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梁国德散文丨丨巍巍山上松

时间:2009-11-02

巍巍山上松梁国德松,与梅竹合称岁寒三友。自然界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肃杀的秋风过处,万物凋零。而松梅竹之性耐寒,不逐时凋,四季常青,故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5979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2 分钟。

巍巍山上松

梁国德

松,与梅竹合称岁寒三友。自然界规律,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所以肃杀的秋风过处,万物凋零。而松梅竹之性耐寒,不逐时凋,四季常青,故称岁寒三友。而三友之中,梅以横斜疏瘦而见奇,竹以笔直中空而见节。至如松者,挺拔伟岸,屹立悬崖,悬挂绝壁,傲雪凌霜,这是它的妙处。

松的特性,耐旱寿长,常与柏树并称,喜生长于干旱贫瘠的山岩上,世人多爱以之为封墓之树。基于这个原因,许多地方慢慢形成了习俗,庭院便多不喜栽松种柏了。但松树本身极具观赏价值,于是人们便普遍喜欢在院内栽种它的替代品——罗汉松。说到底,这也是人类惧怕死亡的一种心理折射。其实罗汉松不能称作真正意义上的松树,在分类上,松树属于松柏纲,而罗汉松属于松杉纲,在植物大纲的分类中就已经不同了。在形态上,松树的叶是针状的,而罗汉松则是条状叶。松树不畏干旱严寒,而罗汉松则喜温喜湿,与松树耐寒耐旱的特性差异颇远哩。

世人喜爱松,除了它那苍劲不屈、傲骨长青,岁寒而知松柏之后凋的品格外,还有它的长寿,也是颇具吉祥元素,为世人喜爱。人生岁月无情,光阴迅速,翩翩少年,不觉间蓦然回首,已是白发苍苍的老朽了,这是世人每有的感伤与无奈。话说齐桓公北征经过金城,但见当年在琅琊所种的柳树皆已十围,不禁慨然叹息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于是攀枝折条,泫然泪下。这是吾人对岁月一去不复返的戳心感叹。但在树木的大家族中,尤其是那些生长在贫瘠岩砾间的古松,虽然没有庄子所说的“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那么夸张,但你从它身上很难看出岁月的痕迹,就像那棵著名的黄山迎客松一样,你孩提时上黄山玩,它是那个样。临老了再上黄山玩,它依然还是那个样,仿佛岁月对它是不起作用的,所以人们便赋予了它“长生不老”的元素。通常画家喜欢将仙鹤与它画在一起,成了吉祥年画的主要题材。所谓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吾人短短几十年的生命,真是太过迅速,长生不老自古以来就是那些修仙学道者梦寐以求的理想,而松树,恰好蕴含着这种特质。所以国画中,但凡雅士寄闲处,多有琴竹;仙人栖息处,必是古松。古来赞誉古松高寿的诗词不可尽数,而最凄美而教人无可奈何的,当数白居易那首《题流沟寺古松》:

烟叶葱茏苍麈尾,霜皮剥落紫龙鳞。

欲知松老看尘壁,死却题诗几许人。

古松,几乎成了古寺的标配,也可以说是寺院的一张名片。一座古刹,如果缺少了几棵古松,它给人的感觉,始终是一种缺陷的古朴。在我看来,逢寺必松,有松必古,方堪称有灵气的古刹。诗人白居易一日来到流沟寺,呈现在眼前的古松,如烟的针叶郁郁葱葱,像拂尘的尾尖一样笼罩在上空,那蒙着一层松脂泛白如霜的树皮,就像龙鳞一样层层剥落。这古松到底有多老呢?你只要仔细辨认下旁边蒙尘影壁上题诗的落款,那些作者都不知道有多少已经作古,逝世多时了。诗人通过那些给古松题诗已经作古的前人,来反衬古松的苍老与长寿。是一种非常能挠动人类神经的写法,人生的短促与古松的长寿倏忽跃然纸上。

松树是长寿的象征,现存最老的古松,年龄可考究的,是南京东南大学内那棵六朝古松。据说此松是当年梁武帝亲手栽种的,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真是见证了人间的沧桑风雨,朝代更迭。如今虽然尽显老态龙钟,但树梢却依然青葱苍翠。松寿遐龄,已经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文化元素。但也有反用其意的,因为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再长寿的树,也会有枯死的一天。当然,我们能看见的枯松,多是外部环境因素导致枯死的为普遍,自然寿终而死的,应属罕见。唐代诗人李涉,他应该是有幸目睹了一棵自然枯死的古松,在他的《题苏仙宅枯松》中,是这样写的:

