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文网,分享全网好句子、好文章!

古人平时怎么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这样

时间:2023-09-15 04:11:01

相关推荐

古人平时怎么说话?都是用文言文吗?其实并不是我们想的这样

“四四方方是你的本貌,正气凛然刚正不阿是你的原性,外润内圆标志着你的美感,博大精深注定让你包罗万象。”这是我们课本中对于汉字的描写,那可是极尽赞美之词,而且我们也能看出中国字的博大精深。

不过,大家在赞美中国文字的时候,有时也会产生一些疑惑,就是我们的古代中国字都是以文言文为主。这个事情可是非常要命的,因为即使是智力发达到了现代社会,我们几乎已经没有了文盲,但是读起文言文来依旧是非常的拗口。

还记得笔者以前在参加高考的时候,每次看到文言文翻译那是一个头两个大。作为一个后来考了一本的大学生来说,都已经搞得如此的困难,那么当时连扫盲都没有做到的古代,又该如何呢?笔者实在不敢想象,一帮连小学文凭都没有的古人在那里使用文言文的感觉,那么他们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一、文言文之起始

根据史书记载,文言文真正被确立应该是在先秦时期,因为根据后来学者的推论,文言文之所以被使用,其关键就因为它的简洁性。

刘知几在史书编纂之法《史通》里说:“夫叙事之省,其流有二焉:一曰省句,二曰省字。”

而且,在当时先秦时代没有毛笔,因此大家就只能以刀来作笔,在竹简之上刻字。古代所说的刀笔小吏,其实就是指的这种行为。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写白话文,一个简单的事情可能我们要说个几十句话,但是文言文只需要两个字速来即可。

又例如,讲述一大堆的军事情报,其实文言文浓缩起来就那么几行字,就好像史记里面记载一场战争一样。这样既可以节约时间,节约成本,而且又足够方便。所以,文言文之起始应该是在先秦时代,至于说更早的周黛娜用的是更加古老的文字,比文言文更加复杂。

所以,文言文之开始,其实就是为了简便。这种转变不是人为的想要释放人力,而是说它真的是因为科技的制约,导致古人的迫不得已的行为。

二、文言文的困难

其实,关于文言文的困难大家应该非常清楚,我们这些现代人已经通读百科全书,但是面对文言文的时候依旧是一个头两个大。

例如,我们看《说文解字》,还有古文观止等等一些内容,那里面各种各样的文言文,真的看得让人心惊肉跳。特别是在背诵《出师表》,《琵琶行》等等一系列作品的时候,漫长的篇幅,一个又一个的优美的句子,偏偏还是以文言文的形式构成。这里面先不说有多少生僻字,就说各种各样的句式结构,就已经让我们这些现代人看得头皮发麻。

当然了,有的人可能会说古代人就是天天与这样的方式聊天和写字,自然就知道里面的讲究,因此古人没有这样的障碍。就好像是中国人讲汉语,外国人讲汉语一样,外国人觉得很艰难,但中国人却是轻轻松松。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事实上真实的历史记载中,古代的老百姓根本用不起文言文,而且他们有一个巨大的问题无法跨越,那就是认字的问题。

中国文言文里面有着数不清的各种各样的生僻字,如果大家不信的话,可以去听一下那首著名的歌《生僻字》。那里面的文字,我们拿着古文观止,拿着《说文解字》,有的时候都未必查得过来。更何况是那些古代人,他们本来就没有太高的素质教育。

而且根据后来统计,我们一直到新中国时期实行半日制教育等等一系列的推广,才基本在接近90年代的时候完成扫盲。古代基本上是60~70%的人是文盲,让他们去写文言文,那简直就是自找麻烦。所以古人根本不用文言文,他们的聊天方式是半文半白或者纯白化方式进行。

三、古人的交际方式

其实,关于古人所用的语言沟通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看待。这三个方面分别是:民间常用的小说,诗人偶尔的诗歌表达,还有皇帝的一些诏书习惯。

1.民间的小说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民间的小说。正如历史学家所说,如果最能反映民间特质的资料,那么肯定就是民间的话本和小说。因为小说是真正的人民需求作品,喜闻乐见,而且广为流传。

