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袁枚最有哲理的一首诗 每一句都有大智慧 告诉了世人很多大道理

时间:2023-11-21 02:42:02

相关推荐

袁枚最有哲理的一首诗 每一句都有大智慧 告诉了世人很多大道理

袁枚是清朝最具有影响力的诗人之一,而且他的诗无论是文学性,还是思想性,那都是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其中有一些作品完全可以媲美唐诗。那我个人最喜欢袁枚的《苔》,这首诗不仅很抒情,同时那种深刻的哲理也是呼之欲出,读来让人拍案叫绝。袁枚在这首诗中正是告诉了世人,我们每个人都很渺小,但也可以活得很精彩,所以每一句都有大智慧。

清朝的诗人与唐朝和宋朝不太一样,如果你熟悉诗歌的话就会发现,唐诗它主要是以抒情为主,而宋诗更多的是侧重于哲理,所以是不太一样,以至于当了清朝很多的诗人,要么就学习唐诗的抒情,要么就学习宋诗的哲理,只有袁枚与众不同,他的诗不仅抒情,另外那份哲理也是很深刻。而这首《苔》正是他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可谓是写出了新意,也达到了很高的艺术水准。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袁枚同时也是一位很情趣的人,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思想家和美食家,他的一部《随园食单》收集了几百种菜品的做法,成为了一部经典的美食著作。而他的文章也是别具一格,继承了韩愈的文风,诗歌就更不用说了,很多的作品都深入人心,特别是这首《苔》,看上去好像写得很一般,其实只要细细品来,则是会发现整首诗意境唯美,写出了独有的风格。

苔藓应当说是极为起眼,如果你不去特别观注的话,很有可能会忽略这种生长在阴暗中的植物,可是袁枚以极大的热情赞美苔藓,认为苔藓开出的花也是很美,同样值得观赏。其实苔藓的花很小只有米粒大,无法引起人们的观注,可是苔藓还是会在春风中尽情绽放,无非是要让世人证明,它开出来的花也可以很艳丽,也希望有人前来欣赏。

那这首诗写得极为巧妙,整首诗都是在赞美苔藓,开篇的第一二句则是描写了苔藓所生长的地方,还有对于苔藓这种植物的喜爱,“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这两句什么意思呢?其实就是说春天的阳光很温暖,可是照射不到背阴的地方,可是在那个地方依旧还有生命,特别是苔藓这种极为起眼的植物,在那背阴的地方,也是生长的极为旺盛。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最后这两句可谓是至理名言,袁枚正是进一步地赞美了苔藓,同时也告诉了世人很多的道理,苔藓尽管很不起眼,开出来的花很小,只有米粒大小,可是苔藓也希望可以像牡丹花一样,可以开出艳丽的花朵,有人前来欣赏。所以这两句写得很有趣,同时那种哲理也是很深刻,读来让人拍案叫绝。

袁枚这首诗其实就是告诉了世人,我们每个人生活在这个世上都很渺小,但是我们不应该灰心,要勇敢地去面对生活,只有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更加完美,你对生活才会有热情,因此我们不要太小看了自己,一定要做最好的自己,何况极不起眼的苔藓都想与牡丹一较高低,所以我们也应该要学习这样的一种精神,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呈现给大家,去做有意义的事情。这也正是此诗最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从侧面也说明了袁枚热爱生活,对于事物有自己的看法,对于人生也有着自己的解读,正是这样的一种描写,让这首诗显得别具一格,每一句都感人至深,从而成为经典名篇。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伱媞峩菂惟一2024-01-27 21:05伱媞峩菂惟一[天津市网友]103.233.136.137
    这首诗告诉了世人很多大道理,让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很有启发性。
    顶8踩0
  2. 真名;叶冰2023-12-24 23:53真名;叶冰[火星网友]103.192.11.210
    袁枚的诗确实很有哲理,每一句都让人深思,值得细细品味。
    顶5踩0
相关阅读
袁枚谈论作诗态度的一首诗 4句大白话生动形象 结尾比喻有趣

袁枚谈论作诗态度的一首诗 4句大白话生动形象 结尾比喻有趣

文 空青人生该是追求美的旅程。静下来,读读诗吧。缘起越是喜欢的事情,就越是想要做好;越是想要做好一件事,也就越难开始。大家应该也都有类似的经

2022-11-29

清朝袁枚批白居易《长恨歌》 只用两首绝句 犀利到你叹服!

清朝袁枚批白居易《长恨歌》 只用两首绝句 犀利到你叹服!

清朝袁枚马嵬摘录玉环领略夫妻味,从此人间不再生

2023-12-05

黄庭坚的一首绝句 内容扑朔迷离 让袁枚也感慨不已

黄庭坚的一首绝句 内容扑朔迷离 让袁枚也感慨不已

李商隐则善于用典,杨万里的诗作却能激发读者进行深层的思考

2020-12-02

从晚明小品文到袁枚《随园诗话》 性灵派文学到底有何魅力?

从晚明小品文到袁枚《随园诗话》 性灵派文学到底有何魅力?

这是因为,诗歌和散文在古代,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载道

2015-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