几年苍翠在仙家,一旦枝枯类海槎。

不如酸涩棠梨树,却占高城独放花。

这棵枯松原是生长在一位主人被称作苏仙的宅院里,能被世人称作仙人的,当然不是普通人,他的住宅与松树,多是前人留下来的古宅。也许这宅在建造时,就选择在这株古松旁而建的。古松苍翠,与仙家为伴,尽吸天地灵气,可谓是蓬莱仙境一般。但一旦寿终枯死,展现在诗人眼前的,竟然跟海里漂浮着的烂船木了无分别。诗人于是很感慨,说你这松虽然高寿,但一朝身死,也就一具烂船木而已,这又有什么价值呢?还不如那味带酸涩的棠梨树,人家生长在繁华的都市,每年逢春则鲜花怒放,吸尽了世人的眼球,备受他们的追捧,这才不枉此生呢。这是李涉的理念,是一种很世俗、很功利的人生哲学,虽然不敢恭维,但这其实是大多数人的理念和活法,虽然庸俗,但你也不可能要求人人都像松树一样活出清俊高雅,所以也是无可厚非的。

松树,从一棵小苗长成伟岸不屈的参天大树,还被赋予了一层自强不息的意义,象征着那些出身低微而最终成就了大功业脱颖而出的人杰。其中以唐代诗人杜荀鹤那首《小松》最具代表性: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

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也可以说是杜荀鹤的自咏诗,他本人出身寒微,虽然年青时即才华出众,但因为没有人脉,“帝里无相识”,乃至屡试不中。他生于唐末乱世,中年才中进士,但报国无门,一生潦倒。晚年朱温上表推荐他担任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但刚上任旋即患重疾,一命呜呼了。他的一生,就像一棵长满松针刺头的小松,被埋没在深草里,根本就不入时人青眼。但那些蓬蒿又怎么可能永久遮挡住乔木的生长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穿透周围的覆盖杂草,从蓬蒿中脱颖而出,开始有出人头地的势头了。但人们依然等闲视之,不晓得它是一棵足可凌云的乔木,只当它是普通的小灌木而已。但有一天,它终于长成了一棵凌云的参天大树,这时世人才惊呼:“这真是一棵高耸入云的大树哦。

当小松努力长成了巨松,世人才认识它的伟岸。但在它成材之前,芸芸众生皆是目光短浅的,不会有伯乐赏识它。它们的命运是被摧残、被砍杀,和韩愈笔下“骈死于槽枥之间”的千里马一样,遭遇很悲惨的。

当小松一旦长成了乔木,是不是就代表着出人头地,能成为举世瞩目的栋梁呢?不是的。如果松生长的地方不对,即使长成参天大树,依然会被埋没,根本不为世人所识。不信,我们且看看左思在他的《咏史》诗中的感慨:

郁郁涧底松,离离山上苗。

以彼径寸茎,荫此百尺条。

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

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

金张籍旧业,七叶珥汉貂。

冯公岂不伟,白首不见招。

一座高山,山顶上遍布着直径盈寸的小灌木,而山涧底则是郁郁葱葱高达百尺的伟岸松树。但讽刺的是,山顶上那些小灌木却能一手遮天的盖着涧底那些伟岸的松树,这种状态是它们所处的地势高下不同所致的。人间就像一座高山,世情也是如此,世家子弟如同那些山顶上的小灌木,即使无才,却能高踞尊位获得权势。而平民百姓,哪怕你有松柏之才,也只能屈居涧底,沉沦下僚,对山顶上那些权贵俯首称卑,唯命是听。造成这种局面已非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由来已久的。汉代金日磾和张安世二大家族的后人就是依靠了祖上的遗业,子孙七代做了高官。而另一面,冯唐难道还不算是个奇伟的人才吗?但却因出身,直到白头垂老仍不被重用啊。

