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高洪波:太岳磨刀石 | 《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

时间:2007-10-29

儿时在内蒙古草原上,我曾用磨刀石磨过镰刀,那是在去外祖父家过暑假的时候经历过的生命体验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7102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15 分钟。

太岳磨刀石

高洪波

磨刀石,是人们家庭生活中司空见惯的物件。儿时在内蒙古草原上,我曾用磨刀石磨过镰刀,那是在去外祖父家过暑假的时候经历过的生命体验。那磨刀石长长的、窄窄的,是青灰的颜色,把镰刀和清水组合在一起,用磨刀石“嚓嚓嚓”地磨出锋利,是一个小男孩非常开心的事情。但是内蒙古不产磨刀石,它只有草原、沙丘和骏马、羊群,所以磨刀石来自哪里一直让我很困惑,它肯定是来自不知名的远方、山上,那是大山劈下的一片山的叶片,随便一扔,扔到了内蒙古草原上,成为人们珍惜的磨刀石和我童年的坚硬的记忆。

也许是和磨刀石有缘,大起来,我养成一个习惯,喜欢购买各种菜刀,哪怕是还没有组建家庭的时候,我也逢刀必买。因为菜刀是家庭生活的必备,我记得从军在云贵,在贵州的安顺买过菜刀,后来在重庆的大足买过菜刀,买刀的原因非常简单:因为是当地名产。上世纪九十年代首次走访金门,金门的菜刀,由于是大陆打过去的炮弹皮铸就,所以赫赫有名,我也凑热闹买过一把。最后一次买刀是在德国的莱比锡,我用欧元买过著名的双立人菜刀,顺便还买了一块专用的磨刀石,它很像我们常见的砂轮,但它不是圆的,是一个长条状的。双立人菜刀应该是世界名刀,锋利坚韧,确实好用。但是中国的各种菜刀都有自己的品牌效应,所不同的是中国的菜刀需要用中国的磨刀石。

进入当代生活之后,磨刀石的功能日益地少了,但我仍然关注着磨刀人的存在。磨菜刀曾经是由一些走街串巷的磨刀人所经营的营生,而且他们的存在由于一部著名的现代京剧《红灯记》而响遍全国,因为剧中一个磨刀人(地下工作者)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磨剪子来戗菜刀”,这是北方固有的一种市井呼唤,所有的北方人耳熟能详,一旦成为革命样板戏中的特殊台词,它更具有了典型的普遍意义。

这几年随着北京城市的变化和格局的封闭,走街串巷的磨刀人已经日益地少见了,倒是社区经常作为公益活动举行不定期的“磨剪子戗菜刀”义务服务,这当然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可我仍然希望自己家的钝菜刀被人认真地磨戗。终于有一天我听见了一声吆喝:“磨剪子来戗菜刀——”但这吆喝明显是电喇叭声里的平淡吆喝,没有一丝激情。隔着小区的栅栏,我看见了一个磨刀人,于是我兴冲冲地把钝了的两把菜刀拎出去,包括双立人的德国名刀,请磨刀人帮我打磨。他磨刀的时候跟我闲聊,我才知道他是北京远郊一个村子里的人,而且他们村子里的人都是以磨刀为职业,这应该是一个磨刀专业村。磨刀的价格已经远非昔日所比,比如这把双立人的菜刀他一看就说:“好刀!但是很难磨,费用九十块钱。”我请他把这两把刀都磨完了,试了试锋利程度,手艺端的不错,继续跟他聊,才知道,现在磨刀这个职业已经日益地罕见了。因为这个磨刀人将近六十岁,他的孩子们显然已经没有兴趣再推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磨刀了,所以在他磨刀的同时,我看到了磨洗过的岁月的沧桑以及难忘的回忆。

