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让你受益终生的十二句话 藏着古代先贤的为人处世之道

时间:2023-09-26 05:24:01

相关推荐

让你受益终生的十二句话 藏着古代先贤的为人处世之道

几乎每个人从小到大都接触过形形色色、风格各异的老师,也许我们也都曾想过自己心中理想的老师是什么样的。他或许知识渊博、才华横溢,或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或许谦虚低调、不慕名利,又或许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其实,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就诞生了这样一位后世教师的楷模——孔子。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其中有贤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他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修行的一生。

孔子认为,人应该学会内修,即通过学习文化知识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修养。

从呱呱坠地以后,每个人都在不停地学习,学习走路、学习说话、学习吃饭、学习做事等等。孔子认为,一个人想要提升自我,显然还需要学习文化知识。

那么,怎样才能学好知识呢?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认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掌握一门学问的人不如爱好这门学问的人,爱好这门学问不如把研究这门学问作为快乐的人。

我们常常会有这样的体会,凡是自己感兴趣的,学起来会很容易上手,并且即使再辛苦也不觉得累;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学习起来非常痛苦,甚至是度日如年。

那么怎么才能将自己不擅长、不喜欢的学科学好呢?

很简单,找出这个学科令你感兴趣的点,将其变成自己喜欢的学科就可以了。

比如,我以前很讨厌背成语,可是,后来读了一本成语故事书以后,发现很多成语背后都蕴含着很有意思的历史典故。于是,为了掌握更多故事,我便喜欢上了背成语。

当然,一味只顾学习新知识,而不温习旧知识是不行的。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在《论语》的开篇,孔子就强调了温习旧知识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当然,在这里,孔子所谓的“习”跟我们常说的“复习”是不同的,它更接近于“温习”。“复习”是僵化地背记学过的知识,是对旧知识的巩固;“温习”则是在原有旧知识的基础上,经过思考,又有了新的收获和感悟。

学习按时温习学过的知识,每当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内心就会充斥着满足感和成就感,这不也让人感觉很愉快吗?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样地,对于同一个知识点,每个人会因知识结构、生活阅历等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认识和见解。因而,我们温习旧知识有了新的理解和体会后,自然就可以做别人的老师了。

然而,只一味学习而不独立思考或者只顾埋头思考而不学习,行不行呢?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认为,一个人若只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茫而无所适从,若只顾埋头空想而不去学习就会因疑惑而使精神受到损害。

就好比,假如当年伽利略在了解到日心说和地心说两种观点后不进行深入思考,就不会有后来他通过实验向世人证实日心说科学性的事实,相反,他只会因不知道哪种观点更科学而陷入迷茫。

再比如,曾经有一个数学家突然想要解决一个世界级的难题,于是待在屋里闷头计算。等到他终于计算出来的时候,便欣喜地打算把自己的计算成果发表,这时有人告诉他该难题早已被别人攻下了。原来,一直以来,他只顾一味埋头思考如何解题,却没有及时关注并学习学术领域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从而耽误了大把时间。

因此,以兴趣为起点,学习不忘时时温习旧知识,做到学思结合,就能逐渐成为一个有学识修养的人。

当然,仅仅提升学识修养,还远远不够。

孔子认为,人还应该学会外修,即以他人为鉴,取长补短,提升自我的品德修养。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在孔子看来,他人是我们参照自身的一面镜子。几个人同行,在其中一定有一位可以做我的老师。因为,每个人的身上都优点和缺点。当我们看到对方优点的时候,可以学习它,让自己也具备这样的优点;当我们注意到对方缺点的时候,可以反省自己是否也存在类似的问题,如果有,则改正它。

那么,只偶尔这么反省一次够不够呢?

当然不够!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的学生曾子认为,人每天要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做事情有没有接近自己的心力?和朋友交往有没有不守诚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温习?

那么,为什么要先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其次是“与朋友交而不信乎”,最后才是“传不习乎”?

