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什么?朱元璋“没文化”?这恐怕是个误会

时间:2023-11-21 04:09:02

相关推荐

什么?朱元璋“没文化”?这恐怕是个误会

文丨小小那

在现代社会,我们评判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常常是先看“学历”。

一提名校博士?那妥妥的“文化人”!

一说小学毕业?那天然是“大老粗”!

不过非常多时候,先入为主的呆板印象,可能会妨碍我们对一个人的真实认知。而“文化”也从不只是表现在“学历”上。

就拿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来说——因为他出身低微,没上过几天学,所以后世很多人对他的印象都是“不识字”“没文化”,还喜欢打压文化人。

事实真的如此吗?

关于诏书里的大白话

要说朱元璋没文化,史料中也确实能找到一些“佐证”——

比如,朱元璋登基之后,颁布过一道清查户口的圣旨,画风是这样的:

“现在全国平静了也,只是户口不清楚俚……我这大军现在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比着的便是好庶民,比不着的便拿来做军……”

还有史料记载,洪武年间,倭寇侵扰沿海群岛,地方官上报此事,朱元璋发布这样一道圣旨: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报告庶民每(们),筹办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在曲阜孔府碑林中,有一块立于洪武六年的《朱元璋与孔克坚、孔希学对话碑》,画风同样清奇。文中多有类似于“你家里再出一个好人啊不好”,“少吃酒,多读书”等像百姓拉家常式的句子。在众多神圣庄严、字句严谨的石碑中,朱元璋的“白话碑”着实有点突兀。

但是,这些毫无章法的大白话是否能证明朱元璋“没文化”呢?恐怕不能。

因为这除了跟朱元璋的个人表达习惯有关外,还跟当时的文化背景脱不开关系。在明朝之前,蒙元统治阶层多不通汉语,所以培养了大量翻译员,即“舌人”或“通事”,来帮助他们传达指令。而这些翻译员的汉语水平有限,也没有很深的文学功底,所以就采用简明易懂的白话进行翻译,如此便形成了“白话讲章”“白话公牍”。据说元朝理学大家吴澄在给皇帝讲《资治通鉴》时编写的讲义,也都是当时流行的白话文。这种背景下,整个元朝,圣旨和高级公文往往是用汉语白话文传达。

而明朝建立后,几乎是自然而然地承袭了一些前朝的表达习惯。不光是朱元璋,当时的官吏百姓,可能都不觉得白话诏书有什么不妥。

朱元璋没文化?这是个误会!

那么重点来了,朱元璋的文化水平到底如何呢?

其实,他非常早就认识到了自己的文化短板,因此从他当上义军统帅后,就首先迫不及待地读书借鉴,客气求教。当上皇帝后更是披星戴月,手不释卷。借鉴效果怎样呢?来,翻开《明太祖实录》,我们感觉一下他的言论程度——

在要求国子生兼习骑射时,他说道“文足以经邦,武足以敬乱。尔等虽务文学,亦岂可忘武事哉,《诗》曰‘文武吉甫,万邦为宪。’惟其有文武之才,则万邦以之为法矣。”

在讲到灾异吉祥时,他拿宋真宗说事,“宋真宗亦号为贤君,安相李沆,日闻灾异,其心犹存鉴戒。厥后,澶渊既盟,大臣首启天书以侈其心,群下曲意迎合,以致言吉祥者相继于途,献芝草即三万余本。”

在讲到大臣要尽职尽责时,朱元璋又拿宋朝范仲淹作比,“昔范文正公凡日之所为必求与食相称,或有不及,明日必补之,其心始安。贤人君子于国家尽心如此,朝廷岂有废事,天下安得治?”……

史书中,类似这种引经据典的训话非常多,从四书五经到兵书阵法,从历史典故到天文星占,朱元璋都能信手拈来!

此外,朱元璋的文字水平也不差。朱元璋的存世手稿中,有一首诗作的初稿和修改稿都被留存了下来——初稿为:

野人向阳缝破衲,夜月吟风景自纳。

山深树密未见人,正气九天光周匝。

山人终岁栖岩谷,石径苔深坐茅屋。

体态似鹤槁灰如,心肠一起渊水绿。

点窜稿中,非常后两句被改成:“去来绝迹亦何宗,心肠长同渊水绿。”

诗风虽然淳厚,却写出了寺僧遁世山林、心如止水的生活状况,这程度,也不逊于少许专业文人吧?

朱元璋不仅热衷写诗作赋,而且经常与文人学士进行文字应酬。刚下徽州,朱升请求题字留念,朱元璋亲笔为之书写“梅花初月楼”的匾额。刘基因病致仕、张美和告老还乡,他都撰文赐之。罗复仁休致,他赐以布衣,题其裾曰:“性虽粗率,忠直可喜,赐此布衣,放归田里。”一些亲近的臣僚病故,他也都亲自撰文祭悼。刘基曾形容他说:“钦惟皇帝……万机之暇,作为文章,举笔立就,莫不雄深宏伟,言雅而旨远。”

创新教育体系

其实,朱元璋不仅自己拼命补文化,他还带着全国人民一起补文化。

在他看来,元朝的教育非常失败。“古昔帝王,育人才、正风俗,莫先于学校。至元而其弊极矣,上下波颓风靡,学校虽设,名存实亡。”而且他认为,“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要,学校为本”。