磨刀自然需要磨刀石。去年我和一批作家到山西太岳深处沁源县,研讨一部关于 1942年太岳军民围困沁源的纪实文学作品,那是一次两年多的围困战,最后使盘踞在沁源的日本鬼子狼狈地撤退,“沁源围困战”因此成为轰动抗日根据地的一件盛事、大事,以至于延安《解放日报》专门发表了社论。一个山西的女作家叫蒋殊,写了一部非常好的纪实文学,以1942年围困沁源为主要依据,而巧的是,沁源是我当年从军的四十师发祥地,她在文中写到的两个团就是后来我所在的四十师的一一八团和一一九团,主导了围困沁源的这次战役,最高的指挥官是大将陈赓。我平生第一次走进沁源,看到那片英雄的土地,感觉到了自己的英勇前辈们所浴血奋战的特殊氛围和一种感奋与激励。离开沁源的时候,我们要坐车到太原再乘高铁回京,汽车在一处山脚边停下了,因为前面正在修路,需要耽搁一段时间,我们在无名山村的小河边休息,等待着前面放行。这时一个有乡村生活经历的作家朋友突然饶有兴趣地捡起了一块石头,高声叫道:“哎呀,这可是很好的磨刀石啊!”我们走过去一看,他拾起的是一块赭红色的条状的山石,沉甸甸的长方形,果然是很标准的磨刀石,而且这些石头分布在路旁的山崖边,一眼望去有很多,分明是“养在深闺无人识”。于是我们大家纷纷下去拾捡,这是一次偶然的、意外的、迫不得已的拾捡,也是一次与太岳磨刀石的巧遇和邂逅。我捡起一块如戒尺般整齐的磨刀石,平整光滑,透着太岳的赭红色,握在手里有一种凝重和素朴,它的形象让我想起童年时草原上的那块磨刀石,于是我把它装进了背囊,带回了北京,现在这块太岳磨刀石就置放在我的书房。我当然不是用它来磨刀,我只是拾捡回一段记忆,一段人和历史、人和童年相关的沉甸甸的回味。

太岳的磨刀石,你沉重、粗粝,你当年可曾磨过围困沁源的八路军战士的刺刀吗?我想,这应该是毫无疑问的。

无人旷野中的一星灯火

李朝全

李兰妮是深圳市作协主席。这是一位令人敬佩的作家。她自1998年起做过三次淋巴癌清除术,2003年起又罹患重度抑郁症,十几年来一直都在与病魔作着苦苦的抗争。但我从未把她当作一个病人,而始终认为她是跟我一样的正常人,正常生活、正常写作、正常工作。当然,我心里清楚,李兰妮,就像史铁生,可能是中国作家里两个最著名的“病人”。

读到兰妮新近出版的长篇纪实文学《野地灵光》,我也时时想到史铁生。史铁生是一位身体残疾的人,按照兰妮书里写到的,她也是一名精神残障人士。这两位作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处理或者接近一个最根本的问题,就是“人和世界”的问题,“我”和外在于“我”的这个世界的关系。这,实际上思考的正是人的生存哲学的命题。这是一个作家力图通过这样的书写方式探索最基本的生存命题。兰妮经常纠结或者思索的就是生与死、存在与毁灭的问题,她曾多次试图“自戕”,时常徘徊在“生死边际”。史铁生的写作,通过自己的思考,从自己出发,通向了一种带有宗教意味的哲学性思考,他的长篇小说、散文随笔和中短篇小说,大都带有这样的意味,通过哲学或者宗教性思考以纾解生存的苦难或困境。兰妮的写作也是从自身出发,从精神的痛楚和身体的疼痛出发,努力去寻找一种拯救自我的路径。不同于史铁生的是,她最后找到的是“爱”和“家”,她认为爱就是无人旷野之中的一点光、一星灯火。从《旷野无人:一个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档案》到《我因思爱成病:狗医生周乐乐和病人李兰妮》,直至她的新作《野地灵光:我住精神病院的日子》,她一直在与抑郁症作着坚韧顽强的斗争,关注自己也关注其他精神性病患。在我看来,她曾经养了多年并已于2019年殇亡的“儿子”小狗周乐乐,实际上是来拯救她的,这个可爱的“儿子”曾经带给了兰妮很多的爱、很多家的温暖,而且帮助她逐步地从“泥淖”或者“旷野”中走出来。

