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沈从文的前半生》与《沈从文的后半生》

时间:2010-06-29

作者其实先写的后半生,并在当时的前序里写上了不写前半生的原因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94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沈从文的前半生》

《沈从文的后半生》

张新颖

——————

书评部分

by @ 王嗔蝉

评分:7分 (满分10分制)

这次带来的其实是两本书:《沈从文的前半生》和《沈从文的后半生》,正好贯穿了沈从文的一生。

作者其实先写的后半生,并在当时的前序里写上了“不写前半生”的原因。几年之后,自己又亲手打破这个想法。我读的时候则是按照时间顺序,先读《前半生》,再读《后半生》。

沈从文是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人,说起熟悉是指各位都知道都读过他的作品,知道他的出身,知道他的家乡;陌生则是指这些了解似乎仅止于此。

就我个人来讲,沈从文给我有一种距离感,其实他本人一直活到了1988年,距离并没有那么远,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他经历过什么,这也是我选择读这本书的部分原因。

一、新颖的写法

作者张新颖用了这样一种写法,恕我见识短浅,还是第一次见。

书籍直接引用大量第三方材料诸如沈从文的书信、文集以及他人对沈从文的过往记录等,作者夹杂在其中的起承转合反倒是文章中较少的一部分了。

正如作者本人在前序说明中所讲:

“我追求尽可能直接引述他自己的文字,而不是改用我的话重新编排叙述。”

初读时有些惊诧,还有这种写法,要知道在中国大学毕业论文过重是要低于20%的啊。工作之后有一次写文章,多了几处引用,被领导说,“觉得这是一篇由名人语录拼凑起来的文章”,当时也觉得说得很有道理。

但是好的作品不应该拘泥形式、写法这些条框,作者就展现了沿着时间顺序在话题之下高超的穿针引线本领,能够让这些第三方材料为己所用,适合语境,非常难得。

读完之后,意犹未尽,几日做梦都是沈先生。

二、沈从文的分界线

沈从文的一生固然是完整的一生,但因其事业方向的跨度,我们才把他前半生与后半生之间这条分界线看的如此之清。

关于新文学,关于文化名流总是值得津津乐道的。就像作者所讲的,关于沈从文的前半生的著作比较多,而后半生的文物研究与生平关注的不多。

在我个人看来,这条分界线更像一条坑,而这条坑也是他自己挖的。

坑之前的半生是文学,是他自己好不容易爬上的。他在青年期间过的并不容易,先是混军队,在军队里当差,军队被打败;后来辗转来到北京求学,却发现当不了正式学生。

在这种跌落谷底的处境下,沈从文开始从文。反正已经是谷底,怎么走都是向上的路,文学创作渐渐有了起色,也结交了一批志同道合的朋友。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朋友中,沈从文认为对他帮助最大的当属徐志摩。

坑之后的半生,沈从文一头扎进了文物研究之中,去世前几年才出版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是他后半生心血的凝聚。建国之后,沈从文被郭沫若贴大字报,被描述成“反动文艺”“文字上的春宫”。这其实与他一直以来坚持的“文学是纯文学,与政治无关”有关联。

我想表达的是,沈从文关于文学的观点并非是使自己陷落的坑,而是当时的时代容不下他这样的文学观点,这是无法逾越的鸿沟,是个人的悲哀。

虽然前后是两本书,但毕竟出自同一人之手。作者用详实的记录延展出一个人物内心的成长与纠结,所以对于“沈从文转业之谜”,这样的结果相必能得出自己的结论。

三、人物传记的客观性

汪曾祺有写过《沈从文专业之谜》,把矛头指向郭沫若,而中国历史研究院前段时间的文章《李斌:有关郭沫若的五个流言及真伪》又试图帮郭沫若摘掉这个帽子。

当我们和人物产生感情之后,其实很难用一种客观的眼光去看待他的一些事情。关于主人公的论述,我们是否会在作者潜移默化的表达中被其观点所裹挟。

随着年纪增长,人逐渐会对一切事物都产生距离感,所以在寻求真实的阅读人物传记上,我更倾向于演绎成分较少的。很多作品以传记为名,却在叙述上带入自己情感成分的夸张,企图让读者产生共鸣,显得略微幼稚。

本作在客观性上,已经做得非常好了,这也是我开头提到的作者这种写法的优势。

关于一生中有争议的事件,比如与鲁迅与丁玲的关系等。作者一般尽可能地详细描述,除了引述当事人的话语之外,还会引述其他资料,自己的观点则放在无关重要的位置。这样一来,观点的客观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证。

