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4岁孔融能让梨 儿子9岁被杀时说的9个字 竟成千古名句!

时间:2010-07-14

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坏人的,长大后我们明白,确实如此,但坏人的标准却变得复杂起来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357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8 分钟。

儿童的世界是欢乐的,因为他们的世界里,总是善恶分别,色彩艳丽,但真的长大后,你会发现,真实的世界并没有更坏,而是更复杂了。

小时候我们就知道这个世界上是有坏人的,长大后我们明白,确实如此,但坏人的标准却变得复杂起来。

老师不会告诉你,写出“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人是个酷吏,老师也不会说儿时凿壁偷光的偶像匡衡,长大后居然是个贪官。

当然老师更不会告诉你,在小孩子眼中最著名的孔融让梨的故事,最终孔融的结局是什么,因为孔融的结局实在是太难说了。

如果小孩子非要问,孔融的结局是什么,你就说是被大坏蛋曹操杀了,这的确是事实,但这不是全部,真实的历史是,孔融被杀的原因,居然是因为不孝。

那么作为孔子的二十世孙,一向以标榜孝道的儒家,为什么孔融会因为不孝的罪名被杀呢?

(01)百无一用是书生

当年火遍大江南北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电视剧,开头有这么一句唱词,都说书生百无一用,这话显然是反着说,因为很明显,纪晓岚就很有用。

但这话放到孔融身上,那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因为纵览孔融的一生,完全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孔融报的大名很早,四岁就成名,著名孔融让梨的故事,让这个小小年纪的孩子就名声大噪,更出名的故事,是那句小时了了。

当时有个南阳尹李膺,喜欢在家里摆名人沙龙,对来客要求极苛。曾经特意关照守门人:“非世贤及通家子孙,一概不见。”

少年孔融前去求见了,亮出的正是“李君通家子孙”的招牌。李大人揉了半天眼也没看出眼前这个后生小子,祖上曾与自己有什么瓜葛。“大人差矣,”孔融嘿嘿一笑,“先君孔子与君先人李老君,同德比义而相师友,则融与君累世通家也。”

他指的乃是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孔子造访老子(李耳)一事,依照同姓者“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说法,那真可算是“累世通家”了。

不仅李膺,在座众位显客无一不被他的捷才震倒,只除了一位倒霉蛋。太中大夫陈韪由于晚到,没有亲耳听到孔融迅捷无比的应对,经由别人转述,效果不免打了折扣,便说了句不太友好的话:“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种人我见得多了。”没承想孔融立刻回他一句:“想君小时候,必当了了,”陈韪当即吃瘪。

这故事只能说明少年时代的孔融,就是一个口才了得的人,他非常善于临机应变,一句话就能让对方哑口无言,这样的人往往思虑不深。

本来就顶着孔子后代的名号,再加上从小就表现出来能说回答的素质,孔融俨然是冉冉升起的一颗明星,但时间久了,大家才发现,孔融真的只是口才好而已,论做官,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可惜天下大乱的时代到了,孔融这样的人,只能在盛世发发议论,一到乱世,就显示出来儒家的短板,无论是做北海相国,还是做青州刺史,孔融做的都很差劲。

他所在乎的,似乎只有自己的风度和名声,建安元年(196年),袁谭攻北海,双方战斗自春至夏,战士仅剩数百人,流矢像雨一样射来,城内已经短兵相接。

孔融仍然伏案夜读,谈笑自若,直到夜晚城陷,他才逃奔山东(太行山以东),妻儿都被袁谭所掳。

这像极了史可法,大军压境,他想的是如何让自己的英明形象流传出去,而不是尽力抵抗,孔融架子是摆够了,只可惜他不是仙风道骨的神人,最后时候还是弃城而逃了。

(02)文士与谋士

孔北海逃走了,最终逃到了许昌,那里有名义上的皇帝,只有那里,在皇帝的庇护下(其实是曹操的庇护),才能有文士的立锥之地。

毕竟到处都在打仗,只有曹操这里,还能放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供养像孔融这样的名士,这一点曹操心里很明白。

战乱年代的书生分两种,一种是名士,一种是谋士,像郭嘉,荀彧荀攸贾诩这样的人,都是谋士,他们能从实质层面上,协助曹操领兵打仗,是最需要的人才。

但这不能说名士就没有用,名士起到稳定人心的作用,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你肯定是命令不动的,唯一能让你占据优势的,就是这些需要依附在皇权之下的名士,他们为曹操的阵营,提供的必要的道德制高点。

