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79岁母亲被儿子活埋 得救后第一句话却是:“我自己爬进去的”

时间:2023-10-05 02:58:01

相关推荐

79岁母亲被儿子活埋 得救后第一句话却是:“我自己爬进去的”

最近有一个骇人听闻的热搜:

一位79岁的老人,被自己一手带大的亲生儿子活埋了。

79岁的老母亲摔了一跤,行动不便,和自己的大儿子马某住在一起。

5月2日晚饭后,马某把母亲放进手推车里,离开家门。

等到凌晨2点,马某回家对老婆说,把母亲送到了车站,包了一辆车去远方亲戚家了。

但是,马某的妻子觉得不太对,于是领着全家去车站找人。

到了凌晨4点,马某妻子突然发现,不知道什么时候丈夫偷偷溜了,于是赶紧报警。

直到5月5日中午,警察才找到了失联的马某。

马某坦白:他把母亲扔进废弃墓坑,已经活埋了。

还好,因为马某粗心,没把封口完全踩严实。

救援老人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听到了老母亲微弱的求救声。

在被活埋了70小时后,老人才被挖出来,因为缺氧,还有些神志不清。

即便如此,她仍心疼儿子,想替儿子瞒下来。迷糊中,她还不停对救援人员说“我自己爬进去的”。

都说“子欲养而亲不待”是最痛苦的事,可为什么有的人,就是想让父母早点死呢?

2019年,村里人眼里的“孝子”付某,为了骗取40万元的保费,把自己的母亲绑在椅子上,接通电源活活电死。

过程中,还嫌弃母亲“死的太慢”,用重物捶打母亲。

在法庭上,付某想要求饶,说:自己杀死母亲,只是想凑出首付钱买套房,让自己的小孩住得更好,有更好的成长环境。

悲剧太容易诞生在匮乏的家庭。

老人们完成对社会的贡献,撤岗离职,本该儿孙围绕、颐享天年。

然而,由于老人没有经济收入,往往被其他的人看成“负资产”,当做家庭负担。

当家庭资源有限,代际竞争强烈,老人们最先被牺牲了。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曾对农村老年人自杀现状研究:

在国内,老人的自杀率是其他群体的三倍。

整体而言,在农村每10万老人,就有40~50人自杀,而在个别地区,80岁以上老人,每10万人,有多达600人自杀。(注:中国整体自杀率7~9/10万人。)

2014年,南京的民警在河边救下来割腕自杀的老人。然而,一直到康复出院该被送回家,老人都不愿意开口说家在哪,只是默默流泪。

过半的老人自杀,都是“利他”的,不想拖累儿女。连死,都要帮儿女洗清嫌疑,尽量不在家死,和子女争吵之后不死……

然而,这种“牺牲”并不一定是老人自己想死,有的是家庭成员主动要求的。

当时的领队刘燕舞博士,在某次采访里讲了一个故事:

一个老人,偏瘫多年,生不能清爽地生,死不能清爽地死,被儿媳戳着鼻子骂,“你到底死不死?这么糟践我们做什么?”不久老人就离开人世。

刘燕舞博士说:在村民眼里,老人们自杀是正常、合理的事。“死了也就死了”,连村里的医生都把老人自杀当做“正常死亡”。

不过,如果老人对家庭还有经济贡献,就可以“不用死了”。

当时,国家推行的新农保政策,让村里老人每月多领55块钱,不少人就对刘燕舞博士说:“那就先不自杀了,再挺两年。”

过滤田园牧歌的想象,撕开质朴憨厚的伪装,现实露出狰狞的样子。

为什么,有的人能对年迈的至亲下得了手?

波娃说,年老是我们整个社会“隐秘的羞耻”。

太多人骨子里讨厌老人。

知乎上有人说:“(我)只是单纯地对他们拖沓或高昂的语调,缓慢的移动,神态僵硬迟钝,为病痛呻吟的样子感到莫名的厌恶烦躁”。

在“尊老爱幼”是传统美德的环境下,对老人最好的攻击方式,就是贴标签,把老人污名化。

这甚至不是某个文化才有的社会现象。

每一种文化中,都悄无声息地允许着对老人们的歧视和攻击。

老人臭、嗓门大、事儿多、斤斤计较、倚老卖老……

一个个标签,把老人们营造成不守规矩、没有贡献、自私自利的形象,背后是多少人深刻的厌老情绪!