兰妮的写作是一种推己及人的写作。这次她作为患者先后住进了广州市惠爱医院和北京市第六医院一南一北两家精神病院,深入地去感受、体验、观察身边的那些精神病人,也观察医护人员、护工,还观察精神病人的家人。她是一个高明的故事讲述者,她笔下的每一个人物虽然笔墨不多,但都很生动,像娃娃的爸爸、娃娃的妈妈,他们对待娃娃婚恋的阻挠及其带来娃娃性情的大变,文字不长,却很鲜活、生动;像护工小满、芬姐,通过描写其言语和举动,个性亦跃然纸上;像性情泼辣的潮汕人吴太和她那“虚情假意”看似理亏的丈夫……

兰妮总是带着同情心和同理心去感受和体验他人的痛点,她实际上就是感同身受,换言之,她本身就是一名患者,倾情倾心地去感受那些正在遭受精神疾患同时遭受“健全人”偏见歧视的病友们的痛苦以及他们心灵的创伤,试图以共情或共鸣去理解这些同类同胞,完全融进并理解这个健全人并不真正了解的特殊的人群。譬如那个嗜睡的10岁男孩“小迷糊”、那个见了靓女就流口水以致骚扰保姆的老人、那个喜欢不时地照镜子的“厨师”……这些深受疾病困扰的人们。因此,这样的写作除了是一种自救,也是在救人,是自渡,也是在“渡人”。这也可看出兰妮的悲悯情怀或慈悲心。优秀的作家都应该有这种“菩萨心肠”,兰妮就是这样的作家。

兰妮写的这三部书都很特别,都从自身出发,因为她自己就生活在这样一种煎熬、炼狱式的处境里。她是在“低于地面”的生存处境中,去努力寻找“飞翔的翅膀”;在黯淡无光的旷野上去寻找一星灯火。在《野地灵光》中,她就像一名卧底记者、一个“潜伏者”似的住进了精神病院,而后不惜以身试治、以身试药,包括尝试物理治疗,接受电击,然后现身说法,以自己的治疗经历来阐述精神病人应该如何护理、如何走出康复之路,如何找到一条自我拯救的路。兰妮的这种写作自身,可能也是一种自我疗救、自我疗伤,写作对于她而言不仅仅是一份作家的使命。心理学上也有类似的治疗方法,就是鼓励一个遭遇精神障碍的人将自己遇到的困惑或困境,用书写的方式将其记录下来,表达出来,这可能也是一种自我纾解和自我治疗。同时,这种文字记录对于其他的患者也具有“同伴教育”的效用。因此,兰妮断断续续写下了这三本书,她也可能是在做这种“自疗”和“疗他”。有一位我熟悉的女作家,她在采写犯罪的未成年人过程中,接触到了大量年纪轻轻就身陷囹圄的青少年,因为接触了过量的负面信息和情绪,写完书她自己却陷入了深度抑郁,甚至一度想自杀。我问她后来是如何走出来的。她说,在随后的一年里她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回忆自己养育女儿成长的点点滴滴上,然后写下了一本关于女儿的、充满了爱意的书,这也是一部她用来自我“疗伤”的书,写完这本书后她就慢慢地走出来了。我们此前因为不知情,还邀请她承担一项任务,采写一位英年早逝的“时代楷模”,结果她写出了一部广受好评的报告文学。因此,写作对于作家来说,也可能是走出精神旷野的一条路。《野地灵光》并非正面观照描写精神病院和精神病人的第一部文学作品,在此之前也有如周芳《在精神病院》这样的长篇纪实。但是,与作为护理人员进入精神病院的湖北女作家周芳不同,李兰妮是以病人身份生活在精神病院,接受精神治疗,她的写作更具体验性、可感性和说服力。李兰妮存在的意义,不仅是一名从事灵魂塑造的作家,而且是一名“带病生存”的精神障碍患者。她正像一盏灯或者旷野中的一点星火,让很多抑郁症患者包括有类似精神疾病的人在艰难的生存中看到希望、看到光明,感受到温暖和力量。冰心生前曾说过,巴金的存在就是一盏灯,有他在,就觉得有一盏灯在前面亮着,大家就都心安了。我认为兰妮也是这样的,她的带病生存也具有类似的价值和意义。近十年来,我断断续续地听到和看到一个个自己熟悉的朋友罹患抑郁症,无法正常工作、正常生活,甚至走向了自戕。他们都是学业优秀、著述有成的人,但却陷入了精神性障碍的泥淖而难以自拔。面对他们而又爱莫能助,于是我就常常想到李兰妮,想到她已经“带病”生存了十几年,让我们看到了抑郁症是可以治疗改善,至少是可以和它较劲抗争的。因此,我由衷地祝愿兰妮保重身体,我们都要好好的,好好活着。