四、结语

我很难用一句话去总结沈从文的一生,他的经历复杂多变,横跨几个重要的时期。出身贫贱,艰难求生;走投无路又柳暗花明;结交过重要人物,出过名,被人仰慕;也被当成过改造分子,被人批判……

这两本书读下来,像是跟随他的脚步走完了一生。沈从文也终于褪去那层神秘面纱,更像是个身边更爱文学的普通人,有过我认为了不起的事情,也有我所鄙夷的事迹。历史的洪流中容得下每一个人,只不过所有人都被裹挟着,在里面翻滚着。

在《沈从文的前半生》的结尾有这样一段话

在天翻地覆的巨变进程中,沈从文追悼“近乎人情”的“常人品性”,追悼“伟大得平凡”、“伟大本与素朴不可分”的为人为事,虽然无意于自我投射,但这种追悼本身,连同这一时期他自己所努力所挣扎的一切,正是面对这个时代的个人方式。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沈从文的前半生》与《沈从文的后半生》》,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沈从文去世30年 我们重读《边城》

沈从文去世30年 我们重读《边城》

...人为文都耐人寻味的作家。四年前,张新颖的《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出版,因见解新颖、诚恳,文笔洗丽,向读者们呈现了一个更复杂的沈从文,受到业内及广大读者的赞赏。此次“后半生”和“前半生”合璧,完整呈现...

2009-05-09 #经典句子

几句私房话 写给我爱的沈从文(附沈从文演讲录音)

几句私房话 写给我爱的沈从文(附沈从文演讲录音)

...起的名字,似乎决定了他的一生,从文,前半生是文学,后半生是文物。他一生的关键词,是活着,爱着。在贫困中,在误解中,在灾难中,默默却坚挺地活着;他固执地爱着他的凤凰,勇敢地爱着他的学生,苛刻地爱着他的文...

2024-01-19 #经典句子

沈从文:说尽了世间最美的情话 却将生活过的如此落寞

沈从文:说尽了世间最美的情话 却将生活过的如此落寞

...压力的来源,才使得他获得重生,从此沈从文也下定决心后半生做古代服饰研究。这次重生正是前半生的遗憾弥补,他不是一个天生的作家,出身并不富裕,唯有经历使得生活无限绽放美丽。虽然他的感情生活是遗憾的,但他在...

2011-01-26 #经典句子

好书·推荐|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好书·推荐|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

...生。《要是沈从文看到黄永玉的文章》,是继《沈从文的后半生》《沈从文的前半生》《九个人》后的精彩传记。它围绕黄永玉的自传体长篇小说《无愁河的浪荡汉子》展开,收录作者张新颖的十篇评论及随笔,紧扣“无愁河”...

2015-09-27 #经典句子

沈从文: 最人性的微笑

沈从文: 最人性的微笑

...。复旦大学研究沈从文多年的张新颖先后写了《沈从文的后半生(一九四八-一九八八)》和《沈从文的前半生(一九O二-一九四八)》两本书。他说,“这个经历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觉醒和启蒙的经历:接受了现代观点,发现...

2023-09-22 #经典句子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分析

沈从文《边城》中的人物分析

...凰小城,1988年心脏病复发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在他的后半生,由于政治压力,左翼文化界的猛烈批判,文学命运戛然而止,他开始从事历史文物研究。也就是说沈从文前半生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大作家,后半生是一个历史与文...

2023-12-26 #经典句子

「郭进拴原创」我读沈从文

「郭进拴原创」我读沈从文

...毁灭和艰难的重生”之后,对人生的审慎反顾,如同经由后半生而对前半生的“照见”。或者按成长小说的经典说法,晚年的回顾是主人公“不断自我省察和反思”,走过了无数“错误和迷茫”之途后更为准确的表述;更进一步...

2016-07-05 #经典句子

“湘西儿子”沈从文:悲凉与无奈的一生 《边城》寄托人性的美好

“湘西儿子”沈从文:悲凉与无奈的一生 《边城》寄托人性的美好

...解。沈从文心思细腻,情感丰富,他的前半生坎坷不已,后半生在等待和迷茫中不安度过。即使如此,在最困难的时期,他也依然做出了巨大的奉献。《龙凤艺术》《中国古代服饰研究》等作品都是沈从文在最艰难的时期中发表...

2023-12-0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