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时间:2023-09-24 03:32:01

相关推荐

浅谈《论语》中的“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

一“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源自春秋时期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谈《论语学而》“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二君子

儒家讲的最高标准的是圣人,其次是贤人,再其次的君子,最低层次是凡夫。这从前人说读书,读书志在圣贤。读书人要把自己的境界,最低限度要提到君子这个境界,你读书才算真正有受用。由此可知,儒家的君子虽然三毒烦恼没有断,他能够伏得住,我们佛法讲伏烦恼,能伏得住。烦恼习气伏不住,君子以下,这是凡夫,这是我们一定要清楚、要明白的。为什么读书?读书的真正意义、目的何在?儒、佛所说的,无非是做个明白人而已。明白事理的人就称之为圣贤,懂得分寸的人这是君子。

佛门讲得声闻、缘觉就好比儒家的君子,菩萨就好比儒家的贤人,佛就好比较儒家的圣人。把念佛功夫也配合儒家的圣人、贤人、君子:理一心不乱是圣人,事一心不乱是贤人,功夫成片叫君子。想做你要常常提起观照自己内心,从早上起来就要一直去观照。所以我们每天要熏习这些经教,你不熏习你肯定是随顺我们原来的烦恼。这些很习惯,烦恼习气是无始劫带来的,已经习惯成自然,你不要刻意它都会自自然然就冒出来,你一天不熏习烦恼习气马上就出现,所以不能停,要精进。

三务本

“务”是致力于;“本”是根本智。

什么叫根本智?《般若经》上说得很好,“般若无知,无所不知”,根本智就是无知,它起作用的时候是无所不知。所以读经的时候修什么智慧?修根本智,就是修无知。《心经》是《般若经》的精华、纲领,《心经》到最后归结“无智亦无得”。

四本立

“本立”是指根本智得到了。开智慧了,不是凡夫了,达到儒家里面君子的水平了。

修根本智的方法是什么?唐大圆居士说:“先求根本智,无相无分别。次求后得智,能分别一切法。亦如中国往日教童蒙的读经,先但句读,后乃开讲,自然开悟。学习经典亦应熟诵应读之经论,不求甚解,即为求根本智。”

读诵经典的时候,就是要修无智亦无得,你这个心才真正到清净,清净到极处。这就与直心相应了,直心就是佛心,这样才相应。

背书,怎么说是修根本智?根本智就是修清净心。背书的时候,就是修戒律,戒律的精神只有八个字: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诸恶莫作是小乘戒,众善奉行是菩萨戒。我们念经,心里不会想坏事,不会打妄想,就是诸恶莫作,小乘戒具足了;经典是如来从真如本性里面流露出来的,善中之善,没有比这个更善的,我们念经就是众善奉行。所以你念经,一切戒律统统具足,一条都不漏,你说要修戒律,你念经就行了。念经的时候要专心,因为你要背诵,你要专心,专心就是修定。这部经从“如是我闻”到“信受奉行”,念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字没有念错,句子没有念颠倒,这就是修慧。念经时,决定不可以想经里的意思。纵然在念经,忽然经里有意思涌出来,不管,还是照念下去,一想经里面:这句话怎么讲?这个意思还不错?那好了,你这三样都没有了。戒没有了,因为你打妄想,定也没有了,慧也没有了。所以念就是老老实实从头到尾念下去,这个念法是修行,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叫修根本智。