利益冲突、厌恶情绪,在叠加之后,“厌老”很容易升级成“虐待”。

世界卫生组织曾公布数据,全球1.41亿老人被虐待。

在我们国内,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调查,家庭内虐待老人的发生率高达13.3%。

这没有包括隐藏起来的老人虐待。

刘燕舞博士住在村子里做研究的时候,当时不远处有一户人家,老人已经瘫痪在床。

在年底的时候,子女们商量着要给老人断水断粮。好让老人年前就走了,免得过节亲戚来往,家里总是“臭烘烘的”。

那位老人十分倔强,想凭着自己所有的力气活下来。

他躺在床上嗷嗷大骂,抓起床上的粪便在屋子里到处扔。

然而,所有的抗争都是徒劳,到了大年初一,这个倔强老人再也撑不下去,咽下最后一口气。

每个人都会变老。

但是,人们只歌颂新生、繁华和热闹,对衰朽、苍老、残缺的人和事,不由自主地厌恶。

心理学上认为,厌老情绪来源自人们对死亡和衰老的恐惧,想要通过强烈地否定老人,在“自己”和“他们”之间划出泾渭分明的界线。

然而,通过攻击老人、牺牲老人获得的安全感,愚昧且无情。

不少国家应对厌老情绪,首先从建立“新集体主义”开始,鼓励老人们集体生活,而不是和子女居住在一起。

在瑞士,出现了新的养老模式,四五个有血缘关系的老人们住在一起,形成新的家族。

在养老场所当中,有专业的设备、人员,让老人能健康地活着。而同龄的老人们在一起,也少了许多寂寞感。

然而,除了改变养老模式以外,更重要地,应该是改变我们对老人的看法。

在法国,社会给老人们的定义是“优雅”。

这才让法国人比其他国家更不怕变老,让全世界的人说到“优雅地老去”时,总是能最先想起法国。

当一个社会,赋予老人的不再是“脏”、“自私”、“没用”这样的负面标签,而是更积极的一面,”优雅“、“有智慧”、“有经验”,老人们才能真正活得体面。

- THE END -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1)
  1. 夏日么么茶2023-12-07 19:21夏日么么茶[国外网友]203.22.252.93
    [真是个奇怪事情母子间关系可能更加复杂不过幸好母亲获救了。,这简直难以置信!母亲竟会出那样话这背定有着令人震惊故事。]
    顶15踩0
相关阅读
回顾父亲灭子案:因儿子不写作文 父亲打死6岁儿子 并将其活埋

回顾父亲灭子案:因儿子不写作文 父亲打死6岁儿子 并将其活埋

但是,很多家长常常被孩子逼得火冒三丈,尤其是在作业面前,常常跟一场战争一样

2016-01-19

家里拆迁 儿子接母亲到城里住 孙子一句话 让母亲泪流满面离开

家里拆迁 儿子接母亲到城里住 孙子一句话 让母亲泪流满面离开

02 在李芬在接近20岁的时候简单的办了酒席就出嫁了,而作为儿子李平结婚的时候则在村里办的轰轰烈烈,没过多久后儿子就提出了要去城里面买房住以后孙子

2023-09-23

老母亲久病卧床无法言语 孝顺儿子以说学逗唱让母亲慢慢开口说话

老母亲久病卧床无法言语 孝顺儿子以说学逗唱让母亲慢慢开口说话

这种滑稽的情节,每天都要在妈妈病床前上演

2023-11-11

和丈夫离婚回娘家 母亲说了一句话 我再也不踏进娘家半步!

和丈夫离婚回娘家 母亲说了一句话 我再也不踏进娘家半步!

但是好景不长,在我们有了孩子之后,他开始变了,变得非常的陌生,刚开始只是喝点小酒,我并没有在意,想着男人喝点酒很正常,可是接着又开始学起了抽烟

2024-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