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乡土中国》诠释中国文化……

时间:2008-03-02

感悟:文中举了北方人爱吃大蒜为例,这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287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最近阅读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之前对社会学内容的读物接触比较少,也比较敬畏这个领域,现在从事这方面的学习,作者提出差序格局、长老统治、双系抚育、单系偏重等观点启发了我的许多思考,收获颇丰!

摘抄: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

感悟:文中举了北方人爱吃大蒜为例,这不是遗传的,而是从小养成的。文化对欲望有着筛选的作用,“自觉的欲望是文化的命令”。但是我不同意,爱吃打算并不能说是欲望,只是一种生活习惯,并不是所有的“我想”都是欲望,“我想吃饭”是欲望,但是“我想吃米饭”就不能说是欲望了。因为欲望应该是人之本性,很多地方的人们饿了并不想吃米饭。这种应该叫需要,需要是带着个人、文化和地域的烙印的。另外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是“欲望是什么呢?食色性也,那是深入生物基础的特性。这里似乎有一种巧妙的安排,为了种族延绵,人会有两性之爱;为了营养,会有五味之好。

”我觉得“食色性也”这句话揭示了欲望的本质,“食”是为了人个体的生存和延续,“色”是为了代际之间的计提和延续,满足了这两点,一个物种就可以绵延不绝,这样看来,人类只是一种普通的生物而已。所以说欲望是人与生俱来的动物性,是人类之所以能够繁衍到今天的生物机理。但是单纯的欲望并不能把人和动物区别开来,节制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人会思考,会为了长远利益而放弃眼前之快,能够有计划地行事,通过长时间一系列的活动来达成目标,才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以前我说理想因为不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不是人的本性,现在看来是错误的,与生俱来的是动物性。动物的意识中是没有过去和未来的,它们只生活在现在,而人生活在一个延续的历史中,不仅是个人的延续,也是代际之间的延续。

摘抄:乡下人在马路上听见背后汽车连续地按喇叭,慌了手脚,东避也不是,西躲又不是,司机拉住闸车,在玻璃窗里,探出半个头,向着那土老头儿,啐了一口:“笨蛋”——如果这是愚,真冤枉了他们。

感悟:感慨费孝通在上个世纪40年代写的文章直到我这80后成长的经历里依然能回忆到许多类似场景,不晓得五谷不分的城里孩子是否也应被乡间小孩嘲笑蠢呢,无非也就是日常混熟坏境的不同而造成盲区的差异。

摘抄:我记得在小学里读书时,老师逼着我记日记,我执笔苦思,结果只写下“同上”两字。那是真情,天天是“晨起,上课,游戏,睡觉”,有何可记的呢?老师下令不准“同上”,小学生们只有扯谎了。

感悟:以前误解乡下有很多不识字的文盲主要是因为贫穷没钱读书,事实上那时候更多可能是一种主动的选择(没有识字的必要),如果认定了生于斯、长于斯且死于斯,那么日常接触的老是那些人,日子久了都可以用脚步和喘气声来辨别敲门的是谁了,确认过眼神甚至可以省去语言,哪里需要文字书面交流,加上农村很稳定的生态结构,遇到生活上的问题可以直接问长辈,用口口相授的方式流传下去,文字反而显得低效了。

摘抄:我见过不少痛骂贪污的朋友,遇到他的父亲贪污时,不但不骂,而且代他隐讳。更甚的,他还可以向父亲要贪污得来的钱,同时骂别人贪污。等到自己贪污时,还可以“能干”两字来自解。

感悟:费孝通用“差序格局”来形容这现象,以自己为中心,距离自己近的用一套标准,涟漪般的一层层往外的人际圈对待态度会发生变化,道德标准缺乏普遍性。墨家的“爱无差等”会被儒家骂成无父无君。

摘抄:“差序格局”和现代西洋的“团体格局”是不同的,在团体格局里个人间的联系靠着一个共同的架子;先有了这架子,每个人结上这架子,而互相发生关联。个人对团队而言是分子对全体,在同一团体中的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其次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

感悟:采取任何一种格局都有深层次原因,重团体的本质是重合作,费孝通认为西洋的“团体格局”源自生活相依的游牧经济不能单独的、零散的在山林里求生。而安居的乡土社会中每个人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自食其力,只有偶然和临时的非常状态中才需要伙伴的支持,换言之,乡土社会是单打独斗型的,没有复杂的社会分工和团队协作,所以造成格局差异。

摘抄:在西洋家庭团体中,夫妇是主轴,夫妇共同经营生育事务,子女在团体中是配角,他们长成了就离开这团体。我们的家是个绵续性的事业社群,它的主轴是在父子之间,在婆媳之间,是纵的,不是横的。夫妻成了配轴。