此诗的作者左思,就是那位耗时十载、处心积虑撰写《三都赋》的大文豪。赋成之日,一夜之间这位丑男人成了家喻户晓的人物,世人争相传抄,一时令到洛阳纸贵。他初欲作赋,当时的名门望族大文豪陆机听闻此事,非常轻蔑地拍手笑道:“这个粗鄙之人,居然也想写《三都赋》,等他写好,送给我用来封盖酒瓮吧。”陆机本来早有作《三都赋》的打算,但当左思文章赋就,他阅读后不禁从心底里叹服,自以为无法超越,自此打消了作赋的念头。

左思虽然才华横溢,但出身寒门。东晋时代门阀制度非常讲究,用人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贵族,他自然是屡不得志,于是便有了这首借松言志的咏史诗,以抒发自己的抱负和对权贵的蔑视,歌颂隐士的清高情操。

左思这首诗对后世影响很大,历代吟咏不衰,因为他戳中了那些出身寒门理想远大而偏郁郁不得志者的痛处。白居易一生仕途不可谓不顺,但他对左思这首诗依然引起强烈的共鸣,感同身受。他曾经作《续古诗十首》,其中第四首是这样说的:“雨露长纤草,山苗高入云;风雪折劲木,涧松摧为薪。风摧此何意?雨长彼何因?百丈涧底死,寸茎山上春。可怜苦节士,感此涕盈巾。”此诗明显就是在吟咏左思那首诗中的山顶苗与涧底松,山顶那些灌木年年在争春放艳,而百丈涧底松却直到枯死都无人问津,诗人因此大鸣不平,慨叹寒门节士终生不遇的悲惨命运。

话说元和三年,白居易由翰林学士转任左拾遗,职在谏言。这期间他频繁进谏,并作了许多讽喻诗,其中有一首乐府《涧底松》,是他意犹未尽,再一次取左思诗意而吟咏寒士不幸遭遇的力作:

有松百尺大十围,生在涧底寒且卑。

涧深山险人路绝,老死不逢工度之。

天子明堂欠梁木,此求彼有两不知。

谁喻苍苍造物意,但与之材不与地。

金张世禄原宪贫,牛衣寒贱貂蝉贵。

貂蝉与牛衣,高下虽有殊。

高者未必贤,下者未必愚。

君不见沉沉海底生珊瑚,历历天上种白榆。

十围大的巨松树生长在险绝不通人烟的卑下深涧中,一直到老死,都没有被良工发现。而天子兴建的大殿正需要栋梁,却始终不晓得深山中有这样的木材。这是譬喻朝廷需要贤才,而贤才却屈居穷乡僻壤不被发现。结果是欲求贤的得不到贤才,而怀才的俊杰却终生不遇。像金日磾和张安世这样的贵族,子孙世世代代享受高官厚禄;而像孔子的学生原宪,却贫居陋巷蓬门。身穿粗布牛衣的寒士贫贱交加,身佩貂蝉的公卿望族则显贵异常。两者地位虽然有天渊之别,但地位高者未必就贤明,地位低下者也未必就愚蠢。难道您没看见,海底深处生长着名贵的珊瑚树,而高远的天上却只种有普通的白榆。天上白榆原指白榆星,这里借代白榆树,比喻那些身居高位而才智平庸的贵族。这首诗是白居易觉得左思之作意犹未尽,而进一步作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说到松,自然会令人联想起秦始皇泰山封五大夫松的故事。秦始皇一统六国之后,便要封泰山、禅梁父,以彰显自己的不世之功。没想到在封泰山途中遭遇暴雨,便急忙躲避于路旁一棵大松树下。如果依照雷电常识,在大树下避雨,一不小心是要遭雷劈的,但古人明显不懂这个道理。风雨之后,始皇觉得松树护驾有功,遂封了该树“五大夫”的爵位。这五大夫却有来历,秦朝自商鞅变法后,官阶施行二十等爵制,从低至高分为二十个等级:一级公士,二级上造,三级簪袅,四级不更,五级大夫,六级官大夫,七级公大夫,八级公乘,九级五大夫,十级左庶长,十一级右庶长,十二级左更,十三级中更,十四级右更,十五级少上造,十六级大上造,十七级驷车庶长,十八级大庶长,十九级关内侯,二十级彻侯。

最高级的彻侯爵位拥有一县的食邑,并能够在封地自己配置官吏;关内侯有食邑、封户,但只能征收租税而已;自大庶长以下十八等级,皆有岁俸。当时的规定,在战斗中能斩获敌人首级一枚,即可赐爵一级。秦汉两朝一直沿袭此制。