根本智的培养就是背诵经典。背诵的目的不仅仅是在记诵,并不著重在记诵,《学记》里头讲:“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所以它的目的不是在记诵,而是在求根本智。背经书是修根本智,在修行里面是绝妙的法门,很少人懂得这个意思。背诵经典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这个妙极了,这就是修的根本智。所以大家要晓得,背诵经典不叫你研究,这什么意思、那怎么讲法,不需要,没有意思、没有讲法,就是这样念下去,这是什么?戒定慧三学等运,修的根本智。这么重要的一桩修学的大事,我们今天疏忽,把它忘掉,成什么话?这个人怎么能开得了智慧?没有根本智决定没有后得智。后得智是什么?一闻千悟,这是后得智。喜欢哪一部经典,就要背诵这部经典,成诵之后二六时中心里面都在转境,熟透了,心清净了,一切世缘能够放下、能够离开,心达到真正清净,大彻大悟,后得智现前。读诵不要间断,读着读着,不知什么机缘,一下子契入经典,就会大彻大悟。《无量寿经》云:“一旦开达明彻,自然中自然相,自然自有根本,自然光色参回。”

五道生

“道”指的是宇宙真相,自然的法则。“生”是你自己亲自见到了,不是道听途说的。不是听圣人讲的,不是听经典上说的,是自己读书千遍努力的结果。《参同契》曰:“思之务令熟兮,反复视上下;千周粲彬彬兮,万遍将可睹。”古人所言不虚也。

中国的古圣先贤的经典和佛经,都是圣人所亲见的宇宙真相,不是他们人为发明制定的法律规定;是超越时空永远不变的自然法则,即俗称的“道”。不像是世间的法律条文要随着时间新事物的出现而时时修订,才能符合时代的实际情况。

英国研究佛教的学者关大眠在《佛学概论》中说:Dharma may be translated as "Natural Law", a term which captures both its main senses, namely as the principle of order and regularity seen in the behavior of natural phenomena, and also the idea of a universal moral law whose requirements have been discovered by enlightened beings such as the Buddha (note that the Buddha discovered Dharma, he did not invent it). Every aspect of life is regulated by Dharma; the physical laws which regulate the rising of the sun, the succession of the seasons, the movement of the constellations. In the moral order, Dharma is manifest in the law of karma, which governs the way moral deeds affect individuals in present and future lives. Living in accordance with Dharma and implementing its requirements leads to happiness, fulfillment and salvation; neglecting or transgressing against it leads to endless suffering in the cycle of rebirth. (英关大眠著《佛学概论》第96页。)

现举两个例子证明“万遍将可睹。”

(一)智者大师

智者诵经,豁然大悟,寂尔入定,就是典型的例子。智者大师,即智顗(538-597),是我国陈、隋之际的著名佛教领袖和佛学思想家,是中国佛教天台宗的真正创始人,所以常被成为天台智者大师。智者大师,诵法华经,至药王品,“是真精进。是名真法供养如来。”身心豁然,寂而入定。乃见灵山一会,俨然未散。大建元年,至金陵瓦官,开法华经题。帝敕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

(二)八载寒窗读愣严

倓虚大师的《影尘回忆录》中“八载寒窗读楞严”原文如下:

宣统二年(1910),刘文化到北京去请经,住嘉兴寺,共一个多月。文成和尚对他很好,还有个老和尚对他说:“开慧楞严,成佛法华!”这样对刘文化的信心,就更加坚固了。他回来的时候,在嘉兴寺打一堂斋,供供众,连请经,加来回坐火车,一百块钱还有富余。他像唐僧取经似的回来了,大伙都很欢喜!

自从在北京请了《楞严经》之后,我们大伙没事就看,得工夫就研究。可是,里边有些很生涩的句子,还有一些名词,看几遍也不懂。继续再往下看,还是不懂。那时候,因为附近没有知道佛法的,也无从去请问。以后,营口西边,有一个西大庙,里边有一位老和尚,我们都到那里去请问。他说:“经还能讲吗?我只听说有念经的,没听说有讲经的。”原来这位老和尚,也是糊里糊涂的,和我们程度差不多,听他说这话,真像一个笑话!

从他那里请问了之后,他不明白,我们依然还是不明白。没办法,还是继续往下看,不懂,继续又看了七八年工夫,对于内里的正文都熟悉了,对文里的条贯大义也渐渐明白了。然而,所领会的意思,都不甚彻底。前后文义虽熟,究竟也不明白他的宗旨在何处。向来刘文化比我们都心诚,平素他就有个魔道劲,看不懂就在佛前磕头,跪在佛前求智慧,昼夜这样干!