投奔了曹操的孔融,又回到了天下太平的时代,整天和一帮文人雅士,高谈阔论,当时很多人都不认为自己是投奔曹操的,他们是投奔汉献帝的。

但事实上,是曹操帮他们遮风挡雨,但他们并不领情,反倒是各种帮倒忙,尤其是孔融,他是出了名的毒蛇,经常跟曹操作对,最经典的一次,就是讽刺曹操的儿子。

当年曹操攻陷了邺城,曹丕就迫不及待地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关于甄氏那故事就更多了,传说曹植的洛神赋就是为她而写,为她痴迷,这段传奇故事我们以后再说。

这事做的的确不地道,但曹操从来不是以圣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曹丕也不是,抢战败者媳妇的事,曹操没少干,曹丕估计也这也是有样学样,比起战乱年代的屠城这种事并不算太恶劣。

到孔融知道后,却极尽讽刺,这是高级黑,孔融以为自己很牛,直接给曹操写信说,当年武王伐纣的时候,攻陷朝歌后,就把妲己赏赐给了周公旦。

曹操是什么人,那是中国罕见的文武全才的帝王,乾隆写了一万多首诗,在曹操的诗文面前不值一提,被碾压成渣渣。

孔融把曹操当董卓,可以曹操不是粗人,于是忍不住就问孔融,这个典故,我怎么不知道,先生是从那个典籍里看到的,同为读书人,你知道我不知道,这杀伤力不大,侮辱性极强。

没想到孔融居然说,是根据现在的情况,想当然尔,把曹操脸都气绿了,无论孔融的结局如何,单凭这一句话,孔融就可能被后世的儒生骂到死,因为他在编排圣人。

孔子的确是圣人,但是比孔子更牛的圣人是周公,你只要奉行儒家,周公那绝对是不能亵渎的圣人,孔融仅仅是为了乘口舌之快,居然编排这个故事,只能说孔融真的没把儒家放在眼里。

这是他日后,被杀的根本原因,也算死得其所,因儒家而名声鹊起,最终还是因为儒家的孝道而人头落地。

(03)曲终人未了

孔融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简单的好人或者坏人肯定都不能概括他,其实孔融跟庄子很像,他是个喜欢拆台的人。

庄子跟孔融都生活在乱世,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谁都看不上,觉得谁都做得不对,但是自己又提不出解决方案。

这种人就是喜欢拆台,有时候甚至为了反对而反对,你说我不行,但你又不上,你说我这样做不对,但你又从来不拿出具体方案来。

他们还自以为自己很聪明,这世界本来就是,挑别人毛病,说别人不行,真的很容易,而且还能分析得头头是道,但真的让他们做点什么,他们却又什么走做不好。

比如说,曹操又一次颁布了禁酒令,这才粮食匮乏的时代,很正常的操作,但孔融这样的名士离开就怎么行,于是给曹操写信反对禁酒。

在一封题为《南曹公表制酒禁书》的信中,孔融先是大谈一通“天有酒星,地有酒泉”的歪理,继而露骨地讥刺道:“暴君桀、纣皆以色亡国,你何不干脆把婚姻也禁了。

这态度傲慢至极,完全不像是想把事儿办成的样子,纯粹就是只顾自己嗨的类型,根本不认真考虑一下,从哪个角度能说服曹操放弃禁酒令。

孔融最后近乎与疯狂地在找死,不停地跟曹操作对,最终曹操痛下杀手,显然这里面事儿没有那么简单,曹操并不是滥杀名士的人,只能说孔融真的把他惹毛了,敢在和袁绍决战之前,把孔融这个天天在耳边聒噪的人,给咔嚓了。

杀孔融的理由也很正当,除了上面说的编排圣人之外,有个最严重的罪行,是不孝,孔融可能是儒家经典学多了,居然起了逆反心理,说出了一套大逆不道的言论。

原文是这样的: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简单翻译一下就是,父母对子女没有什么恩情,不过就是当初男女激情的产物,孩子好比瓶中之物,倒出来之后,跟母亲也就没有关系了。

孔融如果不是疯了,那就是真的太学究了,这话私下讨论,或者作为一种学术思想,那是没问题的,但是在宣扬孝道的汉代,你直接说父母对子女无恩。

这种论调,就算是放到今天,相比大多数都无法接受,于是那个四岁让梨的孔融就这样被杀了,而且是全家都受到牵连,罪名居然是具有讽刺意味的不孝。

杀孔融肯定是曹操的一大污点,当然了曹操从来不认为自己是圣人,他是政治家,做事肯定是敢作敢当,尤其是连着孔融的一双儿女也杀了,实在是让人叹息。

而且史书记载,一双儿女,一个七岁,一个九岁,临死前九岁的儿子,说了句流传千古的话,安有巢毁而卵不破乎!