从上面的级别可见,“五大夫”居官爵第九级,在几个大夫级别中是最高的,所以又有“大夫之尊”的称号。但自从汉末曹操废除了二十等爵制,后人对“五大夫”这个爵位开始逐渐陌生。到了后世,竟误成秦始皇在泰山封了五棵松树为大夫的笑话。话说到了明朝万历年间,这棵五大夫松果然遭受雷击损毁,枯死了。清朝雍正年间,钦差大臣丁皂保奉敕重修泰山,这家伙明显是个二货,他便补植了五棵松树,认作五位“大夫松”了。此五棵松树只有二棵存活了下来,便是如今泰山五松亭内那两棵古松。此二松虽然也生得苍劲古拙,虬枝嶙峋,被誉为“秦松挺秀”,但毕竟是赝品,距离秦始皇封禅时代久矣远矣。

古语云,诗以言志,歌以咏怀。诗词通常是最能反映作者内心世界的。上文说到的那位李涉,应该是一位很功利的诗人,在他看来,高洁傲岸的松树是没有什么值得羡慕的,一旦枯死,跟海上漂浮的烂船木没两样,还不如繁华都市的棠梨树受人青睐热捧。可是当松树一旦受封进爵,他又换了另一副嘴脸了。在《题五松驿》这首诗里,他是毫无掩饰的对大夫松表达极度羡慕之情:

云木苍苍数万株,此中言命的应无。

人生不得如松树,却遇秦封作大夫。

成千上万的乔木高耸入云,虽然有栋梁之材,但命中无时,始终怀才不遇。还不如那棵松树,却能际遇秦始皇被荣封大夫。本来不如棠梨的松树,一旦获得秦封,态度顷刻间便由厌弃转变为羡慕,足见李涉此人是何等的势利,人生境界实在教人不敢恭维。

松树蒙封五大夫,在世人看来,应该是一种无上的荣耀。但也不见得都是如此认为,因为松树本身是高洁伟岸而不流俗于世的。在许多有节操的文人眼内,像秦朝这样的暴政乱世,遭受它的封爵,对松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玷污和耻辱。所以同样在唐代诗人徐夤《大夫松》里,却是这样写的:

五树旌封许岁寒,挽柯攀叶也无端。

争如涧底凌霜节,不受秦皇乱世官。

在这首诗里,作者亦误将“五大夫松”理解作五棵大夫松。可见到了唐代,“五大夫”的爵位已经很不为人熟悉了。诗人在这里对大夫松是满满的一种嘲讽意味,认为大夫松受秦封简直是丧节行为,远不如涧底那些不为人知的凌霜傲松,它们自甘清贫守节,绝不肯接受秦始皇这样的暴君封官进爵。但话说回来,就松树而言,它本身是无意识的,或褒或贬,无非都是世人借物咏志,以它来发泄自己的内心情绪而已。羡慕它的荣耀,那是世人的虚荣心在发酵;鄙视它的失节,那是世人清高心在作祟。或毁或誉,于松树何加焉?

在中国山水画中,松树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那些单一的画作外,但凡复杂的山水画,多离不开松树。古人多以松石点缀山水,早在唐代的山水画中便已成为一种画风。松石山水,工笔精妙,风气由来久矣。

唐代张璪画松非常著名,他的笔法也异常奇特,据记载:“常以手握双管,一时齐下,一为生枝,一为枯枝,气傲烟霞,势凌风雨,槎牙之形,鳞皴之状,随意纵横,应手间出,生枝则润含春泽,枯枝则惨同秋色。”而他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作画理论,更为历代画家所服膺,成为国画论著的金科玉律。

五代后梁的荆浩隐居于太行山的“洪谷”之中,他平素“耕而食之”,而耕作之余则如文同画竹一样,平日在山谷中对着那“翔鳞乘空”、“欲附云汉”的古松是如痴如醉的揣摸,每有感触,则“携笔复就写之,凡数万本,方如其真。”在他身上,不是“胸有成竹”,而应该是“胸有成松”了。

古来画松的名家辈出,不同时代、不同画家,画松的技法亦千姿百态,各放异彩。唐之前的画风是务求真实,注重实物形象的再现。而五代以后,画风逐渐变了,画家笔下的松树,除了天然造化的形态,更多被赋予了人的品格和风骨,使作品的意境、寓意都变得更丰富深远,人松高度融为一体了。