感悟:中国人的传统婚姻合作多过感情,传统多是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夫妻之间往往是相敬如宾的合伙人关系。现在虽好了很好。但结婚大事父母长辈的看法权重依然很大,比如女子出嫁始终是嫁给一个家族而不是仅仅跟老公过小日子那么简单。难怪有人说,人们爱的是一些人,与之结婚生子的,往往是另一些人。原因就是费孝通所说的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个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西洋的家多是一个个夫妻为单位的双核细胞,而我们的家多是一条条绵延的四世同堂长链。

摘抄:阿波罗式的文化认定宇宙的安排有一个完善的秩序,这个秩序超于人力的创造,人不过是去接受它,安于其位,维持它。现代的文化却是浮士德式的,他们把冲突看成存在的基础,生命是阻碍的克服;没有了阻碍,生命也就失去了意义。

感悟:费孝通认为恋爱是一项探险,是对未知的摸索,是停不下来的追求,依赖于不断克服阻碍的推陈出新,而在乡土社会中这种浮士德式的精神没有立足之地,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是阿波罗式的,它对生活的态度是用克己来迁就外界(用改变自己去适应外在的秩序)。乡土社会是个男女有别而不求同的社会(按照一定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事业),也是个安稳的社会。中西方呈现家的结构差异是表象,对宇宙秩序价值观的不同是本质。

以上摘抄来自书籍《乡土中国》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欲望并非生物事实而是文化事实”《乡土中国》诠释中国文化……》,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揭示农村基层社会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的扛鼎之作——《乡土中国》

揭示农村基层社会风土人情和文化风貌的扛鼎之作——《乡土中国》

...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后记现代化进程中,中国农村正在一步步远离乡土性,人们对故土的感情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我们对乡土的感情正在被一股巨大的变革力量连根拔起,故...

2017-04-27 #经典句子

农民自媒体“浮世绘”:乡村文化传播的空间转场与话语建构

农民自媒体“浮世绘”:乡村文化传播的空间转场与话语建构

...和伪意识的领地。个体的屏幕上面投射了商业制造出来的欲望、需求和假象的世界,形成了新的“景观社会”。当虚幻和美化乡土现实的视频内容,脱离了中国真实乡村问题的厚重真实议题,当农民自媒体人主动生产迎合消费主...

2022-12-30 #经典句子

登高望远话重阳的感知丨文化博览

登高望远话重阳的感知丨文化博览

...远,怀念故友,赏菊品酒,抒发情怀。重阳节充满浓厚的文化韵味。“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唐代诗人...

2023-08-07 #经典句子

鲁迅为何弃医从文 困为他想改变国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鲁迅为何弃医从文 困为他想改变国人的思想和精神面貌

...他们对坎坷的命运和人生也试图抗争过,但最终都屈服于文化传统和社会环境。鲁迅将国民的卑怯视为国民性的主要病根之一,并以决绝的态度抨击。鲁迅极力反对卑怯者半死半生的苟活,他深切地期望人们能够挣脱文化传统的...

2023-11-29 #经典句子

写在大地上的史诗——从文化视野看脱贫攻坚

写在大地上的史诗——从文化视野看脱贫攻坚

...神史。脱贫攻坚工程不仅让中国告别绝对贫困,而且也在文化维度上塑造着当代中国的精神特质。大同之理想、小康之愿景,民胞物与、守望相助的文化精神,愚公移山、铁杵成针的民族气质,熔铸于脱贫实践,人们看到了民族...

2012-02-17 #经典句子

[综合实践课]传承乡土文化爱家乡爱祖国

[综合实践课]传承乡土文化爱家乡爱祖国

...提高素质的同时,更增添了学习兴趣,激发了强烈的求知欲望。师生一起收集图片、查找资料、寻访名人、拍摄照片、开办专栏、合作办报、举办展览,邀请身边的民间故事家走进课堂讲述民间故事,邀请本乡本土的山歌爱好者...

2019-03-04 #经典句子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光明日报重磅文章:写在大地上的史诗

...神史。脱贫攻坚工程不仅让中国告别绝对贫困,而且也在文化维度上塑造着当代中国的精神特质。大同之理想、小康之愿景,民胞物与、守望相助的文化精神,愚公移山、铁杵成针的民族气质,熔铸于脱贫实践,人们看到了民族...

2015-07-05 #经典句子

乡村文旅场景营造如何体现“在地性”?这些案例不可不知

乡村文旅场景营造如何体现“在地性”?这些案例不可不知

...当地建筑的建构,在施工过程中施工队表达出强烈的创作欲望,创造出了美妙的砖雕、叠涩砌法。山西关头村回收材料在围墙上重复利用3、乡村人文要素的在地表达人文要素指的是与人的社会生活、精神文化相关的因素,在地...

2012-11-0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