这与古代先贤“先人后己”的思想有关。古人认为,要把他人放在领先的位置,而将自己摆在最后。

只有先做到了“为人谋忠”,别人才会觉得你可靠,才愿意与你交朋友;而和别人交朋友最重要的就是“诚信”,只有做到诚信,友谊才会长存;而一个人只有时时温习学过的知识,才会有所精进,成为富有学识的人。

除了经常进行自我反省以外,孔子认为,一个人还应该有坚定的志向。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在孔子看来,一个军队的统帅可以轻易改变,但普通老百姓的志向却是不可以改变的。一个有志气的人,即使身处穷困,也决不会改变自己做人的准则。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啊。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这天上的浮云一样。”

不光孔子如此,他的弟子颜回也是这般安贫乐道。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难怪孔子夸道:“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孔子那么多弟子中,能被他如此称赞的大概也只有颜回了。颜回真可谓是孔子的知音了。

然而,千金易求,知音难觅。人一辈子,能叫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实属不易。所以孔子才发出这样的感慨: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是啊,有一个至交好友从很远的地方来看你,你们二人可以把酒言欢,畅饮到天明,何其快乐啊!

与朋友交谈,朋友自然是懂我的,大可以畅所欲言。若是与他人交往,碰到那些个不了解我的,又怎样呢?

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也是君子吗?”

那么,什么才叫君子呢?

孔子认为,有才德的人是为君子。君子应做到“仁”。

何为“仁”?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还是子夏总结得好: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也就是说,一个人要内外兼修,只有做到德才兼备,成为“仁”者,才能称之为君子。

可以说,孔子既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人提升自我的方法,又指出了一个人自我提升的最高境界。

当然,孔子能有如此的见地并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自己一生的学习和修行得来的。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年近古稀的孔子站在河岸上,望着奔流不息的河流,想到了自己的一生,感叹道:"逝去的时光啊,就像这河水一样流去了, 日夜不停。"

对于自己的一生,他这样概括: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却不会越过法度。"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3)
  1. 拂绿青衫袖上新荷。2024-01-26 03:57拂绿青衫袖上新荷。[浙江省网友]150.122.133.20
    @醉意古人智慧经典真是宝藏啊读了让人对生活有了更深思考。
    顶10踩0
  2. 醉意2023-12-16 12:26醉意[上海市网友]203.22.123.156
    这十二句话简洁深刻每句都蕴含着丰富人生智慧。
    顶4踩0
  3. 昨日明月2023-11-05 20:55昨日明月[吉林省网友]103.227.136.130
    这些古代智慧真很有启发性了让人受益匪浅!
    顶7踩0
相关阅读
《易经》中的7则经典名句 点透处世之道 读懂受益匪浅

《易经》中的7则经典名句 点透处世之道 读懂受益匪浅

易事实上是包括了古代的连山、归藏和周易,但连山和归藏已经失传

2007-05-29

老人言“水至清则无鱼” 下半句更精髓 老祖宗留的为人处世道理

老人言“水至清则无鱼” 下半句更精髓 老祖宗留的为人处世道理

老人言水至清则无鱼,老祖宗留的为人处世道理生活在古代社会中的老百姓,虽然没有文化但却拥有生活智慧

2023-11-14

俗语“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其实后一句更实用 让人终生受益!

俗语“慈不掌兵 情不立事” 其实后一句更实用 让人终生受益!

所以,老祖宗为了让我们更好掌握人生,认识自我,便总结了这样一句处世箴言:慈不掌兵,情不立事,这句话历经数千年的岁月考验,至今依然值得引以为戒,

2007-03-30

老祖宗四句话 为人处世大智慧 值得收藏

老祖宗四句话 为人处世大智慧 值得收藏

可是由于人们的高傲愚昧,往往对古代人的话毫不在意,总感觉如今互联网比较发达,科技创新,根据一部手机,就可以无所不能了

2023-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