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只是近黄昏”这句诗 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何争议不止

时间:2023-11-29

李商隐有一首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长久以来,都被人理解成,对美好事物消逝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416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9 分钟。

李商隐有一首《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诗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长久以来,都被人理解成,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叹惋,表达的是一种伤感的情绪。

但是,当代著名学者周汝昌却认为:李商隐在这里,并不是想要为夕阳“近黄昏”发出伤感的惋惜。恰恰相反,他是在赞美夕阳。

李商隐的诗,是出了名的难解,比如他的《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锦瑟》等诗。

前者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长时间被错误地用来形容“园丁”工作的辛勤,后者全诗到底在讲些什么,至今都未有定论。

偏偏就只有这一首《乐游原》,看上去写得最为简单,诗中含义也一目了然。所以,从宋代起,就有大部分的学者认为:李商隐写这首诗,就是在为夕阳的消逝而发出感叹。

千百年来,学界争论的焦点,只在于作者到底为什么伤感。一部分人认为这首诗是“忧郁的衰微”,另一部分人认为是“忧郁的迟暮”。

只在近代才有人,提出了完全不同的看法。开什么玩笑!李商隐的诗会这么“简单”吗?

于是,周汝昌研究了唐代“只是”二字的用法,得出结论:李商隐在这里要表达的是一种赞美之情,他并没有什么悲观的成分在内。而他的这种说法,也得到了一批日本学者的支持。

一、“只是”在唐代有不同含义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只是”有三种含义。其一是“仅仅是”、“不过是”;其二是限定于某个情况;其三是“只不过”,相当于“但是”。

通常,我们会把“只是近黄昏”的“只是”,理解成为最后一种解释——“但是”。于是,诗意就成了:夕阳无限美好,但是很可惜,它很快就要消失了。

1974年,一个叫入矢义高的日本学者首先提出,这个“只是”在唐代汉语里,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即“正是”、“一向”。与如今字典中的“仅仅是”、“只不过”相似,但词性却是肯定的。

后来,又有中国学者深入研究后发现,在古汉语里面,“只”和“是”本来是单独成词的。二字组成一个词汇,出现在中晚唐时期,主要是用在以口语为主的诗歌中。

由于“只”字最初是一个“叹词”,并没有什么意义。所以“只是”合并后,表达的是后者“是”的含义。

但是到了晚唐,它就变得既可以表示“但是”,又可以表示“正是”。“只”字在宋朝变成了“止”的意思,成了一个实词,所以宋朝的“只是”往往就等于“但是”。

这就是宋代以后,学者们为什么把“只是近黄昏”中的“只是”理解为但是,进而误读这首《乐游原》本意的真相。

因为在李商隐所处的那个时代,“只是”的几种用法都是同时存在的,所以我们想要知道李商隐这首诗中“只是”的确切用意,还是得分析一下他自己的使用习惯。

有人研究了李商隐留下来的六百多首诗歌,发现他有八首诗歌中有“只是”的诗句,其中半数和“正是”有关。特别典型的就是《锦瑟》最后一句,“只是当时已惘然”。

李商隐这首《锦瑟》最难解,叶嘉莹分析这首诗时,一共提到了李商隐在诗中的四种感情。

第一种情感是作者在感叹自己心思太过细腻,像琴弦一样。普通的琴弦最多不过十三根,而它却无端端地长了五十根弦,这一弦一柱都是他伤感的心思。

第二种情感是作者在为这个唐王朝即将要衰落,自己理想美梦的破灭而感到伤感。

第三种情感是作者在感叹,好事多磨。

第四种情感是作者在暗示,自己空有才华,却好像玉蕴深山,只能在岩石下面发光。

然后,作者把这四种感情串联起来,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来表达。

一般诸如此类的伤感,都是人老以后回忆往事,才会自然流露,而他正是壮年之时,在这个时候已经开始伤感了。

所以,李商隐诗中“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如何湖上望,只是见鸳鸯”中的“只是”,都是“正是”的意思。

尽管这样看起来,李商隐确实是有把“只是”当成“正是”来使用的习惯。但并不能肯定地说,李商隐在这里,就一定采用了“正是”的意思。

二、从创作背景分析“只是”含义

对于李商隐这首诗中“只是”的含义理解,还是应该从它的创作背景来看。

一般认为,李商隐因娶王茂元女儿为妻,得罪了唐朝的“牛党”,因此在朝廷中屡遭排斥,所以他的一生是不得志的一生。

在他短暂的四十多年生涯里,一直想接近唐王朝权力的中枢而不得,一生“沉沦下僚”。于是只有对着古原上的夕阳,感叹唐王朝的衰落。

但是现代有学者研究后发现,李商隐在朝中遭到排斥,并不完全是因为这一段婚姻,而是因为他早年写过很多涉及政治的诗篇,引起了朝中某些宦官的反感。

李商隐在中进士之后,参加了一次吏部选官考试,马上就遭到了朝中“中书长者”排挤,此人直接在李商隐的试卷上批了四个字:“此人不堪。”