当代画家,黄宾虹画松,师古而不泥古,构图、立意上都不落俗套。朱宣咸笔下的劲松,顶天立地、巍然挺拔,以苍劲、强悍、铁骨气雄而见长,潘天寿的松则以生气、壮阔为特点。彼此各有所长,各得情趣,不一而足。

【作者简介】梁国德,南粤洪拳名家,现居羊城,幼读经史,余涉诗文,笔耕不辍。作品散见于《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岭南诗歌》《高凉诗词》《南方城市周刊》《中华诗词》《诗词月刊》《环球日报》《新华在线》《广州日报》《茂名日报》等。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梁国德散文丨丨巍巍山上松》,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稻花香里说丰年|梁国德散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梁国德散文

稻花香里说丰年梁国德民以食为天,中国人的粮食,以五谷为主。五谷历史悠久,考证起来,能写一部书了。《论语》中,荷蓧丈人讥讽孔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樊迟向孔子请教种植庄稼,孔子曰:“吾不...

2023-12-20 #经典句子

宠文:早朝上 梁国第一女将军突然干呕 摄政王暗喜“要扶正了”

宠文:早朝上 梁国第一女将军突然干呕 摄政王暗喜“要扶正了”

欢迎来到90后的小书屋,本期整理的是三本宠文:早朝上,梁国第一女将军突然干呕,摄政王暗喜“要扶正了”。《锁情媚妃》作者:璃落影内容简介:早朝上,梁国第一女将军突然干呕,摄政王暗喜“要扶正了”。她任性换下...

2017-09-28 #经典句子

2020高考:北京故宫 胡同 文化散文赏析方法

2020高考:北京故宫 胡同 文化散文赏析方法

2020高考:北京故宫,胡同,文化散文赏析方法2020年高考北京卷选择赵园的同名散文《北京的“大”与“深”》命题,是典型的文化散文,习题较为创新,对全国卷地方卷都有较强借鉴作用。散文怎样阅读?文化散文怎样阅读?...

2022-12-19 #经典句子

张怡微谈散文写作:《背影》被“误读”多年 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

张怡微谈散文写作:《背影》被“误读”多年 朱自清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并不亲密

...上海作家张怡微在复旦大学创意写作专业教了四年的现代散文写作,她发现:“不管大学排名如何,不管导师团队如何,当代的创意写作课程中几乎没有散文。”她感到现代散文好像缺席了文学系统,一方面“现代散文研究始终...

2010-02-01 #经典句子

闵泽平编著:《唐宋散文十六讲》出版丨202110-71(总第1815期)

闵泽平编著:《唐宋散文十六讲》出版丨202110-71(总第1815期)

「来源: |宋史研究资讯 ID:songshiyanjiu」《唐宋散文十六讲》丨闵泽平 编著丨出版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09月 页数:212字数:224000ISBN:9787568073547壹编辑推荐本教材向读者全面介绍唐宋散文发展的概况,并对...

2024-01-07 #经典句子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奠定了古典散文发展的基础

先秦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奠定了古典散文发展的基础

我国早期最完整的散文著作《尚书》在浩瀚的古典文学领域中,所谓散文,广义说来是对韵文而言的一种文体;狭义来说则指在散文这一文体中的、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散体文。本文所说的先秦散文,是指广义的散文范围以内的各...

2024-01-11 #经典句子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入选“冰心散文奖?”

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入选“冰心散文奖?”

近日,第八届冰心散文奖颁奖仪式在四川眉山举行。然后就有不少人问小编,说:这个冰心散文奖到底是什么?只听说过这一个奖项,但是它具有什么意义,或者说什么样的作品才能够入选这个奖?其实说实话,小编一直想入选...

2013-03-27 #经典句子

中国当代散文写得最好的5位作家 看看你都读过了他们的作品吗?

中国当代散文写得最好的5位作家 看看你都读过了他们的作品吗?

散文是一种非常的表达方式,可以在有限的篇幅里尽可能地去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散文在过去也叫小品文,我们都知道古代还有“唐宋八大家”,这“唐宋八大家”那么便是指他们在散文上的成就。到了近代散文,更是越来越...

2008-03-2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