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虎溪三笑图与对联所透视的文化融合

时间:2008-08-26

虎溪三笑以及唐英为三笑亭题联的故事便是从此流传而经年不衰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197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4 分钟。

在风景秀美的庐山之阴,有一座气势恢宏历时1600多年的寺庙,它南靠香炉峰,北倚灵竹山,寺前临溪,称作虎溪,这就是千年紫烟不断的净土宗祖庭东林寺。“虎溪三笑"以及唐英为三笑亭题联的故事便是从此流传而经年不衰。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最早出自《华严经》,这种具有特色的佛家之语,原本只会在佛界诵经悟禅,以及信男善女佛事交流中出现,如何又为凡尘世界的芸芸众生所乐道,并将其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同儒、道修行和人们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呢?这要感谢一位对我国陶瓷艺术和书画艺术有重要贡献的人,他的名字叫唐英。

唐英(又名唐蜗),沈阳人,清代陶瓷艺术家。他能文善画,骑马射箭,十六岁进皇宫内务府当职。雍正六年,唐英奉命任景德镇御窑厂协理官。他管理御窑厂二十余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烧制宫用瓷器,无一不是精品,因此当时的官窑又称唐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当今收藏界,也以收藏唐瓷为誉。

后唐英奉旨赴九江关任职,在此任上,唐英游庐山东林寺并为寺前三笑亭题联: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此联依据离奇的传说,充分发挥对联的借景抒情、探胜猎奇的特色,对仗严谨,音韵铿锵,将唐英的诗联才艺展现淋漓尽致。此联一经传世,便不径而行,为世人所赞叹。

这幅对联,又为我们牵出一个为众才子喝彩,为儒释道点赞的传奇故事。庐山东林寺为我国南方佛教中心,是佛教净土宗的祖庭,而净土宗的初祖是慧远高僧。相传当年慧远和十八高贤共结莲社,同修净业。

▲庐山东林寺

太元六年,他们欲往广东罗浮山静修弘教,路经浔阳(江西九江),见庐山峰林闲旷,幽静秀丽,便定居于此,修建东林寺领众清修。慧远深通经论,兼习儒术,尤善老庄。为了潜心研究佛法,曾立誓"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

一日,诗人陶潜与道士陆修静来访,与语甚契,须臾已晚,依依不舍,相送时未觉过溪,虎辄号鸣,三人相视而笑,作揖以别。据此传说,后人于溪前建"三笑亭",以示纪念。至宋代,李龙眠首作三笑图,智园为之点赞;同代的石恪亦作三笑图,多年后东坡见之大为赞赏。而清代唐英也是据此传说题写了这幅传世对联。

故事到此并没有结束,因为它为我们留下了一些思考,只有把这些思考写上合理的答案,这个故事才是有意义的。

慧远生活在东晋,他是佛教净土宗初祖,是将佛教中国化的实践者,示寂于416年。陶潜是东晋未年到刘宋初杰出的诗人、辞赋家,被誉为"隐逸诗人之宗"和"田园派诗人之鼻祖",是江西首位文化巨匠,而他逝于427年。

陆修静(406年——477年)是南朝著名道士,建立完善了道教斋醮仪式,创立了道教史上有深远影响的道教经典分类法,成为道教的一代宗师。此三人分别为释教(慧远)、儒教(陶潜)、道教(陆静修)代表,能坐在一起品茶论道,亦是三教融合之幸事。

但依史实,慧远与陶潜年龄虽相差三十岁,但尚在一个时代,交游或许有可能的;而陆静修在慧远大师示寂时也不过十岁小童,与大师交游便显天方夜谭了。

"虎溪三笑",只是一个传说,并不是史实,而这个传说之所以屡屡被人们传颂赞美,并用诗联绘画等艺术形式宣扬和流传,应该肯定的说,是它符合社会与人们和而不同的审美心理,反映了对民族交流与文化融合的强烈愿望。

儒、释、道三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体,从其产生发展到逐步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和自然文化逐步融合发展的过程,也是圣贤哲学思想体系向民间俗教化发展的过程。中国儒学思想始于文王,发于周公,盛于孔孟。

从汉武"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经汉唐宋,逐步形成尊孔子为圣人的儒教,其"忠孝""仁礼"思想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规范,成为维护中国封建社会长期稳定发展的主体思想。中国道学思想,始于黄帝,盛于老庄,用于汉初,尊老子《道德经》为最高典范,提倡"道"为万物之本规律,"德"为其规律的物质体现,求得格物悟道,循道而世。