我们来看一下《三言二拍》《西游记》等等系列的作品,这里面的的确确在开篇和结尾都有文言文的诗歌,但可惜的是这种诗歌是半文半白的形式,而且里面的主要内容都是白话文。

举个简单的例子,《封神演义》中每一位英雄登场的时候都会有一首诗歌,那里面的诗歌简直就是一种半文半白的方式,就算我们不懂,朋友们也知道大概是什么意思。

所以,小说能够反映老百姓的特质,由此也可以看出,文言文并不是适用于老百姓这个群体,白话文才是根本。

2.诗人的诗歌表达

紧接着第二方面,我们可以看到苏轼当年的一些作品。当年苏轼与宋朝君主还有大臣之间有过多种文书,这些文书里面虽然文辞非常的优美,但是里面会经常出现一些非常白话到极致的语句。

例如,苏轼在与别人对论的时候,经常会聊到“呵呵”这个词。要知道,先别说古代人对于这个词的认知,就说现代人聊这个词,那也绝对是最普通最屌丝的方式。这样的词语已经烂大街了,已经白化到了骨子里。看书是用起来脸不红心不跳,由此可见,白话文其实还是在上层社会有一定的影响。

3.皇帝的诏书

除了苏轼老先生以外,另外我们还可以看一下朱元璋和雍正皇帝的奏折。朱元璋当年在面对海盗入侵的时候,他开篇很正式,奉天承运皇帝诏曰,后面就是通篇的地痞流氓式语句,“告诉百姓们,拿好刀子,这帮家伙来了,杀了再说,钦此!”

这样的语句居然出自于皇家,可见朱元璋他这个皇帝也不过是倾向于白话文的老油条,老百姓对于这种诏书也是喜闻乐见。

雍正皇帝的语句也比朱元璋好不到哪里,当年年羹尧在外连年苦战,然后与雍正皇帝对话的时候,雍正皇帝听完以后每次都是痛苦万分,然后写道:“好心痛,好心痛!”先不说他和年羹尧之间的激情是否已经让人不堪入目,就说这通俗易懂的语句,简直已经白话到了屌丝的境界。

所以我们可以明确的看出,即使上层统治者用文言文也是用的不是很顺手,有的时候总想来那么一两句白话文,来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所以说,古代人他只是把文言文当成重要的书面用语,而白话文就好像是我们的土话一样,用起来朗朗上口。

结语

总的来说,文言文的确是中华民族的一个财富,但是它并不是古人常用的语句,大家还是用的白话文,就好像是我们现在的说话方式一样。因此我们不需要担心穿越到过去,由于学历不够搞不懂的样子。不过大家也不要觉得古人非常的呆板,觉得文言文没什么作用,其实文言文除了省时省力以外,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统一的作用。

根据史书记载,当年秦始皇和赵高的人就曾经就文言文的事情进行过讨论,他们也觉得文言文的确很不方便。但最终文言文还是保留了下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道理很简单,文言文永远都保持其单一性,无论经过哪一个时期,她都永远有其不变。

因此只要保持文言文,不管穿越了多少王朝,不管变更了多少时代,大家都会共用同样的语言。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即使到现在看到司马迁的《史记》,还能模模糊糊看懂一点点的原因。所以说文言文对于中国的统一也是很有作用,只不过大家对它的使用方式,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都有自己的办法,并不是死板的。

【文献资料】

《说文解字》

《中国通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显示评论内容(2)
  1. `晨曦吻过彩虹的脸*2024-01-01 01:52`晨曦吻过彩虹的脸*[吉林省网友]203.57.206.233
    是古人平交流用语和现在有不但并不全是文文这点确实有待更深入了解。
    顶0踩0
  2. 心诚则灵2023-11-08 03:01心诚则灵[山西省网友]103.17.207.141
    古人实用是古代汉语不完全是文文语随着代变迁有演变。
    顶24踩0
相关阅读
古人平常说话也都用“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吗?

古人平常说话也都用“之乎者也”之类的文言文吗?

那么在现实生活当中,古人说话也真的都会用之乎者也吗?古人在平常交流说话的时候不会一直使用知乎者也,这就好比我们曾经看到过任何的有关古诗文的节目

2022-12-21

趣味历史:古文是用文言文写的 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说的吗?

趣味历史:古文是用文言文写的 古人说话也是用文言文说的吗?

那文言文又是如何产生的呢?所谓的文言文,其实就是古人所写的书面语言

2023-07-11

古人说话写作都用文言文?错了!连雍正帝都爱用白话批文

古人说话写作都用文言文?错了!连雍正帝都爱用白话批文

但感慨之余不禁有些疑问,古人日常交谈是用文言还是白话呢?可以确定,自汉朝到如今两千多年的时间里,人们日常交谈都使用白话,书面语则两者兼有

2023-12-29

古人说话也是满口文言文吗?不 这是一场天大的误会

古人说话也是满口文言文吗?不 这是一场天大的误会

最被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孔乙己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

2023-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