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八年级文言虚词解析汇总

时间:2007-11-30

绝密★启用前文言虚词第一模块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8661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8 分钟。

绝密★启用前文言虚词(第一模块)

《考试说明》中列出的十八个常见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一、而1、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2、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3、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4、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5、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6、吾恂恂而起。7、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8、谈笑而死,断头置城上。

9、老妇恃辇而行。1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11、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者。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3、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14、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15、秦师轻而无礼。

16、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17、朝济而夕设版焉。

18、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19、灭滑而还。

20、军惊而坏都舍。

21、而翁归。22、若欲死而父。

23、而母立于兹。

答案:1-4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5-9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10-11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 12-15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16-19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20通“如”:好像,如同。21-23通“尔”,你,你的。

二、何1、君何以知燕王? 2、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3、客何为者? 4、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也哉?5、却看妻子悉何在。 6、豫州今欲何至?7、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8、水何澹澹,山岛竦峙。9、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10、作计何不量! 11、昔取之而有馀,今守之而不足,何也?1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13、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1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15、吾何爱一牛?16、徐公何能及君也?17、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18、吾欲之南海,何如?19、今日之事何如?君谓皇上何如人也?20、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21、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22、何乃太区区!23、万钟于我何加焉!24、何其衰也!25、如太行、王屋何?26、其如土石何?答案:1-3什么。4-7哪里。8-10多么。11-14为什么。15、16怎么。17何:通“呵”,喝问。18-20“何如”怎么样,怎样。21“何意”岂料,哪里料到。22“何乃”怎么能。23“何加”有什么益处。24‘何其“多么。25、26“如……何”译为“对……怎么样”。

三、乎1、 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2、 壮士,能复饮乎?3、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4、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7、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8、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9、忽乎吾将行兮。10、日食饮得无衰乎?1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12、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13、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14、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15、吾尝疑乎是。16、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1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1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19、幽独处乎山中。20、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2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22、无以,则王乎?

答案:1-3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呢”。4-7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8、9形容词词尾,有时相当于“地”。11-13表示测度语气,相当于“吧”。14-19同“于”,对,于。20表示感叹语气,相当于“啊”、“呀”。 21-22表示商量语气,相当于“吗”,“吧”。

四、乃1、乃入见。2、陈涉乃立为王号为张楚。3、良乃入,具告沛公。4、怀王乃悉发国中兵。5、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6、度我至军中,公乃入。7、丞相非在梦中,君乃在梦中耳!8、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9、今君乃亡赵走燕。10、彼能是,而我乃不能是。1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13、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14、嬴乃夷门抱关者也。15、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16、今其智乃反不能及。17、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18、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19、作计乃尔立。20、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答案:1-4于是,5、6才,这才。7-10却。11-14是,就是,原来是。15-17竟然。18、19这样。20你,你的。

五、其1、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2、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3、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4、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5、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6、 其不率教者常有一二。7、 既其出。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9、 不敢以其富贵骄士。10、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11、其孰能讥之乎?12、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3、其为死君乎?14、怀其璧。15、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16、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17、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8、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19、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20、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21、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22、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23、则齐国其庶几乎?24、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25、其若是,孰能御之?

答案:1-3用作第三人称,表示领属关系,相当于“他、她、它(们)的。”4-6其中,其中的。7-9活用作第一人称。相当于“我们”“我(的)”、“自己(的)。”10-13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14-16指示人、事、物,多表示远指,相当于“那”之类的词。17、18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19指示人、事、物,有时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件事”之类的词。20、21在句中表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要”、“还是”“一定”。22、23在句中表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24、25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

六、且1、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2、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3、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4、不出,火且尽。5、若属皆且为所虏。6、旦夕且死。7、吾攻赵,旦暮且下。8、且以一譬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9、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10、且立石于其墓之门。11、且矫诏纷出。12、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13、且使遽告于郑。14、且秦强而赵弱。15、且相如素贱人。16、且行千里,其谁不知?17、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18、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19、示赵弱且怯也。20、磐石方且厚。21、四体康且直。22、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3、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24、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25、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答案:1-3暂且,姑且。4-7将,将要。8-13而且,并且。14-17况且,再说。18尚且,还。19-22连接两个形容词,表示关系:又,又......又......。23-24连接两个动词表示并列关系:一面......,一面......;一边......,一边......。25“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