为什么说他不堪呢?有人觉得和他的婚姻有关,但是叶嘉莹先生却认为,这和李商隐写诗影射“甘露事变”有关。

因为李商隐没有稳固的人脉和后台,年轻气盛时,讲了太多真话。我们如今读他的诗,多半读的是他后来创作的《无题》诗,写得特别令人费解。

但事实上,他早期写了很多杜甫那样针砭时势的诗歌。他曾在《行次西郊作一百韵》中质问皇帝:“巍巍政事堂,宰相厌八珍,敢问下执事,今谁掌其权,疮疽几十载,不敢抉其根”。

这首诗的意思就是说,老百姓都快饿死了,“十室无一存”。而当朝的宰相,却把八珍都吃厌了。

这个朝廷到底是谁在掌权?是宰相还是皇帝,或者是宦官?为什么这块恶疮长在身上几十年,都没有人能根除它?

想想看,李商隐这样的话讲得是多么大胆,所以他遭到宦官打压时没有人肯为他出头。

不过他在写《乐游原》这首诗时,当时其实是有一个“后台”的。《乐游原》写于会昌四年到五年之间,也就是公元844、845年之间。

那个时候李商隐才31岁,正当壮年。虽然在那之前,他已经遭遇了母亲、岳父相继去世的打击,可是他在政治上的靠山李德裕此时还没有倒台。所以李商隐在政治上,并未完全绝望。

下面,让我们来详细了解一下李商隐的生平。李商隐出生于公元813年,他自小家贫,十岁丧父。十二岁开始就一边读书,一边担起养家的责任。

但是,他两次参加科举,两次都名落孙山了。直到二十六岁的时候,才因为得到令狐楚父子的帮忙,中了进士。

当时朝中分为“李牛两党”,令狐父子是“牛党”成员。李商隐得到“牛党”成员的帮助,在政治上理所当然应该站在“牛党”一头。

不过,李商隐在令狐楚去世后,很快就娶了“李党”成员王茂元的女儿为妻。李商隐的这一行为,被令狐绹等“牛党”成员视为背叛,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他后来的仕途。

不过,在李商隐写下《乐游原》,“李党”的首领李德裕在位,因此他并未受到排挤。公元839年,唐武宗继位,拜李德裕为宰相。

直到会昌六年(公元846年),唐武宗病逝,李德裕才被罢免宰相之职,外放到津南节度使任上。而李商隐这首诗至迟是写于845年,所以他是不可能预知李德裕要倒台的。

李商隐之所以写下这样一首诗,只是刚为母亲丁忧完了,岳父又去世,心情不太好。于是驾车到乐游原上去散心,看到汉家宫殿的遗迹,联想到了历史往事还发出了感慨。

当时的唐王朝,正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但是李德裕还在当宰相,所以李商隐以为自己是有机会参与政治的。夕阳那么好,就是因为它快要落山了,这就相当于是说:乱世才能出英雄。

如果不是唐王朝内部有这么多弊病,那么像李商隐这种普通人,哪有机会发挥长才。

不过“只是近黄昏的”中的“只是”,一千多年以来,在主流的声音中一直认为是在表达一种惋惜之情。

因此有人说,李商隐当时虽然还很年轻,并未对政治前途感到绝望,但是他是一个敏感多情的人。

他既然可以在《锦瑟》里面说“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那就说明了他的性格就是这样的敏感和悲观。

依李商隐的性格,似乎根本不需要太多的外在刺激,他就能莫名伤感起来。

所以除非李商隐自己亲口承认,否则我们永远无法证实,他当时写“只是”的意思,到底是想歌颂夕阳,还是在为“夕阳”的消失发出悲鸣与叹惋。

中国诗词短小而精悍,拥有着无穷无尽的力量

古人写诗最注重讲究“炼字”。“炼字”即诗人运用简练、生动、含蓄、优美的字词进行锤炼与搭配,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精妙,将诗人的情感刻画得更加入木三分。

很多父母让孩子学古诗,就是觉得古典文化里有太多的营养,能锻炼孩子的理解力、想象力等等。

读诗词既可以无形中培养一个人 的气质;

同时也能增加一个人的学识和见识

如今新教改的 内容变动,也足以说明 这一点。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

语文题目难度也在 悄悄上升。

特别是古诗词的分量,增加51%

人人都在感叹,本来就不好背诵的 古诗词

现在又增加了比例,以后古诗词学不好,会严重的为 成绩拖后腿。

除此之外,对古诗词的考察,也不仅仅局限于 诗词本身

还会继续延续到诗词的背景,诗人的生平等等的 延伸知识

更加重视诗词整体的考察。

课本中的知识想要满足 孩子的是 完全不够的

而且课本中的诗词介绍比较无聊,孩子看不进去,有些地方 也理解不了。

在这里向广大孩子、家长和热爱古诗词的朋友们推荐这套《中国诗词大会》,这套书可以对孩子进行古诗启蒙,高年级的孩子可以通过这本书对古诗的理解,来搞定语文题!

