

时间:2010-08-12

文子是一部融会贯通了道、儒、墨、法、阴阳、兵等家的学说而成的道家著作,论道是它主要的内容,其宗旨是要将道凌驾于诸家学术思想之上,明确指出道家之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610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3 分钟。

本章主要讨论《文子》的思想特点,并追溯这些思想的源头,明确其与先秦诸子思想的互文关系。《文子》是一部融会贯通了道、儒、墨、法、阴阳、兵等家的学说而成的道家著作,论道是它主要的内容,其宗旨是要将道凌驾于诸家学术思想之上,明确指出道家之道是高于儒家仁、义、礼、乐之上的。

另一方面,《文子》的作者也像儒家思想家孔子、孟子、荀子一样关心政治,关心民生,同时主张读书学习,修身、理家、治国、平天下。从这些方面看,《文子》的作者不是一位单纯的隐居者,而更像是一位有过治国经验并对得道颇有感悟者。

《文子》论道的特点

《文子》的作者自称是老子的弟子,事实上只是心仪老子的私淑弟子而己;从《文子》大量接受《庄子》的语汇和思想看,文子也是庄周的私淑子弟;实际上他还受齐国程下道家的很多影响。可是《文子》的作者不像老、庄那样不愿意为“道”界定概念,《文子》表面上也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之类话,而实际上却自觉或不自觉地经常为道下定义,仅以“道者,如何如何”下判断论道的说法,全书中有十来次。这是《文子》论道,有不同于、甚或可以说有违于老、庄之处。

全面释道

其首篇《道原》开宗明义地引了《老子》第25章勉强名之道的话后,便说:“人道者,高不可极,深不可测,苞裹天地,享受无形。原流,冲而不盈,浊以静之徐清。施之无穷,无所朝夕,表之不盈一握。”

在这一段很长的描述中大体有三层意思:一,从开始至“而章三光”,为道下一个定义。二、从“山以之高”至“布施享受而不益贫”,论述道在大自然、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所起的功用。三、“从忽兮倪兮”至“与阴阳倪仰兮”,是对道的赞美。《精诚》则说:“人道者,藏精于内,栖神于心,静漠恬淡,悦穆胸中,廓然无形,寂然无声。”也在为道下定义,提升道的品性境界。

勾勒道的形象

在老、庄的著作里,道是恍惚无形的,不可名状的,文子也认为是“不可为象”的。刚刚表述过,却在下文即说:“故道者,虚无、平易、清静、柔弱、纯粹素朴,此五者,道之形象也。虚无者,道之舍也;平易者,道之素也;清静者,道之鉴也;柔弱者,道之用也;……纯粹素朴者,道之干也。”

诚然,文子所勾勒的道的形象,还是道家学说中常用的、经典性的词汇。他化了不少笔墨去解释道,可是徒劳无益,道终究还是不可为象的,恍惚无形的,虚幻的。随后他在《微明》中说:“道者,所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也。”

道既然是抽象名词,当然无法形象化。还是象老子那样用恍惚、惚恍之类的词汇去表述为妥。文子企图给出“道”的形象,不免落入了老、庄的案臼。不过,文子说道存在于宇宙间,是很高明的。

《自然》说:“往古来今谓之宙,四方上下谓之宇。道在其中而莫知其所。故见不远者,不可与言大,知不博者,不可与论至。”道高不可及,深不可探,远不可究,只能与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人论道,否则就没法跟他们论至道的。《上义》曰:“故曲士不可与论至道,讯寐于俗而束于教也。”正指此。

《微明》说:“所谓道者,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万物玄同,无是无非。”此处所言“无前无后,无左无右”与“道在宇宙间”同义。《自然》又说:“至于神和游于心手之间,放意写神,论变而形于弦者,父不能以教子,子亦不能受之于父,此不传之道也。”这里传承老庄的道论,道是那样玄虚,说不清道不明,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是不可言传,只可意会了。

体道之途

将道说得过分玄虚,会使人丧失学道、得道的信心。文子智慧地指出人可以体会道,可以自然得道。其《九守·守易》曰:“古之为道者,理情性,治心术,养以和,持以适,乐道而忘贱,安德而忘贪(疑为贫)。性有不欲,无欲而不得;心有不乐,无乐而不为。无益于性者不以累德,不便于生者不以滑和。