▲慧能大师

中国佛教及佛学思想,是汉代从印度传入形成,经汉、晋、南北朝至唐,六祖慧能大师以自身亲证给大众指明方向,直指心性,识之本心,见之本性,被毛主席称作"人民的和尚"。慧能在其《六祖坛经》,将佛学的"色""空"二论观同儒学的心说和道学的清静无为融合一起,进一步发展了″禅学"的要义,从而形成了中国化的佛教。

儒、释、道三教在中华文明史上各占有一席之地,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尽相同的作用。但从历史递进的过程看,呈现着求同存异的融合态势,而唐宋时期这一趋势尤为明显。

于是虎溪三笑这一题材在这一时期脱颖而出逐以兴盛,并传至明清。无论是宋后各名家传世的三笑图,还是唐英的三笑亭题联,才有传遍庙堂江湖,成为雅俗共赏,独具品质的魅力。同时,亦昭示三教同源万法归一的背后,寓意着民众长期希冀一种团结和谐、社会稳定的文化精髓。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原作者)

2021.10.19

作者:钟小丰

编辑:毛 秘《白浪情》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虎溪三笑图与对联所透视的文化融合》,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关于虎溪人文景观 你了解多少?

关于虎溪人文景观 你了解多少?

...校园的人物雕像和景观雕塑,积淀着重大九十余年的历史文化,营造了文化育人氛围,鼓舞重大学子复兴民族,誓作前锋,激励重大学子成为国家之栋梁和民族之骄傲。来源|重大虎溪公众号编辑|袁旺

2015-03-17 #经典句子

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若作上联 该怎么对下联?很有意思!

李贺诗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若作上联 该怎么对下联?很有意思!

...网搜索《金铜仙人辞汉歌》。可是,请注意,我说的是对对联,不是要你背诗词。如果从对对联的角度来说,这下联该怎么对了?我们知道对联是中华民族独具特色的一种文学形式和文化现象。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时期...

2023-06-13 #经典句子

文化高不高?试试就知道!上联:“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 求下联

文化高不高?试试就知道!上联:“山西悬空寺空悬西山” 求下联

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一副好的对联,不但可以使人得到哲理...

2017-04-25 #经典句子

从文人墨客到市井小民 为何人们都对“对联”如此喜爱?

从文人墨客到市井小民 为何人们都对“对联”如此喜爱?

...练达,诗歌、散文均可以讲人生百态表达的淋漓尽致,而对联更是将汉语的音、形、意之妙多维度融合,是古代文人雅士的风流印记,也成了当下人们喜闻乐见的装饰形式。对联有高妙的文字内蕴,也有俏皮的语言游戏。阳春白...

2023-10-29 #经典句子

人天月共圆 文化过中秋

人天月共圆 文化过中秋

...爱,比如谜语,典故,民俗等等,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对联”这一文学样式,赶紧测一测,你的对联程度在什么水平线上?能对上一联,就说明您已经入门,如果能对出三联,你就是乡亲心目中的秀才,如果能对出五联,您就...

2007-04-04 #经典句子

名家荟萃话楹联 古镇文化添新彩

名家荟萃话楹联 古镇文化添新彩

...可靠的意见和建议。授牌仪式现场。中国楹联学会会长、对联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李培隽(右一),贺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杨育智(左一)共同为黄姚古镇“中国楹联文化古镇”揭牌。齐聚一堂见证授牌 楹联文化底蕴丰厚当天...

2023-10-04 #经典句子

凤庆:“廉”+“特”融合打造 “一村一品”清廉文化品牌

凤庆:“廉”+“特”融合打造 “一村一品”清廉文化品牌

...、民俗文化等特色文化中的清廉元素,通过墙绘、漫画、对联、廉石等形式在道路、休闲亭、茶园精心打造“茶廉”文化长廊、廉心亭、清风茶园等清廉文化阵地,打造“一地一品”清廉文化品牌,让村民和游客在一步一景中感...

2010-01-24 #经典句子

对联为什么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日本人学不会的原因在这里

对联为什么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日本人学不会的原因在这里

在中国,春节时家家户户的门左右两侧柱子要用红纸张贴对联,在上面写上吉祥的祝福语。这个习俗从来没有废弃过,自古以来延续至今,在正月贴的对联被称为“春联”。对联是成对贴的,横着联结左右的是“横额”(也叫“...

2023-01-1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