于是,上位第二年,他便诏令全国府州县都设立学校

洪武八年,他进一步要求府州县每五十家要设社学一所,招收八到十五岁的民间儿童入学。儿童入学后先借鉴《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而后借鉴经、史、历、算等常识,同时必须兼读《御制大诰》、明朝律令,另外还要讲习社会之礼。

洪武十五年,他改“国子学”为“国子监”,一手打造了国家非常高学府。

当时的国子监有多受重视呢?明朝初年,国子监占地就已经“延袤十里,灯火辉煌”。洪武二十六年,国子监的生员已达8000多人,仅教室就有上百间,藏书楼有14座之多。被称为“号房”的学生宿舍有2000多间,还有被称为“光哲堂”的专供外国留学生居住的“留学生楼”。国子监学生食堂、运动场所、医疗设施一应俱全,还有专供学生练习射箭用的射圃,以及酱醋房、菜圃、晒麦场、水磨房、养病所……更让人羡慕的是,学生可以带家眷上学,马皇后专门在国子监设立“红仓”,供监生的家眷居住,并发放生活费。洪武二十七年,朱元璋赏赐625名有家眷的监生每人钞五锭。洪武三十年,赏赐监生每人夏布五匹,眷属每人夏布二匹。

从学校建设、师资队伍、教辅教材到考试大纲,朱元璋都事无巨细,亲自设计,由此建立了一套具有大明特色的教育体系。

重塑礼仪之邦

相比教育改革,朱元璋更突出的贡献在于礼俗改革

开国之初的大明,面对非常多经历遗留问题——在游牧民族的永远统治下,从婚丧嫁娶,到衣冠衣饰,再到日常礼节,以儒学为代表的古代文化受到了庞大打击。

比如明朝初年,北方地区仍然在流行“收继婚”。所谓“收继婚”,就是指丈夫死后,妻妾继承给兄弟甚至子侄,“弟收兄妻,子承父妾,上下相习,恬不为怪,其于父子君臣夫妇长幼之伦,渎乱甚矣。”朱元璋上位后下令,除元朝统治期间已经形成的收继婚,严禁民间再行此事。

此外,由于古代蒙古人以游牧为生,居无定所,所以对丧葬之事并不重视。因此在元朝统治期间,民间百姓对于丧葬一事也淡薄了许多。朱元璋上位后,首先要求军队遇到暴露在外的尸骨必须予以掩埋,并规定“敢有徇习元人焚弃尸骸者,坐以重罪”;同时大力提倡厚葬,恢复了中国传统的结庐守墓和守制三年的传统,并依照唐宋习俗制定了一整套丧葬制度。

在衣冠服饰上,朱元璋也做了重大改革。一上位他就禁胡服,将衣冠恢复唐制。他对帝后与宗室服饰的礼仪等级进行划分,也对官员、士人、庶民各色人等的穿着式样,衣服材料、颜色等都做了详细规定。这一系列改革举措,深刻影响了中国的社会风俗。

作为一个没学历没背景的草根皇帝,朱元璋的学习精神值得所有人敬佩。不过我们也必须承认,在明朝的文化建设上,朱元璋也留下了不少败笔。但是无论功与过,朱元璋都以他的方式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 小雅2024-01-27 20:38“。✎╭ 小雅[云南省网友]43.254.231.234
    @飞鹰别忘了朱元璋建立了明朝,他的才华和智慧难以忽视。说他“没文化”简直是太片面了。
    顶0踩0
  2. 飞鹰2023-12-25 00:23飞鹰[内蒙古网友]203.174.4.149
    朱元璋虽然没有正式的文化教育,但他智慧过人,能写诗作文,称得上是个文化人。
    顶7踩0
相关阅读
朱元璋没文化?他遇一杀猪的 当场赠送对联一幅 杀猪的流泪跪了

朱元璋没文化?他遇一杀猪的 当场赠送对联一幅 杀猪的流泪跪了

朱元璋因为从小放牛,所以本人没有什么文化,但是朱元璋有一颗大智若愚的心,老朱一生可以说是颇具传奇色彩,先是因为生机所迫为了填饱自己的肚子,去黄

2023-12-23

朱元璋到少林寺 问自己需跪拜吗?方丈只答1句话 朱元璋:赏!

朱元璋到少林寺 问自己需跪拜吗?方丈只答1句话 朱元璋:赏!

当然,以这些思想作为治国之道,主要是看这些思想是不是能满足统治者的治国需求

2023-06-17

赵匡胤随口作了2句诗 却无人能续 400年后朱元璋接上成千古名句

赵匡胤随口作了2句诗 却无人能续 400年后朱元璋接上成千古名句

可我们知道,赵匡胤乃是一介武将,为何他建国之后又如此倡导文化呢?第一个原因是赵匡胤他自己就酷爱读书

2016-09-22

朱元璋进寺庙问主持:我要下跪么?方丈一句话救了全庙人的命

朱元璋进寺庙问主持:我要下跪么?方丈一句话救了全庙人的命

经过上千年的演化,早已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2009-0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