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文明之声 | 陕西石峁遗址口簧的发现与解读

时间:2009-12-21

石峁遗址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依山就势,坚固巍峨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69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6 分钟。

陕西石峁遗址口簧的发现与解读

孙周勇

陕西石峁遗址的重要发现被评为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石峁遗址以皇城台为中心,内、外城以石砌城垣为周界,依山就势,坚固巍峨。考古工作者在发掘皇城台门址及东北部护墙时发现的一批骨质口簧及与其制作相关的遗物,考古背景清晰,共存器物丰富,堪称世界音乐史上的重要发现。

簧成为研究人类远古音乐的“活化石”

簧是具有世界性的原始乐器。如今,西伯利亚的雅库特人和阿尔泰人、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北欧拉普人、北海道阿依努人等人群还在演奏。

《诗经》中,有“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巧言如簧”等语句。鼓瑟、吹笙与鼓簧的动宾结构,不仅暗示了簧是不同于瑟、笙之类的独立乐器,也显示了其演奏方式及使用场景。簧还见于《礼记·月令》《楚辞·九思》《庄子·骈拇》等先秦文献,其中《礼记·月令》更将簧与笙、竽、篪等乐器并称。

作为常见于我国先秦文献的远古乐器,“簧”究竟为何物,自汉代以来一直讨论不断。不少人将簧视为笙、竽等乐器的簧片,并引申为笙、竽的别名。上世纪80年代,音乐史学界开始关注口簧,通过古代文献及民族学的实物资料,去伪存真,指出先秦文献中的“簧”是一种独立乐器,多以骨或竹制成,以口腔作为共鸣器,由簧鞘、簧舌及拉线等组成,通过拨动弹性簧舌振动发出的基频音及其谐波音来演奏曲调,是汉唐铁簧、明清口琴的前身。根据档案、绘画和乐曲等资料,早至13世纪末期,口簧就已传播到了欧洲东部地区。

先秦文献中提到的簧,在考古发现中多有实物资料出土,但发现于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古城遗址、军都山春秋墓地等遗址的簧均未引起足够重视。音乐史学界认为,现流行于蒙古族、羌族、回族、达斡尔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满族以及云南部分少数民族中的“口弦”“口琴”类乐器,实际上就是我国先秦文献提到的“簧”。除中国境内早期口簧的发现外,在欧亚草原东部蒙古高原和南西伯利亚地区也发现了一定数量的青铜时代晚期至铁器时代的骨质口簧,被视为游牧文化的重要传统乐器。

口簧与骨笛、骨管哨、陶球哨,共同构建了石峁遗址的音乐形态

(2019年7月13日四川音乐学院刘雯老师和成都大学张强老师在松潘县小姓乡埃溪寨采访羌族口弦传承人如妹,如妹正在讲解羌族口弦的制作)

近年来,关于口簧的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石峁遗址的重要发现为口簧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在石峁遗址考古工作中,皇城台地点出土了20余件口簧及残次品,体小轻薄,不易辨识,发掘时将弃置堆积全部过网筛选后,从骨料中反复拣选,共获21件,保存完好者2件,多数仅存簧框。石峁口簧均为骨质,方形薄片,由牛的肋骨磨制成形,由簧框、簧舌、穿孔等组成,长8—9厘米、宽1厘米、厚0.1厘米。簧舌位于簧框中央,舌根与框首衔接,多数舌根与舌尖的宽度相仿或略宽。簧框长边两端多对称切割出亚腰形缺口,框首刻镂小圆孔,用于穿绳。

石峁遗址出土的21件口簧,多数可能是在使用过程中由于簧舌或簧框意外受力断裂后被遗弃的残件。与口簧同时出土的,还有一些窄长条形并有曲弧的磨制骨片,厚度及宽度略大于成品口簧,应为口簧制作过程中的坯料,部分骨片上能观察到切割、剔刻痕迹。这一发现暗示了口簧是在皇城台生产制作的,其生产活动或与皇城台顶可能存在的制骨作坊有关。

从与口簧生产相关的遗物看,石峁口簧的制作大致经过了备料选料、切磨成形、剔刻簧舌、钻孔、细加工、穿绳测音等几个工序。

石峁口簧的演奏与其结构紧密相关,鞘首的圆孔需要系挂单独的绳子,作为拉振之用。演奏者一手拇指、食指轻捏鞘尾,将口簧贴近唇部,另一手扯动线绳以振动簧框,簧框带动簧舌在舌窗中前后振动而发声,口腔及舌位变化会带来音高与音色变化。这种演奏方法就是《诗经》等文献所谓的“鼓”。

出土口簧的堆积层发现了数以万计的陶、骨、石、玉等各种质地的遗物,其中,与口簧共存的陶器包括双鋬鬲、单把鬲、粗柄豆(盘)、盉、甗、折肩罐、三足瓮等,具有典型的河套地区龙山时代晚期陶器特征。经美国贝塔实验室和牛津大学测年,石峁口簧的年代可确定为公元前2000年前后,背景清晰、共存器物丰富、特征明确,是中国乃至世界音乐史的重要发现。

石峁口簧均发现于皇城台。皇城台为一处四围包砌石砌护墙的高阜台地,呈顶小底大的金字塔状,是内城和外城重重拱卫之核心区域,三面临崖,一面以皇城大道与内城相接;台体以多达十余阶的堑山砌筑的护坡石墙包裹,坚固雄厚,巍峨壮观,气势恢宏,系石峁城的核心区域,当已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这些口簧与皇城台出土的骨笛、骨管哨、陶球哨一起,构建了石峁遗址的音乐形态,彰显了皇城台作为石峁遗址宫城区的地位和性质。