不纵身肆意而制度,可以为天下仪。要根据自己可以吃多少而确定食量,要根据本人的身形来制作衣服,要根据自己的居住需求来找寻容身之所,这些都表明我们做的什么东西都需要根据情况来确定。

纵观天下,天下之大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世间万物都有两面性,有好有坏,这些都不是根据富贵贫贱来确定的,我们也不能根据这些物欲的东西来判定一个人的生命值不值得!若然者,可谓能体道矣。”

将体会那玄虚、变幻的道具体化到人的性情、思想、衣食住行、贫富贵贱等方面,能够做到“和”、“适”、乐道忘贱,安德忘贫,不以万物为利,就可以体道了。“体道”就是体会到、领悟到道,也就是得道。《上德》又说:“道以无有为体,视之不见其形,听之不闻其声,谓之幽冥。

幽冥者,所以论道,而非道也。人道者,内视而自反。故人不小觉,不大迷,不小惠,不大愚。莫鉴于流潦,而鉴于止水。以其内自保之,止而不外荡。”《符言》也说:“道至高无上,是故体道者,不怒不喜,其坐无虑,寝而不梦,见物而名,事至而应。”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若将道形容得“幽冥”不明,描述得至高无上、至深无下,那只是口头上的论道而己,而实际上的体道、学道、得道,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对于各种事务能“内视自反”、“内自保之”,就可以了。

就像以止水为鉴,能够看清自己,就能得道。而流潦则使得人们人心外荡、思想波动,小觉大迷,小慧大愚,则无法体道、得道。故《上德》还说:“大道坦坦,去身不远,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物,其德不绝。”大道坦坦,就在人们的身边。俗话说,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道,首先是用来修身的,然后是用来对待各种事物的。

论道的功能

老、庄都强调道几乎无所不能的功能,文子继承祖师的思想,而论述得更为精彩而具体,也更为丰富。《道德》说:“天道者,德之元,天之根,福之门,举事有道,功成得福。君臣有道则忠惠,父子有道则慈孝,士庶有道则相爱,故有道则和。”

这一段写得极为精彩,除了“见余自显自明”至“为乱者”数语不太明确以外,整段文字用韵文和排比句写成,明白晓畅,读起来朗朗上口。说它具体,以帝王、公侯、士庶作为一个层次进行论述;再从君臣、父子、士庶行道所取得的功效论述一遍;还从小行之、大行之、尽行之的功能阐述一遍;最后从无道、失道的害处再讲述一遍。

是既具体又丰富。说它丰富,《文子》全书除了这段精彩的论述以外,尚有多处,如《道原》曰:“天道有无相生也,难易相成也,是以圣人执道虚静,微妙以成其德。故有道即有德,有德即有功,有功即有名,有名即复归于道。功名长久,终身无咎。”圣人执道虚静,就能功名长久,终身无咎。《精诚》曰:“圣人在上,怀道而不言,泽及万民。故不言之教,芒乎大哉!”

在《文子》中,圣人、真人通常是道的执行者,他们用道来治理天下,就能泽及万民。《道德》曰:“积道德者,天与之,地助之,鬼神辅之。凤凰翔其庭,麒麟游其郊,蛟龙宿其沼。故以道往天下,天下之德也;无道往天下,天下之贼也。”诸如此类的论述常见于《文子》中,如上文引的《道原》,则既为道界定概念,也在为它的功能唱赞歌。再加之圣人、真人以道治理国家、天下的功效,其论道的功能确实很丰富,毋须赘述。

论神明

神明一词亦见于《庄子》,其《齐物论》曰:“劳神明为一而不知其同也”;《知北游》“今彼神明至精,与彼百化”;《天下》“古之人其备乎!