七、若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2、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3、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允等之慢,以彰其咎。4、若有所教,仆固愿闻也。5、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6、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7、形若土狗。呆若木鸡。8、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9、若无罪而就死地。10、其若是,孰有御之。11、若毒之乎?12、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13、若何为生我家?14、若入前为寿。15、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16、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答案:1-4如果,假如。5-10像,好像。11-15你(的),你们(的)。16此,如此,这样。

八、所1、乐土乐土,爰得我所!2、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3、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4、某所,而母立于兹。5、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6、失其所与,不知。7、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8、荆柯有所待,欲与俱。9、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10、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11、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12、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二人在也。13、胜所以自附于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14、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15、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16、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17、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8、郦道元所谓环水也。19、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20、急趋之,折过墙隅,迷其所在。21、宫阙山陵之所在,去之茫茫。22、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答案:1-4处所,地方。5-9用在动词或者“介词+动词”之前,组成名词性词组,相当于“......的事、物”? “......的地方”、“......的人”等。10-11“所以”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12-15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16-18“所谓”所说的。19-22“所在”到处。所在之处,处所。

九、为1、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2、竟为秦所灭。3、为仲卿母所遣。4、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5、夫子何命焉为?6、何辞为?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8、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9、且在邦域之中,何以伐为?10、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11、慎勿为妇死。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13、今为宫室之美为之。14、今日嬴之为公子亦足矣!15、为击破沛公军。16、谁为大王为此计者?17、公为我献之。18、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之事,聊资一欢。19、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20、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21、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22、君为我呼入。23、为君翻作《琵琶行》。24、臣请为王言乐。25、为长者折技。26、为之奈何?27、不足为外人道也。28、为天下唱,宜多应者。29、如姬为公子泣。

30、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31、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32、凡天下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33、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而行。

答案:1-4介词“被”。5-9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10指心理活动。11-13为了。14--25给,替。 26-29对,向。30-32因为。 33在,当

十、焉1、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 不复出焉。3、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4、针针丛棘,青麻头伏焉5、且焉置土石?6、非再至,焉知其若此?7、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8、不入虎穴焉得虎子9、则牛羊何择焉?10、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11、今其室十无一焉。12、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13、悲予志焉。14、则牛羊何择焉?15、而惴惴焉摩玩之不已。16、谨食之,时而献焉。17、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18、犹且从师而问焉。

19、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答案:1-4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5、疑问代词“哪里” 6-8疑问副词,译为“哪里,怎么” 9-14作语气助词,用于句末。15作词尾,相当于“然”、“......的样子”。16-19相当于代词“之”。

十一、也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2、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4、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6、雷霆乍惊,宫车过也。7、"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8、余闻之也久。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10、是说也,人常疑之。1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12、公子畏死邪?何泣也?13、此不知人之祸也。14、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15、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16、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17、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18、其业有不精……岂他人之过也?19、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20、毋从俱死也。21、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22、穷予生之光阴以疗也哉?23、岂独伶人也哉!

答案:1-3用在句末,表示判断语气4-7用在句末,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8-10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11、12用在句末,表示疑问语气。13-16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17、18用在句末,表示反诘语气。19、20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21-23(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十二、以1、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3、不赂者以赂者丧。4、夫夷以近,则游者众。5、忽魂悸以魄动。6、樊哙侧其盾以撞。然而隐忍以行。7、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8、遂自投汨罗以死。9、各各竦立以听。10、淫侈之俗日日以长。11、君臣固守以窥周室。12、属予作文以记之。

13、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14、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15、以乱易整,不武。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17、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18、皆以美于徐公。1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0、以勇气闻于诸侯。21、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2、皆好辞而以赋见称。23、策之不以其道。24、今以实校之。25、今以蒋氏观之,犹信。26、贵以近知远。27、固以怪之矣。28、日以尽矣。29、无以,则王乎?30、余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31、以八月十三斩于市。32、以崇祯十七年夏,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33、果予以未时还家,而汝以辰时气绝。34、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35、吾始闻汝名,以为豪。36、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37、人人自以为必死。38、臣窃以为其人勇士。39、以为“非我莫能为”也。40、然得而腊之以为饵。41、铸以为金人十二