这话就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出处,而且更惨烈的是女儿直接是自刎而死,孔家人可能都早熟,但这代价也太大了,一双儿女在史书上留下只言片语,居然是以这样的方式。

孔融是悲剧的一生,悲剧的根源不在于曹操,也不在于自己,所谓悲剧就是跟当事人无关,结局注定的东西。

战乱时代,不需要孔融这样的名士,再加上不知道约束自己的大嘴,招来杀身之祸是大概率事件,毕竟孔融也属于端起碗吃饭,放下碗骂娘的类型,饭碗都是曹操给的,最终也算是收了他的饭碗吧,只能说乱世之中,都是悲剧。

(作者:昭烈名臣)

本文为文史自媒体昭烈名臣原创作品,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文所用图片,除特别注明外均来自网络搜索,如有侵权烦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

聊最野的八卦,说最正的历史,每天为大家奉上精彩的历史文章,恳请各位读者朋友关注我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评论,这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4岁孔融能让梨 儿子9岁被杀时说的9个字 竟成千古名句!》,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曹操诛孔融全家 孔融为儿子求情 结果儿子的一句话成了千古名句

曹操诛孔融全家 孔融为儿子求情 结果儿子的一句话成了千古名句

...一面。希望曹操可以给自己的两个孩子一条活路。身旁的儿子却冷静的说了一句话:“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成为了千古名句,被后人无数次引用,演变成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来形容牵连之祸。

2023-12-30 #经典句子

曹操要杀孔融全家 孔融求他放过两儿子 小儿子的话成千古名句!

曹操要杀孔融全家 孔融求他放过两儿子 小儿子的话成千古名句!

...仅是孔融一人,他的家人都会受到牵连。但当时他的两个儿子还都是不满十岁的孩子!想到自己的孩子会因为自己而早早面对此,黄孔融心中非常痛苦,于是她哀求曹操,希望她能放过这两个不谙世事的孩子。可是没想到其中一...

2023-09-29 #经典句子

孔融被曹操处死之前 孔融9岁儿子说一句话 成为千古名句

孔融被曹操处死之前 孔融9岁儿子说一句话 成为千古名句

导语:孔融被抓后,大家都很慌,只有9岁儿子淡定说一句话,成千古名句主体:历史上有两个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个是孔融,一个是曹操,大家对于孔融的了解,都是从孔融让梨这个故事中了解的,孔融是孔子的第十九代孙子...

2023-09-29 #经典句子

孔融早慧 幼年就知让梨 而其孩子面对死亡 却说出1个千古名句

孔融早慧 幼年就知让梨 而其孩子面对死亡 却说出1个千古名句

...讲这个故事,尤其是一堆孩子面对分零食的时候。孔融的儿子继承了他的聪明和大度,面对死亡竟然坦然的说出九个字,让世人赞叹。孔融最终是死在曹操手上,那么孔融做了什么让曹操容不了他呢?有人说是因为孔融有一次给...

2023-12-11 #经典句子

孔融八岁的儿子在死之前 说出一句话 竟成千古名句

孔融八岁的儿子在死之前 说出一句话 竟成千古名句

孔融八岁的儿子在死之前,说出一句话,竟成千古名句文|夜静阑珊我们对孔融的儿子不他了解,但是一提起孔融这个人,我们就首先想到了他小时候跟他哥哥让梨故事,当然我们大概也就只知道他小时候的那件事,他长大了是...

2023-09-29 #经典句子

孔融被曹操处死前 8岁儿子说了一句话 成为千古名句!

孔融被曹操处死前 8岁儿子说了一句话 成为千古名句!

...行。汉献帝继位后,孔融被封为虎贲中郎将。当时袁绍的儿子袁谭攻打北海,孔融率领军队,与之激战数月,最终逼得袁谭败退山东,而孔融的名声也越发响亮。作为一个以“孝悌”闻名的名士,孔融对于人的道德十分看重。据...

2023-09-29 #经典句子

孔融让梨流传千古下场却很悲惨 小儿子死前说的一句话成千古名句

孔融让梨流传千古下场却很悲惨 小儿子死前说的一句话成千古名句

...就算你知道了孔融的悲惨下场,但是你还能知道孔融的小儿子死前的一句话,竟成了千古相传的名句。公元一百五十三年,孔融出生于山东曲阜,这么一说大家可能就知道了,他是孔子的后人,不错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融...

2023-01-08 #经典句子

孔融全家被处死时 7岁的女儿说了一句话 成为千古名句!

孔融全家被处死时 7岁的女儿说了一句话 成为千古名句!

...多的文章来讽刺曹操,这曹操都忍了。后来曹操跟自己的儿子看上同一个女人,但是曹操就是不想给儿子,这就被孔融知道了,孔融又讽刺了曹操一番,正所谓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想想曹操可是那种宁负天下人,也不愿天下人...

2016-12-18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