配神明,醇天地,育万物,和天下”。庄子并没有将神明看得有多高,也没有说明神明是何物,如第一例所指,即为精神。次例讲到神明升化至精,才能如何如何,也指精神。第三例则是古人所配备之精神。都是与精神相当的概念。而文子使用神明达到十来处,且其用法则与“道”相当。

《文子·道原》说:“人大怒破阴。”这是指人的心理上喜、怒、薄气、惊怖、忧悲对身体和生理产生的影响。紧接着即解释:“神明者,得其内也。得其内者,五藏宁,思虑平,耳目聪明,筋骨劲强,疏达而不悖,坚强而不匾,无所太过,无所不逮。”所谓“得其内”,实指内心得到神明,其功能和道一样。

《精诚》则说:“阴阳四时非生万物也,雨露时降非养草木也。神明接,阴阳和,万物生矣。”此话其实是“道生万物”或“道为万物之母”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神明与阴阳并列,一则,一则融和。神明犹如道。《精诚》又说:“天设日月,列星辰,养而万物生;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万物亡。此之谓神明。”

此处所讲的神明,就是指道的功能。《自然》曰:“人道者,是谓神明。”此为神明所下的定义,也是指道的功能而言的。《下德》曰:“故仁义礼乐者,天地阴阳从而包之,则财足而人赡,贪鄙忿争之心不得生焉。”在《文子》中多处论及仁、义、礼、乐的功能,而都置它们于道、道德或德之后。此处亦然,认为仁义礼乐只是临时的救败措施,若能以神明定天下,那才真正地解决问题。可知此处讲的神明就是道、道德或德。

唐代学者成玄英于《庄子·知北游》注神明曰:“神圣灵明”。仅从字面上理解,神明两字并不难。可是文子有时用“神化”一词,如《精诚》说:“故太上神化,其次使不得为非,其下赏善而罚暴。”他认为用刑法去禁止邪恶暴虐,还不如“诚通其道而达其意,虽无一言,天下万民、禽兽、鬼神与之变化。”

这才是达到神学哲学高度的神化。而上引《精诚》“天设日月,列星辰,张四时,调阴阳。日以暴之,夜以息之,风以士之,雨露以濡之。其生物也,莫见其所养而万物生;其杀物也,莫见其所丧而万物亡。”是指神灵在其中起着主宰的作用,并且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让人们看到、知道的道的功能,这才是“神明”二字在哲学层面上的意义。

以上探讨文子论道的五个特点,是从《文子》中抽象并概括出来的。书中当然还有很多刚柔、阴阳、有无、动静、吉凶、清静恬淡、有为无为等道家学说常见的内容,都说明《文子》是掺和了儒、法、阴阳、名辩诸家学说而成的一部杂家著作。

《文子》儒学观

本论文第一章推测《文子》作者是孟尝君田文。田文的身世处境与老聘、庄周有所不同。老聘是东周的柱下史(即图书馆主管者),受权力之争的牵连,出逃到楚国,遂在楚地过隐居生活。庄周是宋国旧贵族庄氏的后裔,也是因为权力之争,被新上台的国王没收家产,逐出都城,到朋友那里谋得管理漆园的差事,从此自食其力,与隐居生活没什么两样。

而田文到秦国任相,遭到怀疑而出逃至赵,小住一段时间后回到齐国,任相多年,未能施展才华,又到魏国任相,又回到齐国,希望齐襄王能够任用他,虽然遭到拒绝,可是孟尝君的封地还是得到齐襄王的承认。

因此孟尝君虽不能像从前那样有食客三千,轰轰烈烈从政,可也不是自食其力的隐居者,而是过着衣食无忧的深居生活。明确了田文与老聘、庄周身世、处境的不同,就容易理解《文子》中热衷世事、关心政治、关心民生的思想、以及崇尚儒学的原因。

热衷于政治,关心世事

可以说老子和庄子都没有亲身治理国家的经历,虽然也关心国计民生,却是停留在思想意识的层面上。而田文三为相,又有管理大片封地,以及三千食客的经历和能力,应该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政治经验和行政想法。面对战国那激烈的竞争、争斗,为了一己、一国的利益,不惜使用一切手段的丑恶现象大量出现。

