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蓝厅话竹|源远流长的民族竹文化之苗族和彝族

时间:2023-11-21 03:40:01

相关推荐

蓝厅话竹|源远流长的民族竹文化之苗族和彝族

竹与苗族

在浩瀚的中华竹海中,苗族人民如鱼得水,创造出的竹文化可圈可点,最精彩的当为“一笙一拜一俗”。

芦笙,苗族文化的象征。芦笙是苗族人民的知音,无论盛大节庆、婚嫁喜庆还是劳动之余,苗族人民总喜欢吹奏芦笙,跳起芦笙舞,有时数十支、上百支芦笙齐鸣,响彻十里八乡;芦笙是苗族青年的“红娘”,风清月夜,后生传出了婉转悠扬的芦笙情曲,姑娘心领神会和以清脆甜蜜的呢喃;芦笙是苗族人、神沟通的的法器,如在葬俗的整个过程中,无论是发丧送灵,还是驱鬼祭祖,都会吹奏起特定内容的芦笙“语言”。

为什么芦笙的功能和文化能被苗族演绎如此完美?《周礼》记载《笙师》“掌教龡竽、笙、埙、籥、箫、篪、篴、管”,《诗经》写到:“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可见笙在商周已经流行了。1978年,曾侯乙墓出土了6支战国初期的古匏笙,簧片为竹制。日本奈良东大寺现存着中国唐代的吴竹笙和假斑竹笙,皆为17管。清人陆次云的《峒溪纤志》描述了苗族"(男)执芦笙。笙六管,作二尺。……笙节参差。"传统的苗族芦笙由笙斗,以及笙管、簧片和共鸣管构成,其中后三者均为竹制。也就是说,历史悠久和竹制簧管是芦笙的显著特征,也是芦笙成为苗族文化象征的重要原由。

芦笙舞

竹崇拜,苗族先民的精神寄托。苗族集中分布在以楠竹为主的竹区内,生产和生活也就深深留下了竹的烙印。人们对竹的感恩之情,渐渐把竹灵物化、神圣化,成了祖先图腾神和部族保护神。在苗族的精神世界里,竹子是神的化身,于是芦笙所发出的声音就是竹神的声音。苗族中的花苗、红苗和黑苗支系分别自称“仡蒙”“仡熊”和“仡佬”,都有竹族的含义。蒙正苗族成家后,要杀母猪来祭竹王,举行供竹王仪式;各家族每年腊月都有供竹王偶像的习惯;部族每年举行“竹王节”,隆重祭祀祖先夜郎竹王;丧葬习俗中用竹片陪葬以示回归祖宗。湘西台江苗族的“淋花竹”,青年男子各拿一把连枝带叶的竹子,演绎出以繁衍生息为目的的祭祀生殖神活动。贵州雷山麻料苗寨认为全寨人是一根竹子,每一竹枝即是一房人家,竹子是全村寨人的根。因而他们用花竹作为龙的化身举行招龙祭龙仪式,祈求全寨平安、子孙满堂。

婚俗,展现苗族竹文化的舞台。在众多的少数民族婚俗中,苗族的婚俗与竹的关系最为紧密。主要有以下“五竹”:送礼插竹。结婚送礼队伍前面往往有两个童子各举一杆竹枝“花树”,礼盒上也插着竹“花树”:彩礼刻竹。不少苗族婚姻的彩礼多少,是用刀刻在竹片上,以刀痕传递彩礼数目:接亲送竹。贵阳乌兰苗族结婚时,新郎要用红纸包一对竹子到女方家,才能接到新娘:嫁女送竹。竹是湘西苗族的一种独特嫁妆。新娘离家时,其兄弟会挖掘两蔸连根带叶、完整无损的小竹子交由管亲郎,并转交交新郎,由新郎将竹子栽于房前屋后的空隙地里;出门扔竹。贵州德望、麻山等地苗族结婚时,新娘的手里握着两把筷子,一把扔进屋内,另一把扔到屋外。通过这“五竹”,苗族期望得到祖先的庇护,人丁兴旺,家庭美满。

竹与彝族

彝族先民长期与与竹林和谐相处、共生共荣,他们在衣食住行中食笋用竹,生产生活中育竹护竹,更在心灵深处崇竹敬竹,形成了独具民族特色、悠久而且博大的竹文化。其中,竹崇拜是彝族文化最主要的特征,突出体现在彝族生于竹而又归于竹的思想观念,而金竹则是最神圣的竹种。

生于竹。彝族认为族人为竹所生,或祖先被竹所搭救,从而将竹作为本民族的祖先和保护神。彝族的洪水神话大都涉及到竹,有说彝族为竹所生,有说彝族祖先被竹搭救,有说彝族祖先躲进竹丛免遭仇人冤家或敌人杀戮,还有说竹子被火烧的爆裂声使祖先会说话等。如《竹的儿子》说古时候发洪水,一女子报住一棵竹子得以脱险,后竹子开裂,竹节内蹦出五个孩子,彝族从此繁衍生息。广西西部的彝族传说太古时代,有一节楠竹筒中爆出一个人来,面貌似猴但会说话,名叫亚搓。彝族创世神话《开天辟地》中的八哥,用天神种子育地上的竹林。彝族的《敬竹词》说:“不让畜吃竹”,即认为竹子神圣,不能让牲畜践踏。记载彝族古代氏族系谱及其伟业的《支及族谱》《娥眉山经》等典籍中,信仰竹图腾的氏族第一代祖先名字之前,要冠以竹的名称,以此称为该氏族的图腾标记。彝文文献《洪水滔天史》记载老三和妹妹由此得救了,以后繁衍出七家人。这七家人为了不忘祖先,便到处寻找祖先,最后找到竹节草是祖先。

