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引发争议的满分作文 《生活在树上》 你怎么看?
时间:2022-12-12 02:22:02 分类:经典句子 5237次阅读 投稿
近日浙江的一篇满分高考作文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之上。
满分作文题目为《生活在树上》,很多人认为这篇作文用词晦涩,硬拗名人名言,不配拿满分。据说阅卷时第一位阅卷老师也只给了39分,而后两位阅卷老师都给了55分。最后,作文审查组的老师认真审阅后,才给了这片文章满分。这也说明,在评阅老师那里,对这篇文章的评价也是不一的。
满分作文一出,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有的网友直言:看不懂!
同时有网友对该名考生的知识积累量称赞
也有部分网友认为在考生中,该名考生的应试能力很强
也有部分网友直接表达了对这篇文章的认可和称赞
这篇文章同样引发了很多专家学者及媒体的热议,接下来跟随小编听听他们的看法。
↓↓↓
www.dtxt.com.cn
中国教育电视台《教育传媒研究》杂志总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授 张志君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标准究竟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近日,一篇题为《生活在树上》的高考作文获得满分引发网友的关注乃至激烈争议,支持给满分者认为这是一篇前所未见的好文章,反对者认为这篇作文不过是一些“舶来品”的名词的堆砌,是一种新形式的“八股”,这种争论估计不会有什么结果,因为写文章和答数学题不一样,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
我倒是想弱弱地问一个问题: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阅卷标准究竟是什么?!
根据媒体此前的披露,这篇作文第一个阅卷老师给的是39分,但后面两位老师给的则是55分的高分。三个老师之间差了整整16分!莫不成前面的那位老师采用的是一种衡量标准,而后面的那两位老师采用的是另外的衡量标准?!倘若前面的那位阅卷老师坚持自己的看法,难道也要来一个“少数服从多数”?!别忘了,“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这可是伟大导师列宁同志说过的话!
也许有人会说,这位考生所在的省份高考作文命题的时候是有标准的,但是,恕我愚钝,看了附在作文给定材料后面的相当于评判标准的“注意”,我实在看不出怎样根据这样的标准判定哪篇作文该给满分。
突然想起了法律界关于司法行为主体“自由裁量权”的争议,法律界通常认为,不加限制的“自由裁量权”有可能造成个别行为主体滥用权力,对同一类事实做出不同的裁判,出现“同罪而异罚”现象,也可能成为个别行为主体消极判案、枉法裁判的工具。
高考作文阅卷老师从某种意义上说有点类似于“法官”,对于高考作文阅卷老师这样的“法官”其“自由裁量权”究竟应该有多大,这似乎并没有引起人们应有的注意!所以,我有一个小小的担心:倘若对这种“自由裁量权”不加以明确规范的话,会不会造成高考作文阅卷老师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呢?
浙江省高考作文阅卷大组组长、浙江省写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浙大副教授
陈建新
“文章逻辑严谨,说理到位,
但其中晦涩不希望同学们模仿”
www.dtxt.com.cn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名作家
马伯庸
“辞不配位”
抛开晦涩的表达与用语,文章也体现了一定的厚度。看得出来,很多句子,并非是死记硬背、机械搬运得来的。譬如,“我们在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塑造着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要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诸如此类的语句,不够流畅,但也体现了中学生中少有的思想性。一些人猜测这名考生没读过海德格尔、卡尔维诺是一种傲慢与偏见,对一篇文章背后的积累,我们要怀有敬意,至少不说没有证据的话。
但是,《生活在树上》一文因为刻意的“炫技”,阅读体验上并不友好,大量生僻词语以及对欧化语句的使用,不值得提倡,也称不上一篇上佳文章。实际上,公认文章大家的写作风格多是平实晓畅的,一眼就让人看明白,从不故作高深。南北朝的刘勰早就说过,“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寓意深刻的言辞未必要多复杂,简单细小的事情也可以寓意深远。过分的铺陈炫技,反而等而下之了。
置于现实语境下,好的高考作文未必一定等同于好的文章,高考评判自有其标准,所以,对于这篇作文是否配得上满分,或者是否应当拿高分,外界不必太过介怀。重要的是,经过这番讨论,我们对“什么是好的作文”能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并辨析高考作文的改革评价方向。这比单纯讨论一篇高考作文的优劣更有价值。
************大学文学院教授 杨庆祥
“鼓励大家写出个性化文章”
阅卷老师经过复审和复评以后给了满分,“这种举动值得肯定,这并不是说鼓励大家都去写这样的作文,而是鼓励大家按照自己的兴趣,按照自己的个性,写出有个性化的,不是千篇一律的这种作文。”
光明日报
“经过此番讨论,对什么是好作文产生进一步的认识”
抛开晦涩的表达与用语,文章也体现了一定的厚度。看得出来,很多句子,并非是死记硬背、机械搬运得来的。譬如,“我们在塑造生活的同时,生活也在塑造着我们。既不可否认原生的家庭性与社会性,又要承认自己的图景有轻狂的失真。”“用树上的生活方式体现个体的超越性,却又不拘泥于所谓遗世独立的单向度形象,这便是卡尔维诺为我们提供的理想期望范式。”诸如此类的语句,不够流畅,但也体现了中学生中少有的思想性。一些人猜测这名考生没读过海德格尔、卡尔维诺是一种傲慢与偏见,对一篇文章背后的积累,我们要怀有敬意,至少不说没有证据的话。
但是,《生活在树上》一文因为刻意的“炫技”,阅读体验上并不友好,大量生僻词语以及对欧化语句的使用,不值得提倡,也称不上一篇上佳文章。实际上,公认文章大家的写作风格多是平实晓畅的,一眼就让人看明白,从不故作高深。南北朝的刘勰早就说过,“辞约而旨丰,事近而喻远”,寓意深刻的言辞未必要多复杂,简单细小的事情也可以寓意深远。过分的铺陈炫技,反而等而下之了。
www.dtxt.com.cn
置于现实语境下,好的高考作文未必一定等同于好的文章,高考评判自有其标准,所以,对于这篇作文是否配得上满分,或者是否应当拿高分,外界不必太过介怀。重要的是,经过这番讨论,我们对“什么是好的作文”能产生进一步的认识,并辨析高考作文的改革评价方向。这比单纯讨论一篇高考作文的优劣更有价值。
新京报
“高考作文,不同‘日常对话’”
“拿此文章做范例,合适吗?”
高考作文不是日常对话,高考作文的目的之一就是考察考生的阅读量、知识面。考生总不能在答卷上写“我读过XXX、XXX、《XXX》《XXX》……”,因此只能通过类似“掉书袋”的方式来展示自己的积淀。从这个意义上讲,《生活在树上》一文成功达到了目的,虽然也冒了一点风险,第一个阅卷老师只给了39分。
如果说《生活在树上》是以自我介绍为目的,旨于在考生和阅卷者之间进行信息传递,让阅卷者知道“这是一个读过很多书、知道很多东西的学生”,那么这不失为一段佳话。
通过高分作文的榜样来激励孩子多读书是好的。但是同样应该传递这样的信息:书籍文章不是用来堆砌装潢的材料。
苏轼早就批评过“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的风气,道理至今仍有效。我们并不反对引用冷门的作者、学说,但应该出于必要,而非为了引用而引用,要避免以辞害意。文章归根结底是用来读的,不是用来制造阅读障碍的。
面对这样一篇两极分化严重的满分作文,
你是怎么看的呢?
快来评论区和大家一起讨论一下
↓↓↓
综合整理自网络
原标题:《对于引发争议的满分作文 《生活在树上》,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