答案:1-3因为,由于。4、5连词,表并列。6-8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9-10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11-13表示目的关系,"以"后的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14-16介词,可译为把,拿,用。17、18以为,认为。19-22凭,靠。23、24按照、依据。25、26是介词“根据”。27、28通“已”,已经。29通“已”,止。30-33译为介词“在”。34-36“以为”即“以之为”,译为“把......当作”或“把.....作为”。37-39是“认为”,与今同。40-41是译为“把......制成”

十三、因1、因取刃杀之。2、因屏人曰。3、因拔刀斫前奏案。4、因左手把秦王之袖。5、因谗之曰。6、变法者因时而化。7、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8、因其固然。

9、高祖因之以成帝业我欲因之梦吴越。10、衡乃拟班固《两都》作《二京赋》,因以讽谏。11、伺者因此觉知。12、因河为池。13、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14、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15、不如因而厚遇之。16、因击沛公于坐。17、因入京师观太学。18、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19、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20、后因伐木,始见此山。21、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22、于今无会因。23、因遗策。

答案:1-5于是,就。6-8依照,根据。9-14依靠,凭借。15-17趁着,趁此。18通过,经由。19-21因为。22缘由,机缘。23沿袭。

十四、于1、贫者语于富者曰。2、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其于人也,乃曰:“能有是,是亦足矣。”4、于众人广坐之中。5、乃设九宾礼于庭。6、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莫知计所出。7、故燕王欲结于君。8、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9、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10、从径道亡,归璧于赵。11、子墨子闻之,起于鲁。1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13、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14、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15、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16、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17、君幸于赵王。18、受制于人。19、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20、事急矣,请求救于孙将军。

答案:1-3对,对于。4-6在。7、8与,跟,同。9、10到。11、12从,自。13、14在......方面。15、16比。17-19被。20向。

十五、与1、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2、秦伯说,与郑人盟。3、不孝不慈,而不能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4、相如闻,不肯与会。5、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6、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7、去年孟东野往,吾书与汝曰8、失其所与,不知9、与嬴而不助五国也。10、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11、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12、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答案:1-4介词“和、跟”,5、6是连词“和、与”,7-9是动词,“给”“联合”“结交”,10-12是句子末尾的语气助词,同“欤”

十六、则1、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2、于其身也,则耻师焉。3、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4、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5、视其缶,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6、则秦国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7、向吾不为斯役,则久已病矣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9、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10、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之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11、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1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13、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14、小则获邑,大则得城。15、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16、则者岳阳楼之大观也。17、秦则无礼何施之为?18、不然,则其所疏远。19、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20、临视,则虫集冠上。21、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22、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

答案:1-3却,可是。4-7那么,就。8-15用在对比句中,相当于“就”。16-18就是。19、20原来是。21、22原来已经。

十七、者1、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2、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4、廉颇者,赵之良将也。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6、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7、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8、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9、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10、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11、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二者:两种心情。)12、此数者用兵之患也。(此数者:这几点。)13、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定语是“可使报秦者”,中心词是“人”。14、石之铿然有声者。15、近者奉辞伐罪。16、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17、远者数世,近者及身。

答案:1-3指人、物、事、地点等,相当于“......的”或“......的人(东西、事情、地方)。”4-6放在主语之后,表示提顿或判断。7-9放在一个词或一组词后边,起提顿作用,引出原因。10放在疑问句末,表示疑问。11、12放在数词之后(翻译时,要根据所列事物,在数词词后加上相应的量词和名词)。13、14放在后置的定语这后,相当于“的”。15-17放在时间词之后,表示停顿,起语助作用。