如张仪以六百里商砖之地欺骗楚怀王之事,当为田文所亲见。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动辄十几万、二十几万、甚至四十万大规模地杀戮敌国军士,也是他所亲见亲闻。儒家的礼制政治己经行不通,法家的苛法暴政也太不人道,而纵横家却横行天下,尤其是苏秦为燕之间谍使于齐,几乎将齐国灭亡。在田文的脑海中必定在思考一种新的政治思想模式。齐国遭到燕军的横扫,后由田单以即墨、营复兴。

在这场战争中,薛地也遭到楚国的攻击,田文躲避到魏国。齐襄王立,田文回到齐国,襄王以不敢用先王之臣拒绝他。遭拒绝后的田文,其心灵深处并没有善罢甘体,希望通过著书立说、理清治国的思路,确定方略,重返相位,振兴齐国,再现齐国雄风。即使自己实际上不能再为相从政,也希望自己的著作能为后世的天子君主提供一些借鉴,或者说提供政治理论。因此《文子》十二篇每篇都在谈论天下国家,每篇都提出国计民生,反映出他关心政治、热衷世事的心理。

文子经常讲至人、真人、圣人,其实就是天子君主。他希望天子圣人能懂得道,能无为,而使民众有为。《道原》在大段论述了道以后,便说:“人至人者,弃其聪明,灭其文章,依道废智,与民同出乎公”:又说:“圣人忘乎治人,而在乎自理。贵忘乎势必位,为无为,事无事,知不知也,怀天道,包天心,嘘吸阴阳,吐故纳新,与阴俱闭,与阳俱开,万物玄同,无非无是”。

《精诚》曰:“故圣人在上则民乐其治,在下则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圣人之心,日夜不忘乎欲利人”。这是文子最为理想的圣人天子“不下席而匡天下”的境界。他要求天子、国君的道德品质像至人、真人或圣人那样,他自己也是希圣希贤、实践乌托邦的一个大绅士。“志不忘乎欲利人”、‘旧夜不忘乎欲利人”似乎也应该视为他对自己提出的要求。

文子经常描述理想中的至治之世。《精诚》曰:“昔黄帝之治天下,调日月之行,治阴阳之气,市不预贾。”这一政治理想与儒家相似。又说:“人主之思,神不驰于胸中,智不出于四域,怀其仁诚之心,圣人事省而治,求寡而赡,不施而仁,不言而信,不求而得,不为而成,要拥护自然,同时还要保持真诚,在追求自己道的同时还要推崇诚信,这样天下人才可能会拥护这样的人,国家要推行什么东西才不会受到很大的阻力。”

还说:“大人以善示人,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天下听令,如草从风。政失于冬,夏政不失雨降时,秋政不失民殷昌,冬政不失国家宁康。”仅《精诚》一篇就有这三段憧憬至治之世的优美文字,文意通畅晓达,加之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背诵和记忆。文子的用意无非是希望统治者能够熟读牢记,并将其付之以治理乡邦乃至天下的实践中。

文子关心世事,有时论及百姓衣食等细微之事。比如《微明》曰:“民之所以生活,衣与食也。事周于衣食则有功,不周于衣食则无功。事无功,德不长。”《自然》又说:“官无隐事,国无遗利,所以衣寒食饥,养老弱,息劳倦,无不以也。

神农琪悴,尧瘦瘤,舜黎黑,禹脐肌,伊尹负鼎而干汤,吕望鼓刀而入周,百里奚传卖,而管仲在其中也是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孔子没有突出的居住一面,墨子也没有可以被暖席的,这些都不是他们可以随意贪婪没落,心比天高的理由,当然他们也没有这样的想法,都是脚踏实地的,将自己的利益放在后面,将天下黎明百姓的地位放在前面,为天下百姓办公而办公,为了百姓的生活,尽他们的所能去帮助他们安居乐业,除去祸害。

无论是从君主还是到普通的黎明百姓,不管是四肢健全发达的,还是身体不太健康的,不论有没有忧患之心,凡是有需要,有自己办不到的事情都可以找寻官家的帮忙,这是官家职责所在。”

