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两种断句解读 你怎么看?

时间:2023-10-10 03:50:01

相关推荐

“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两种断句解读 你怎么看?

人都有这样一个认知,喜欢听好听的话,哪怕是假话。可是,自古以来,对于那些善于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人,很多人都嗤之以鼻,把这类人归于没本事,就知道阿谀奉承的小人之列。即使这样,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中,这类人依然存在,他们活得照样滋润,毫无收敛之意。并且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比那些沉默寡言的实干家得到更多的青睐。说到这个话题,自然会想到《论语》中的一句话: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论语》学而篇和阳货篇中均有这样的记载:“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对这句话的解读,目前有两种主流倾向:一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二是:“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两种断句都有一定的道理,第一种断句解读的大意是:孔子说:“喜欢花言巧语,善于伪装的人,很少有‘仁’的品德。”;

第二种断句解读的大意是:孔子说:一个人,说话讲究方式,能让别人高兴,这就是仁。这个断句还有一个更新奇的解读:孔子对学生平常上课的要求:我讲课时你们要注意听讲,不叽叽喳喳多嘴【巧言】、不争辩发问顶撞为难老师【令色】,做到了【鲜矣】,你们就是我孔家儒校的优秀学员【仁】,令人捧腹。

你看,断句不同,解读就完全不同,一个是否定,一个是肯定。究竟哪个解读更靠谱呢,还是那个老办法,联系上下文和语境来判断。在网上找到这样一段十分生动有趣的解读:原文是这样说的(有修改):“孔子其实是个不善言辞,尤其不善演讲的人。“巧言令色鲜矣仁”是孔子告诫那些跟随自己,敢还嘴、具有独立人格的学生青年人的口头禅。也是孔子害怕批评,为了躲避批评、回避辩论的言行证据。

一个“利口辩辞”的宰予弟子,孔子辩不过就背后骂他“予之不仁也!”并且,孔子抓住机会就贬损宰予,弟子们对此事的记载是“孔子耻之”;而对另一个“利口巧辞”即我们现在讲的“伶牙俐齿”的子贡,孔子根本不敢辩。总是找其他的事情“黜其辩”,就是转移话题,硬性封堵子贡的嘴,和不接招。同时,孔子非常缺乏科学知识与人文理论的系统训练,从来没有逻辑周密、结构严谨、体系完整、思想深刻地独立著书立说过。这是大家都公认的。这跟孔子的个人成长经历有关。”这段话只是调节气氛,不要当真,呵呵!

个人觉得对于喜欢花言巧语、耍嘴皮子的人,首先不招孔子喜欢。如上文所述,孔子三千弟子里那个特别调皮,嘴功了得,特别喜欢和孔子唱对台戏的宰我。孔子见他就头痛,但也没办法,宰我善于独立思考,不按套路出牌,问题提的也尖锐,但未必是花言巧语,在在这里提到宰我,只是说明孔子不喜欢整天耍嘴皮的人,所以,第一个断句的解读更加符合孔子的评判标准。

但并不能说,第二种断句就不对,因为第二种断句,有礼有节,知道如何尊重人,能站在对方的立场,顺着对方的意思,变换方式去说话,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直接反驳点明,灵活用词,能让人听得舒服,听得高兴,又不是假大空的虚伪话,因而更加客观和科学,孔子虽然不喜欢拍马屁的人,但对会说话,人品好的人还是给予肯定的。

实际上,进一步分解“巧言令色”。可以发现“巧言”可以分两种情况,一是:话说得好听,但都是空话、大话、虚话,这是赤裸裸的谎言。二是:即动听,又是大实话,所谓的善言;“令色”也分为两种情况,一是贬义词。会变脸,对上司满脸堆笑,一转身,对下人就声色俱厉。见到不熟悉的人,一脸的傲慢,可知道对方来头不小后立刻又低三下四。本领堪比川剧的变脸术。

二是:说话看场合,尽量符合对方的身份和喜好,让对方“舒服”。有子提出孝悌为仁道的根本,提示君子行仁道,要注意谈话的艺术:“少说漂亮话”,言下之意要“多做实在事”。在《论语》后面章节中有“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即古人不轻易说话,怕说出来的话做不到”,又提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君子欲讷于言,敏于行”,“吾与回言,终日不为,如愚”。所以,在孔子心目中的君子,应该是寡言少语的,但并不是不说的,但说的必须是先做到,至少要能够做到的。

在现实生活中,各色人等都有,第二种情况的人既能“巧言”又能说到做到,无疑在任何时代都讨人喜欢,这种人,懂得“巧言”,又内心良善,无论你是高高在上的权贵或富翁,还是满身油污的工人或满腿泥土的老农,都能让你倍感亲切,给人以好感,这种人,按照孔子的标准应该是归属于君子之列了。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情商高的人。这种人在社会上一般都是成功人士居多,也是符合孔子的“礼”的要求。

应当思考的是,孔子虽然讨厌“巧言令色”之人,把善于“巧言令色”之人判为“仁心”不足,但巧言令色风气的形成又和孔子主张的“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是“礼”的结果。社会是由各色人等组成的,每个人因为先天的基因不同,后天成长环境和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性格,某种程度上来说,“巧言令色”与否几乎不是通过教育能改变的。

综上所述,“巧言令色鲜矣仁”的两种断句,均有一定道理,意思都是直指话题的本质:一个人,说话既要让人听的舒服,又要有实在的内容,而不要学那些光说好听话,不做实事的人。

图文/生活中的国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5)
  1. 蔓延的忧愁2024-03-12 10:01蔓延的忧愁[火星网友]101.228.146.39
    我认为这句话提醒我们不要被表面华丽迷惑真正仁慈自内心。
    顶2踩0
  2. ☆秌風づ2024-02-10 13:35☆秌風づ[山东省网友]171.80.27.10
    解读则是指巧和令色虽华丽但仁慈却是稀缺品质。
    顶0踩0
  3. 雨林中的微笑2024-01-10 17:08雨林中的微笑[云南省网友]182.254.229.152
    @丢丢美人“巧令色鲜矣仁”
    顶19踩0
  4. 丢丢美人2023-12-10 20:42丢丢美人[香港网友]116.198.148.181
    这种断句解读是指通过巧令色掩饰内心真实情感因认为这并不是真正仁慈。
    顶32踩0
  5. 烟雨浮尘2023-11-10 00:16烟雨浮尘[贵州省网友]54.222.140.246
    “巧令色鲜矣仁”
    顶0踩0
相关阅读
《论语》:永远不要 跟别人解释你自己

《论语》:永远不要 跟别人解释你自己

它既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准则,也是从古至今莘莘学子的必读书

2013-11-16

《道德经》里有十句话 读懂了就悟透了人生

《道德经》里有十句话 读懂了就悟透了人生

它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长期影响了人们的思想和生活,老子通过对世态人情的深彻洞察和深刻思索,点点滴滴积绽成了关于人性修养、处世哲学、治国之道军

2023-01-28

不同的断句会组成不同的句子 你是如何断句的?

不同的断句会组成不同的句子 你是如何断句的?

看了以后我才发现原来它的意义这么深奥之前总是听说鸠占鹊巢,这下我算是明白了这还真是出师未捷身先死啊,鱼没钓着,鱼竿折了!要不是他拿下来,还真是

2013-04-21

水深流去慢 贵人语话迟 交流的不仅仅是内容

水深流去慢 贵人语话迟 交流的不仅仅是内容

家庭教育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孩子的养成教育,也就是说通过日常生活,规范和约束孩子的行为,养成良好的生活态度和习惯

201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