十八、之1、我见相如,必辱之。2、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3、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5、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6、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7、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8、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9、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10、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后一个之“之”。)1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12、之二虫又何知?13、何陋之有?14、宋何罪之有?15、句读之不知。16、何功之有哉?17、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后一个“之”。)18、君将哀而生之乎?19、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20、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21、臣乃市井鼓刀屠者,而公子亲数存之。22、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23、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24、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后一个“之”。)25、久之,能以足音辨人。26、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27、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28、不患其志行之少耻也,而患其众之不足也。29、石之铿然有声者。30、 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答案:1-4他,她,它(们)。5-7结构助词“的”。8-10动词“往,到......去。”11、12代词“这,此”。13-17助词,作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18-23第一人称代词“我”“我们”。24、25音节助词,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实义。26-28助词,用在主谓结构中,表示取消句子独立性。29、30是助词,作定语后置的标志。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八年级文言虚词解析汇总》,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2020高考(文言文部分)138个实词+虚词汇总 考试必考 提分帮手

2020高考(文言文部分)138个实词+虚词汇总 考试必考 提分帮手

...有所得,老师特意整理了高考常考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汇总,希望同学们在假期好好背记哦!【文末寄语】那么今天就先给大家分享到这里了,由于篇幅限制,无法完全贴出,如需本文完整电子版或更多学习资料,请关注小编...

2023-10-26 #经典句子

高中语文干货知识:文言文虚词考法汇总 超全超有用!

高中语文干货知识:文言文虚词考法汇总 超全超有用!

...费了。所以今天学姐为大家整理了高中语文文言文虚词的汇总,帮助大家进一步了解文言文虚词,不丢分是我们共同的目的。高考在即,希望学姐的整理可以帮助到大家。篇幅有限,无法上传全部文言文虚词点击头像后关注,发...

2012-04-12 #经典句子

三人行孙老师教你解析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及答题思路

三人行孙老师教你解析初中语文课外文言文阅读命题及答题思路

很多家长私下和孙老师反映过孩子课外文言文基础薄弱,每次考试总是拿到很少的分数。面对课外文言文考题,同学们首先从心理上不要惧怕。虽然文言文日常所用不多,但是课外文言文的命题都是有规律地,且有迹可循,千万...

2023-05-07 #经典句子

高中语文积累:常考成语 敬辞用语 文言文实词 虚词大汇总

高中语文积累:常考成语 敬辞用语 文言文实词 虚词大汇总

高中生可以在高中阶段积累一些古代文化常识,这部分知识的汲取,不仅仅是为了大家在高考考场上语文科目取得一个好成绩,更重要的是可以提高个人素质修养和气质升华。今天学姐结合了现在的教材,考试方向帮大家整理了...

2009-10-08 #经典句子

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 通假字+词类活用+实词 一篇搞定

初中文言文基本篇目知识汇总 通假字+词类活用+实词 一篇搞定

...试中丢分,下面,小编整理了初中文言文常考篇目知识点汇总,包含通假字、实词虚词、古今异义、词汇活动等知识点,赶紧收藏背诵!篇幅有限,关注主页,私信领取完整版~

2023-07-19 #经典句子

高考倒计时:文言文翻译“六字法”+重点知识点(附例题解析)

高考倒计时:文言文翻译“六字法”+重点知识点(附例题解析)

高考倒计时:文言文翻译“六字法”+重点知识点(附例题解析)文言文一直以来都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在高考语文当中也是重点之一,更是是拉分的难点,考试中占分在20分左右。考试中主要以文言文默写、翻译。阅读题型为主...

2023-10-01 #经典句子

七上语文文言文期末整理汇总——实词 虚词

七上语文文言文期末整理汇总——实词 虚词

一、《诫子书》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1)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明志:明确志向(2)非宁静无以致远 致远:达到远大目标(3)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慢:放纵懈怠 励精:振奋精神(4)险躁则...

2023-08-09 #经典句子

高考干货|高考文言文阅读不难 分题型干货解析 重点题型学起来

高考干货|高考文言文阅读不难 分题型干货解析 重点题型学起来

导读:高考文言文阅读占19分,也是一道较为容易丢分的题,有些同学翻译找不到重点词,或者对于题目理解不到位而从细节上被扣分,这道题由三道三分的选择题和两道五分的翻译题构成,丢分一般出现在对文言文的内容的理...

2023-12-25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