佛法这件事情,看起来似很难,如果念头正,心理专一,把一切执著看得开、放得下,也不很难,只要你有诚心,能长久的去行。

刘文化看《楞严经》看的像入了魔一样,往往整宿整宿的在佛前求,果然他得一种灵验!有一天,他在药铺里看《楞严经》,他的对面桌上坐着一位给药铺里管账的先生,姓黄,叫黄聘之。他两个人相距很近,黄正在低着头写账,刘文化看经像入定一样,心里豁然开朗!眼看在亮光里,现出一种境界来:有山河大地,楼阁宫殿,周匝栏楯,清莹澄澈,俨如琉璃世界一般,还有一些天龙鬼神,护法八部,手里各拿着宝杵,在虚空伫候着。自己平素所住的这个污浊世界已完全看不见了!

对于这些境界,刘文化看的明明白白,所说的话,也记得很清楚,究竟也不知是如何一回事。正在这样思量之间,忽然境界不现了。屋子里寂然无声,肃静的很!黄先生依然在对面的一张桌子上低着头写账。不但眼里没看见什么境界动作,就是在心里也没想到有什么事。转瞬之间境界不见了,他忽的站起来问:“黄大爷(因为他岁数大,大家都是这样称呼他),你刚才看见了没有?”“什么事?”黄先生抬起头来,像发呆似的,反问了这么一句。并且又继续往下追问,“我没看见,刚才怎么的啦?”屋子里经过两个人这样一问一答,把一种沉寂的气氛冲破了。黄先生因为自己追问的话,没得到刘先生的解答,也不再理会,依然低下头去写账。刘文化以为刚才的境界,黄先生也同样能看见,然而相反的,他却没看见,刘知道是自己的密事,也就默不发表。

后来,他把这些事情,都清清楚楚的私自告诉了我,当时我对他说:“这是破识蕴的工夫!识蕴破了之后,往往就能看到这种境界。在《楞严经》上不是说吗:‘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心经》上也说:‘照见五蕴皆空。’如果看经的工夫深,对五蕴上不起执著,遇到这种境界不算回事。不过,对研究经的工夫,固然要专,可是,不要执著在这上边,如果有执著的话,就要入魔了。”当时,我恐怕他入魔,又恐怕他起执著,就随便这样告诉他。究竟他是不是破识蕴?是否与经文的意思相符?我因为那时还都在居士身分,也没法深加考虑,不过姑妄说之而已。后来,刘文化对这件事情,始终也没再告诉别人,我天天研究《楞严经》的心,也益发坚固了。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浅笑流年2024-01-04 23:06浅笑流年[海南省网友]202.14.114.16
    “君子务本+本立道生”这句话是《论语》中非常重要句话教导我们要注重内在修养才能成就道德完善。
    顶5踩0
  2. 纯纯奶茶2023-11-14 13:19纯纯奶茶[澳门网友]45.124.103.12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立好自己根基才能发展自己道德品质非常有道理。
    顶0踩0
相关阅读
白话论语:学而第一

白话论语:学而第一

如此积累过程中,慢慢的有了进步,自然会有内心的兴趣,发自心底会心的喜悦;做学问,知己难得,能有知己,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事情;做学问不要怕没人知道

2023-09-29

经典国学—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带译文

经典国学—论语第一篇《学而第一》带译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2016-12-06

拾人牙慧说《论语》-学而篇·第2章(上):孝悌为本 本立道生

拾人牙慧说《论语》-学而篇·第2章(上):孝悌为本 本立道生

原文1 2 有子曰①: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②,鲜矣③;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④。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⑤!注释①有子

2023-12-12

《论语》之《学而第一》“君子说”及其释义

《论语》之《学而第一》“君子说”及其释义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释:孔子说:学了之后时常练习,不是很愉快的事情吗?有志同道合

2024-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