并且《中国诗词大会》正式与现行中小学通用《语文》课本接轨;教育部官方网站倾情推荐!

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共青团中央 联合主办!

融合了一百多位名师的翻译和考题预测。

高考各科题目阅读量都比以前增加了5%~8%,语文题目难度也在悄悄上升。

这套书籍总结了考试所有常考的古诗文,并且标注了常考点以及常考题型。

书中详细梳理了大赛选手的答题,更精心润色了评委点评,将节目中的知识浅显、系统地凝结在书中,供喜爱节目、喜爱诗词的读者翻阅、梳理。此外,书中还添加了与每场主题相关的画作和同主题诗词拓展,可见古人留下的瑰宝,节目中展现的只是万分之一呢!

除了文化上的干货、硬货以外,董卿、王立群、康震、蒙曼、郦波为书籍精心撰写的推荐语,众多节目打造者的良苦用心都收录书中,与读者分享诚意之作的诞生。

现在全套《中国诗词大会》8册只需99元,平均一本不到20元。

这是兼顾知识性、趣味性的诗词书,读者们不仅可以提升文化素养,也可用收录的题目自测对诗词掌握程度,将自己慢慢修炼成真正的诗词达人!

大家若想加深诗词知识,或者享受徜徉在古诗词中的美好,或者在接下来的第七季中大展身手,或者作为诗词积累,或者当作写诗启蒙,入手一套《中国诗词大会》全套8册的诗词大合集,都会是非常不错的选择哦!

一套在手,铭记心口,可以说以后在诗词的江湖里,是想咋走咋走!

如果你需要,点击下方即可购买。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只是近黄昏”这句诗 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何争议不止》,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只是近黄昏”这句诗 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何千百年来争议不止?

“只是近黄昏”这句诗 到底是什么意思 为何千百年来争议不止?

李商隐有一首《乐游原》: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诗中的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长久以来,都被人理解成,对美好事物消逝的叹惋,表达的是一种伤感的情绪。但是,当代著名学者...

2023-08-27 #经典句子

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短短4句产生2处争议 到底哪种说法更对?

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 短短4句产生2处争议 到底哪种说法更对?

文/风雪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短短4句产生2处争议,到底哪种说法更对?我们中国的汉字文化可是非常深厚的,特别是经历了几千年的传承后,而且因为时代不同,对于很多汉字的理解也会不同。一个字运用到不同的词语中是不...

2023-07-12 #经典句子

爱因斯坦临死说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 惹人争议 他到底发现了啥

爱因斯坦临死说了一句让人深思的话 惹人争议 他到底发现了啥

...什么是生活,可能很多人都不是那么的明白,只知道这个只是一个名词而已,具体的怎么去解释却不是那么的容易。其实真正做到生活的真的没有几个,他们顶多是算活着。人的一生都在追寻真理,那么真理到底是什么呢?也许...

2023-12-18 #经典句子

直言我没错的乃万 到底有没有错!只是一句话就引起了诸多争议!

直言我没错的乃万 到底有没有错!只是一句话就引起了诸多争议!

...后就会失去曾经的梦想,而现实也确实如此,当然,如果只是乃万一个人心疼,又或者是呼吁整个社会去心疼,是没有太多问题的,但错就错在,乃万强调了我们,代表的是女孩们,就被解释成,女孩的需求导致男孩失去了自己...

2023-08-21 #经典句子

万茜经纪人长文槽点多!列4点回应艺人争议 细节处却自相矛盾

万茜经纪人长文槽点多!列4点回应艺人争议 细节处却自相矛盾

...有亲身经历过肱骨骨折的网友在评论区留言,表示"骨折不止是固定骨头就完事,如果是手术的话,损伤很大","5天起舞真的很好笑"。还有网友反讽:"人家团队专业,可是御医档次,不用你操心"。当初万茜被曝出遭遇车祸造成...

2016-11-19 #经典句子

粉丝火车站堵门遭保安怒斥 王俊凯一句话引发争议

粉丝火车站堵门遭保安怒斥 王俊凯一句话引发争议

...自己的偶像近距离接触。其实这样的事情在王俊凯身上也不止一次了,之前,周杰伦的酒吧开业,王俊凯也是应邀出席,结果现场来应援的粉丝数量太多,直接把路给堵了,最后这次活动也是无奈的被取消了。无独有偶,其他明...

2015-08-26 #经典句子

《陋室铭》前两句 到底用了哪些手法?比喻的争议最大

《陋室铭》前两句 到底用了哪些手法?比喻的争议最大

...铭》中的“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到底用了哪些手法?孩子说是比喻,家长则认为是类比,请穆老师告知。说句心里话,这是一道看似简单,实则复杂的一道题,需要考生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文学...

2022-11-19 #经典句子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

“夕阳无限好 只是近黄昏”改一个什么字让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比较白话、通俗易懂的两句诗,也是大家耳熟能详、非常喜欢的千古名句。中华文字向来博大精深,往往一字之差,就会谬以千里。那么如何改一字,让其意境与原句截然不同呢?我们来玩下文字...

2023-09-26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