兰妮的“抑郁症三部曲”纪实作品具有普遍而深远的现实的、社会的意义。中国有数以亿计的精神障碍患者。兰妮所做的工作正如北京第六医院黄悦勤教授所言,具有一种“同伴教育”的意义和价值,它可能比医护教育更有效。我们经常说,文学和医学是距离人最近的学科,医学医身,文学医心。文学和医学具有相似的地方,“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文学写作,特别是像李兰妮和史铁生这样触及心灵、触及灵魂和精神的写作,都具备这样的功能和价值。

霜花乘风晚秋译

郑 子

凤涅槃,情传递,爱相依。花落灯忆,泥香万里。爱慕日月明,吟诗垂泪记。领悟弥深难晓,追寻人生谜底。相爱春秋一场雨,冬夏云绣入梦里。

霜依旧,花落西,鸟归啼。壮阔盛景,月下双翼。漫天飞叶寒,风霜挺菊立。翘望君子清衣,思念拂晓梳洗。无限眷恋深情忆,梦回明月豪迈系。

一秋雨,风雪衣,兵骁骑。暑往寒来,磐石飘逸。日暮夕阳西,渐去渐远离。悲喜四季更替,月盈群山仰屹。江湖心语书情义,霜花乘风晚秋译。

怡红院里的两位“空降干部”

张世勤

《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宝玉挨打,是个大事件,牵动了贾府上上下下的心。作为宝玉房里的首席大丫头,袭人觉得此时有必要向直接领导提出自己的担心:“我也没什么别的说。我只想着讨太太一个示下,怎么变个法儿,以后竟还教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就好了。”这几句话,看似轻巧,却分量极重,它一下戳中了王夫人的心。也正是这几句话,让袭人在相当一部分读者心目中的人设坍塌,把她从原本的“花解语”归结成了一个“心机女”,并将晴雯的被逐致死归罪于她。

我不太同意这种解读,是因为说这些话是袭人的身份、职责和性格使然,并不单单是告状那么简单。而且,就算她告状,那么她告的显然也不是晴雯。

袭人原本不在宝玉房里,原本也不叫袭人。她姓花,叫花珍珠。从小被卖入贾府,伺候贾母,其间也伺候过史湘云。单从“细挑身材,容长脸面,穿着银红袄儿,青缎背心,白绫细折裙”来看,她一定不在漂亮者之列。但贾母为什么会喜欢她,就因为她纯朴善良,行事妥帖,服务工作做得出色。所以当贾母打算充实和加强宝玉服务团队的时候,首先便想到了她。空降到怡红院,成为怡红院服务团队一把手,这算是一份荣耀,但更是一份责任。因为这个“家”并不好当,她要面对的是一个男人,一个小男人,而且还是一个性格乖张的小男人。不好学,不上进,惹乱子,是这个小男人的常态。别人的职责可能只是服务好就行,但她不行,她得不停地对其约束和劝诫。但她劝得了吗?答案一如她自己所说:“哪一日哪一时我不劝二爷?只是再劝不醒。”既劝不醒,便接连惹事,终至引得贾政暴怒,动用家法往死里打。宝玉被打后,宝钗说:“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黛玉说:“你从此可都改了罢!”袭人对此的表现是很惊诧:“怎么就打到这步田地?”几相比较,袭人的反应似更大一些。借这个机会,她便找到王夫人,说:“论理,我们二爷也须得老爷教训教训,若老爷再不管,将来不知做出什么事来呢!”袭人自己说“近来为这事,日夜悬心,又不好说与人”应属实情,其所说“我们做下人的,服侍一场,大家落个平安,也算造化了”,也应该算是真心。