传播广泛、形制多样,口簧在世界范围内有1000余种名称

(从左至右分别为:蒙古国金属口弦、日本北海道阿依努族口弦、南彝族口弦)

公元前2000年前后至二三世纪,在长达2200余年的历史中,包括中国北方、蒙古高原和俄罗斯南西伯利亚的欧亚大陆东部区域出土的口簧,在制作材料及形制结构上具有高度一致性,均以动物肋骨或长骨为原材料,簧舌位于簧框中央,头端钻孔,用于系绳拉振,属于框舌一体的“绳振簧”。如果将3世纪前的口簧出土地点放置于地图上,口簧从中国北方向欧亚草原扩散传播的一条线路自然显现出来。

距今约4000年,石峁遗址所在的中国北方河套地区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自体“绳振簧”,至夏商时期(不晚于约公元前1500年)向周边放射状传播扩散,影响至夏家店下层文化人群。陶寺口簧可视为石峁人群或“石峁文化”南下的遗存。石峁口簧可被确认为目前世界范围内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一次发现。春秋战国时期,口簧的使用范围继续向四周扩散。公元前后,进入匈奴文化区域,向欧亚草原东部扩散,同时向南进入中原王朝宫廷。随着冶金技术的发展,汉代出现了框舌分铸的异体拨振簧,条状簧舌单独焊接在簧框上,演奏方式由拉振演变为容易掌握的手指弹拨,促成了口簧的快速传播。这种简单原始乐器的大规模扩散,可能与北方人群北进西迁的历史进程有着密切关系。唐宋后,口簧呈爆发式传播,至迟在13世纪已传播到欧洲东部地区,并扩散至东南亚、大洋洲、非洲等区域,制作材料及形制趋于多样化,成为一种具有地域文化特征的世界乐器。

口簧至今仍流行于世界各地。据统计,口簧在世界范围内有1000余种名称。在适应不同区域环境和审美旨趣的背景下,口簧尽管形态异彩纷呈,但仍保持着人类早期乐器的特质。

(作者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原文刊载于5月22日

人民日报文化遗产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人民日报文艺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文明之声 | 陕西石峁遗址口簧的发现与解读》,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对话

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对话

...自【人民日报】;跨越四千年的文明对话山西陶寺遗址和陕西石峁遗址,因其地域的相邻性、时代的接近性,常被放在一起进行比较。近几年两个遗址以及与两个遗址相关联的遗址都不断有考古新发现,持续引起学界和社会公众...

2023-08-12 #经典句子

“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首站陕西开讲

“寻根五千年中华文明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首站陕西开讲

...话古遗址”大型融媒报道西北行探访团来到古城西安,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举行首场讲座和学术活动。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三星堆遗址考古工作站站长雷雨,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王占奎,就三星堆文明与陕西早期文...

2023-08-12 #经典句子

穿越时空的秦蜀文明对话

穿越时空的秦蜀文明对话

...蜀文明。考古表明,以石峁古城、城洋青铜器等为代表的陕西早期文明与古蜀文明跨越时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川陕的沃野与山间迸发出的文明火花,呈现出多元一体、兼容并蓄之势。为此,陕西日报与四川日报联合推出“寻...

2020-05-18 #经典句子

陕西神木:用四种语言讲好石峁故事

陕西神木:用四种语言讲好石峁故事

石峁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已经有10年时间,目前正在由单一的考古发掘保护转向到考古发掘、保护管理、研究宣传、活化传承、文化产业多元发展的阶段。石峁遗址在未来5年左右时间,要完成三个重大目标:一是建成国家考古遗...

2023-10-30 #经典句子

良渚文明后续如何?中原文明为何崛起?——首席专家王巍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良渚文明后续如何?中原文明为何崛起?——首席专家王巍话“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确定了四个最重要的区域性中心性遗址:浙江良渚遗址、陕西石峁遗址、山西陶寺遗址和河南二里头遗址。而良渚遗址为探源工程提供了最重要的依据,实证中华文明五千年。王巍幽默地说:“我们当时就把宝押在良渚了。”良...

2023-12-08 #经典句子

齐家文化:西北新石器时代的明珠 反驳“中华文明西来说”的铁证

齐家文化:西北新石器时代的明珠 反驳“中华文明西来说”的铁证

...,典型的遗址有甘肃武威皇娘娘台遗址、青海喇家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等。齐家文化是探索中华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在海内外影响深远,特别是近年来在齐家文化的遗址内出现众多惊人的发现,使得齐...

2012-10-04 #经典句子

严文明:中国文明的起源

严文明:中国文明的起源

...,是不是跟黄帝有些关系呢?值得思考。与西坡同时期的陕西华县泉护村也有一座同样大的房子和一座同样高规格的墓葬,陕西白水更有数座同样大的房子但不集中。说明西坡确实是仰韶文化当时的一个中心。不过在河南巩义还...

2011-12-02 #经典句子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的“河南亮点”来了!

“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的“河南亮点”来了!

...设:依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国家级考古机构,陕西、河南、山东等省级考古机构,创建一批世界一流考古机构。(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原标题:《“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的“河南亮点”来了!》

2017-08-07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