文子关切世事民生,有很丰富的民本思想,如《上义》说:“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政治上教导有方才会让这种作为可以在百姓之间得到推广,只要是所作所为可以有利于平民百姓,在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没有必要照搬法律,毕竟人是活的,该灵活运用的时候,就需要灵活变通,不必拘于一时,所以很多圣人的方法大多都是与时俱进的。”不仅强调治国之常事是“利民为本”,而且表示了“法令”应与时为变、与时俱进的进步态度。《文子》民本思想下面还将专节论述。

结语

关心政治,热衷于世事是儒家的基本态度。《文子》虽被认为是道家著作,但书中每每谈论政治世事,关切百姓生活,内容相当丰富,仅举以上资料,足以说明在文子的思想体系中包含类似儒家的立场和态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深入学习和探讨《文子》的论道以及相关特点》,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道家名著《文子》中的八句名言 说破世间大道理!

道家名著《文子》中的八句名言 说破世间大道理!

...及里、由浅入深,对于任何知识都不能停留于表面,而要深入其内核,只有把握了知识的本质,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才能。俗话说了然于心,才能了然于口;了然于口,才能了然于手。可见,只有用心去学习,才能获得真知。

2023-10-30 #经典句子

探讨学习《文子》的民本思想并追溯源头

探讨学习《文子》的民本思想并追溯源头

...念的火花散见于全书,若将它们连缀显现,则灿然焉。其特点是:论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天子、人主,同时应该是圣人,为“民之师”;其最终的逻辑归属就像老庄所倡导的一样,奉行无为而治。人的本...

2015-03-19 #经典句子

「李保佳讲论语5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 曰:再 斯可矣

「李保佳讲论语5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 曰:再 斯可矣

「李保佳讲论语51」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翻译:季文子做事要想很多遍才行动。孔子听说后:思考两遍就可以了。这一句,是论语中被误解最多的一句了。很多人都把三思而后行当作褒义的语句,认为...

2013-04-03 #经典句子

海峰去世前表白妻子 眷恋尘世皆因她 文子含泪发文:你食言了

海峰去世前表白妻子 眷恋尘世皆因她 文子含泪发文:你食言了

10月25日深夜,音乐制作人海峰妻子在社交媒体账户发布1条动态说:“你食言了”,海峰过世整整的5个月的時间,妻子仍不可以摆脱丧失伴侣的痛楚中。文子发布海峰微信朋友圈的截屏,內容是:“我眷恋着尘世,一大半,是她...

2024-01-07 #经典句子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 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 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

公叔文子之臣大夫僎,与文子同升诸公。子闻之曰:“可以为文矣。”孔曰:大夫僎本文子家臣,荐之使与己并为大夫,同升在公朝。“可以为文矣”,言行如是,可谥为文。《谥法》:锡民爵位曰文。朱子集注:臣,家臣。公...

2017-05-12 #经典句子

大咖齐聚“峨眉论道” 共话文旅高质量发展

大咖齐聚“峨眉论道” 共话文旅高质量发展

...媛 宋瑞琦) 3日,汇集文旅界精英的高端对话——“峨眉论道”在第八届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主场馆举行,活动以“新形象、新业态、新发展”为主题,广邀中外文旅专家开展头脑风暴,从旅游城市形象营销推广、研学旅游...

2023-11-21 #经典句子

多家海外华文媒体“津门论道” 共话“双向桥梁”责任

多家海外华文媒体“津门论道” 共话“双向桥梁”责任

...战略成果作出了突出贡献。”在日前举行的“2021‘津门论道’海外华文媒体线上论坛”上,天津市委常委、市委宣传部部长陈浙闽对海外华文媒体的重要性给予了高度评价。“疫情不仅加速了华文媒体的转型发展,也加剧了世...

2023-07-06 #经典句子

顶峰论道|中华厨神赋能湾区餐饮发展·美食文化促进深圳多元共生!

顶峰论道|中华厨神赋能湾区餐饮发展·美食文化促进深圳多元共生!

...作平台,助力中国餐饮传承与创新发展。大咖齐聚行膳,论道餐饮发展行业内有着崇高领袖地位与独特文化见解的大师齐聚一堂,广泛而有深度的探讨了中国传统烹饪技艺传承与餐饮业创新发展。在“十四五规划”精神与“双区...

2009-05-21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