袭人担心的,显然不是宝玉房里的那些丫头,尽管这些丫头也并不让人省心。比如说碧痕,给宝玉洗个澡,都能洗得满床上是水,那这澡是在床上洗的吗?宝玉的名声,说到底不在这些丫头片子身上,跟丫头片子即使有点差池,也坏不到哪里去,袭人要说的,是那些主子小姐们。她是不是主要是想说黛玉,这是有的,但她并未点名,也不可能点名。

“晴雯四五日水米不曾沾牙,如今现打炕上拉下来,蓬头垢面的,两个女人搀架起来去了。”已经此等时刻,王夫人还吩咐:“把他贴身的衣服撂出去,馀者留下,给好的丫头们穿。”可见王夫人内心对晴雯已是多么不待见。

晴雯被逐以致夭亡的确是一大悲剧,但如果仔细梳理,这被逐也是一系列事件演化而来。自打晴雯教宝玉装病开始,伏笔就埋下了,由此惹出金凤、香囊等事,以致司棋以及迎春的乳母等一干人,都受到了牵连。

如果说袭人是把自己绑定在了贾宝玉身上,哥哥花自芳要赎她出去时她自己也已经把话挑明,那么晴雯更是坚定不移地认为她也是永远会跟宝玉在一起的人,这种迷之自信无疑害了她。她和袭人都是从老太太屋里空降下来的,不排除“任前谈话”时有过暗示,即便按封建家庭的“明规则”,这种可能性也的确非常大,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定”。但在日常工作中,她却对她以下的那些小丫头们毫不客气,打打骂骂是常事,将这个赶出去将那个赶出去,几乎挂在嘴边,即便是把小丫头坠儿赶走,也是先斩后奏。晴雯很多时候的确很讨人喜欢,风流灵巧,口齿伶俐,但当看到她叉着腰颐指气使地对待比她身阶低的人的时候,因着她的身份和根本不明的未来,就很为她感到悲伤。

如果说袭人的标签是“处事妥帖”,那晴雯恰好与其相对,处理起事来就不那么妥帖。李嬷嬷当然是下人,但她不管怎么说也是宝玉曾经的乳母,即便她贪吃了宝玉送自己的那份豆腐皮包子,也不宜有过激反应,导致李嬷嬷“告老出去了”。这账李嬷嬷没办法算到宝玉头上,只能记在她身上。宝钗到怡红院这边来,想必也是常事。但四月二十五日晚上这次,时间可能有点长,她便很不高兴,“有事没事跑了来坐着,叫人三更半夜的不得睡觉”。说的是宝钗,但黛玉听了也不高兴。小丫头红玉是个很会来事的女孩,因忌名讳,后改叫小红,凤姐对她很赏识。但她当着绮霰、碧痕等人的面,对小红的“攀高枝儿”行为,极尽冷嘲热讽。她因不小心打坏一把扇子,宝玉说了几句气话,她就顶撞起来。以宝玉性格,至晚间时又主动给她赔不是。说自己就喜欢撕扇子这话,想来也只有晴雯能说得出来。既如此,宝玉便从中怂恿,把手上的扇子递给她撕。麝月有袭人之风,看不下去,便过来劝阻,结果自己好端端的扇子也被撕了。她的话风同样很刻薄,几次让袭人下不来台。还有那个最善搬弄是非的王善保家的,也让她得罪得不轻。这样一圈下来,很容易没几个人会说她的好。尤其是,经常打骂小丫头,就难免不会被王夫人撞到,更致命的是“水蛇腰,削肩膀,眉眼又有些像林妹妹”,王夫人自然气不打一处来:“我的心里很看不上那狂样子。”因为王夫人有王夫人的心思:“我统共一个宝玉,就白放心凭你们勾引坏了不成?”所以,说“同日生日就是夫妻”的四儿,“唱戏的女孩子,自然更是狐狸精了”的芳官,自然也都在重点清理之列。

其实从王善保家的编派晴雯“仗着她生的模样儿比别人标致些,又生了一张巧嘴,天天打扮得像个西施的样子”,就可看出晴雯的诸多优点。所以说,晴雯的悲剧,贾府的大环境是一个方面,其自身性格也是一个方面。在其悲剧中,有没有袭人的因素,或许有,或许没有,我以为这都不是主要的。因为两个人摸到的牌面都差不多,只是打出来的效果不太一样而已。

原标题:《高洪波:太岳磨刀石 | 《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高洪波:太岳磨刀石 | 《孺子牛》文学副刊4则》,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啪啪打脸!高洪波1句话坑了国足4场比赛 另1句话即将应验?