生于竹而又归于竹。彝族还认为竹是生命之源,又是生命的归宿,故竹能够尽快使死者的灵魂回归到祖宗灵魂的归宿地,进而投胎转世。彝族古歌谣《敬竹词》中说:“人死魂附竹,竹魂要找着,拜你为祖灵,祖死变竹去,挖竹回家来,挖竹拜家堂,竹祖请回来。”

传说古时候四川凉山有位彝族老人,去世后变成了熊蜂,飞落在了竹叶上。后人便把竹子连根挖回家,作为祖灵祭奠。从此,便有了“制竹根祖灵”“送竹根祖灵”的习俗。长老去世,要到竹林里选一棵挺拔且根系发达的竹子,祭祀后再把竹挖到火葬坟地上,男转九圈,女转七圈。最后把竹搬回家,由毕摩边念经书边用刀将竹根制成小人状做祖身。

确实,以竹制作祖灵是滇川黔桂彝区共有的一种习俗。竹质祖灵彝语称“玛都”或“拍拍”,制法大同小异,形式上主要分为竹根、竹条、竹筒、笋芽和蔑箩等,有的甚至是竹架抬棺或者是竹编“干栏”竹房盖棺。如云南红河南岸彝族竹祖灵用的是竹根、大理市彝族用的是笋芽,而宣威落水乡彝族用的是竹根、宝山乡用的则是竹条和竹筒,滇北武定和禄劝一带彝族的竹祖灵与《宣威州志》“以竹叶根……置竹筒中,插蔑篮内”记载十分相似。

彝族特别敬重金竹,甚至认为金竹才是真正的竹子。“峨山”,彝语意为“长有竹子的山川平坝”。峨山彝文史诗《洪水泛滥》记载了彝祖阿朴笃慕,在洪水过后与金竹之间的亲缘恩泽关系。广西那坡县者祥的彝族传说祖先起源于中空的金竹节蹦出的仙女,那坡的白彝则传说是噼噼啪啪爆响的金竹救了他们的头人,云南的青彝认为他们是从金竹蹦出的五个孩子中专务编织竹器的一支。《叙族谱》是广西那坡彝族吟唱最普遍的仪式歌,歌词说:“阿谷是我彝家的始祖……阿谷后代是阿列,阿列掌的是竹片,莫说竹片小,围得篱笆种金竹。金竹不断根,金竹不落叶,年年祭金竹,年年敬阿列。”《金竹通》祭辞也有: “金竹往上长,竹梢通天体,竹节进天室,神姑看见了,荫发金竹缘……秉告金竹爷,我要学金竹,我要寻竹根,我在竹节里寄身,我随金竹下凡尘/托得金竹福,拖得金竹身,从此有人群,最先是彝祖。”

农历四月,是金竹笋出土的季节,也是彝族欢庆的日子。广西那坡的彝族要历时三天三夜,举行一盛大的跳弓节。跳弓节,也称祭金竹节,以祭神和歌舞为主要内容。传说古时候,彝族先民用金竹制作弓箭等兵器,抵御外敌入侵,成功击退敌人。为感恩金竹,彝族先民筑竹技宫,设跳弓场,种植金竹,敲宣扬笙,欢歌起舞,庆贺抗敌胜利。年复一年,逐渐演化成了今天的跳弓节,金竹也成为彝族最崇高的崇拜物。那坡彝族每个村落都有一个跳弓场,旁边是竹技宫(“族祭”谐音),场中是一片生长旺盛的金竹林,它代表了祖神的栖身地,盘根错节的竹根象征了彝族的支系。平时围以石块和栅栏,禁止进入和砍伐。新生儿出生后,要立即将胎衣胎血放进竹筒里,悬挂竹枝上,以表示母婴都是竹的血裔。云南澄江松子园的彝曾将“金竹”视为祖神,并称其为“金竹爷爷”。不妊娠之彝妇,须前往竹山向金竹求子。

文字丨蓝晓光 图片丨网络 编辑丨鹏旭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一个感伤男孩2024-01-05 07:06一个感伤男孩[广西网友]103.43.208.74
    蓝厅话竹:探索苗族和彝族悠久的竹文化,源远流长。
    顶0踩0
相关阅读
句容边城:《民法典》宣传进村寨 少数民族群众齐“典”赞

句容边城:《民法典》宣传进村寨 少数民族群众齐“典”赞

佴池村是句容市唯一的少数民族聚居村,汇聚了回族、苗族、彝族、瑶族、土家族、布依族、拉祜族、达斡尔族等10个少数民族居民,其中以回族居多

2007-11-24

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带领彝绣产业增收致富

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打造特色民族文化品牌 带领彝绣产业增收致富

多年来,公司先后获得了全国巾帼脱贫示范基地云南省特色文化产业知名品牌云南特色文化产业示范企业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知名品牌云南省民族民间工艺品龙

2011-08-15

县幼儿园:弘扬民族文化 感受苗族服饰风采

县幼儿园:弘扬民族文化 感受苗族服饰风采

大家被精美的苗族服饰吸引,体会到苗族文化的博大精深

2020-11-22

念兹在兹 习近平十句话“把脉”少数民族脱贫攻坚

念兹在兹 习近平十句话“把脉”少数民族脱贫攻坚

这不是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和独龙江乡少数民族群众互动

2015-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