啪啪打脸!高洪波1句话坑了国足4场比赛 另1句话即将应验?

国足刚进入世预赛12强赛时,时任国足主教练的高洪波接受采访时曾说过这样两句话:“我选人必然是选联赛里竞技状态最好的球员,我不迷信哪个队员”和“国家队的主场不会放在高原。”可以肯定高洪波当初说这两句话的时...

2009-01-04 #经典句子

军旅作家魏巍为后辈题写书名时 还专门写了鲁迅先生这个名句

军旅作家魏巍为后辈题写书名时 还专门写了鲁迅先生这个名句

...题字 ,魏巍还专门为我写了一幅鲁迅先生的名句“甘为孺子牛”,字迹同样潇洒、俊逸。通过这幅书法,我感受到老一辈军旅作家对后辈的殷殷期待和深切希望。我所在的呼伦贝尔军分区当时是内蒙古军区最大的边防军分区,...

2023-11-19 #经典句子

人生感悟短文三篇

人生感悟短文三篇

...,拼搏苦干,不当酸腐书橱子,双腿插进墒沟里,当拉套孺子牛,干事有目标,不尚空谈,务实求实,保持最好心态,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已成的事实,不抱怨不后悔,努力去做事情。抛掉扫除庸...

2013-05-02 #经典句子

他祖父因科举舞弊入狱 长大后弃医从文写出了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他祖父因科举舞弊入狱 长大后弃医从文写出了现代第一篇白话小说

...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这篇小说最初发表于北京《晨报副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的真面貌。鲁迅以“揭出病苦,引起疗救”为目的,遵...

2023-12-08 #经典句子

【金句汇总】30类1200条公文写作常用排比句汇编!

【金句汇总】30类1200条公文写作常用排比句汇编!

...的“金刚钻”,练就干事的“铁肩膀”。35.锤炼自我的“磨刀石”,提升自我的“垫脚石”。36.吃别人不能吃的苦,受别人不能受的累。37.练就铁肩膀,扛起硬任务,啃下硬骨头。38.知恩不忘本,知足不攀比,知责不懈怠。39.用...

2022-12-03 #经典句子

“沁源兄弟 平遥人 记得!”一句话 已胜过千言万语!

“沁源兄弟 平遥人 记得!”一句话 已胜过千言万语!

...现在分属不同的两个市管辖。在抗战时期,沁源平遥同属太岳区管辖,他们有太多的相互支持共同抗敌的经历,两县干部间的交流活动也非常频繁。沁源籍的著名作家杨栋老师在世时曾给我讲过平遥县委、县政府在沁源县梨和村...

2023-09-24 #经典句子

鲁迅之名言赏析及解读——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三句

鲁迅之名言赏析及解读——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三句

(一)、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鲁迅鲁迅的风格,嬉笑怒骂,他的文章极具讽刺,举手投足间的杂文,如匕首,闪烁着凛然大义的光芒,投向反动统治者的胸膛。对待敌人冷酷无情,对待同志以春天般的温暖,"横...

2023-07-13 #经典句子

中文系和文学院培养不出作家?孙郁:能够放逐思想的人 才会写出好的文字

中文系和文学院培养不出作家?孙郁:能够放逐思想的人 才会写出好的文字

...他们的许多启示,所以至今心存感激。上观新闻:在报社副刊工作期间,应该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文化人?孙郁:我做编辑时,新京派开始出现,张中行、汪曾祺非常走红,能够约到他们的稿子算是幸事。记得有一次与同事去造访...

2023-07-24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