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从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编排看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与策略要点

时间:2020-05-11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要有基本了解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343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一、理解语文核心素养及其在一年级教材编排中的落点。

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教学的最终培养目标,作为语文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要有基本了解。

(一)首先从《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素养”的定位,明确语文教学理念:

2021版“课标”对语文核心素养是这样表述的:“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课标把“语文素养”放在“课程的基本理念”第一条具体阐述,就是要告诉我们,“素养观”首先应该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有了正确的“素养观”,才能够把依托教材,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为基本的教学观。

(二)从语文素养的内容,分析语文教学的目标:

语文素养包含了课程所要达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目标维度,为学生的全面、均衡发展明确了方向。

(三)语文素养在一年级上册教材中的呈现:

语文素养的形成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不同的年段有不同的内容呈现和达成目标。它是以教材为载体,通过学习要求呈现的。教师在教学时首先要通过解读教材,明确语文素养的呈现方式,对本学段的培养目标有所把握,进而通过对全册的通览,分析不同方面在课时中的落实点,做到心中有数。

1.教材的内容丰富,渗透了对中华传统文化感知和认识的引导,有利于帮助学生感受祖国语言的博大,初步培养他们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

2.教材的编排形式多以儿歌为主,充分发挥的拼音的辅助识字作用,语句短小,形象生动,朗朗上口,有利于学生诵读和积累。

3.从知识和能力的达成方面看,专项编排,要求明确具体(见下图)

3.1三幅图明确了一年级第一学期的语文能力(习惯)的培养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涵盖了语文的基本素养,并没有因为学生的年龄小而有失偏颇,体现了均衡发展的理念。

3.2图画的主体是学生,明确了能力(习惯)培养对象,体现了“生本”的课堂理念。

3.3图中学生的读、写两幅图特别明显的可以看出,是在强调姿势的训练。而听、说这幅图特别强调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态度。这些要求,并不是一个课时的要求,应该贯穿本学期始终。这是因为,良好的习惯是掌握方法和形成能力的基础。对于正在适应学习生活的一年级新生,借助教材要求,形成良好的听、说、读、写习惯,是本学期训练的重点,教师应该充分理解编者意图,在明确每个课时要求的基础上,使习惯训练一以贯之地落实下去,直至学生形成习惯。

二、本学期学习重点的分析和导学策略

一年级语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就是识字。识字既是阅读的基础,也是学习兴趣形成的关键。结合教材的编排,分析识字教学中应该注重的几个方面(见图二):

1.教材对于识字的编排分为“会认字”和“会写字”两种要求,识字要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成就感”,激发他们的积极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1要在语境中反复地识字。在以往的教学中,很多教师会采用把字从课文中“拿出来”,让学生单独识记的教学策略。这样做有一定的弊端:对于有的学生来讲,刚开始识记生字,会无意识地借助上下文或图画“猜读”识记,如果孤立地认读一个字,会增加识认的难度,产生畏难的心理。还有的学生会借助拼音识字,单独识记难度不算大,但属于机械记忆。不管如何,字不离文,不仅有助于识记字形,也能够渗透字义的理解。因此,把字放在语境中,采用教师引读,学生领读,轮读等多种形式,不断复现,“一回生两回熟,三回四回好朋友”,不急于求成,自然会水到渠成。

1.2识字教学要有“大语文”的观念,根据教材的安排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在周边和阅读中识字,(图片4)并创设情境,让学生在交流中获得成就感和识字的动力。

1.3“会写字”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易到难安排的,思路是——笔画由少到多,字形由独体到合体逐渐升级。教师首先要明确:写字和执笔姿势的训练时一个常态化的要求,另外,根据教材的编排,明确写字的训练内容有“认识笔画和偏旁”“笔顺笔画”和“间架结构”几个方面,(图片1/2/3)要循序渐进地扎实推进,落实这些训练内容的过程,就是学生学习分析字形的思维过程。

1.4写字训练应本着“少写多练”的原则进行,多练就是多读,多书空,多组词,少写就是要严格控制学生的写字数量,一般情况下,按照教材的编排,先描一个,再练一个,最后独立写一个,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是最佳状态,如果一味地重复抄写,对于小手肌肉不发达,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的一年级学生,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更会使苦心训练的写字执笔姿势功亏一篑。

三、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训练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

本学期教材无论是拼音的学习,还是识字或儿歌的编排,都采用了图文并茂的形式。(见图三)

图画色彩鲜艳,直观明了,更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拼音字母的音、形,还可以借助图画识记生字、了解文本的内容。

对于教师来说,如果在教学中能充分地引导学生借助编排优势看图说话,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读文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也为今后的看图写话和习作,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要点如下:

1.引导学生有顺序地观察图画,养成仔细观察的良好习惯和多角度着眼的观察思维。

2.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借助图画讲故事,养成说完整话和克服口语表达的习惯,鼓励学生把故事讲精彩。

3.识字教学在讲故事创设情境,中巧妙地融入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

3.儿歌和课文学习可以利用看图讲故事导入新课,“猜读”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总之,一年级新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必须以教材为依托,以充分解读教材为前提,以创新为思路,以学生认知为基础,以培养习惯、激发兴趣为目的,反复训练,不断巩固,才会初见成效。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从部编本一年级上册教材编排看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实与策略要点》,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一、教材解读(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花的学校》通过用一幅幅画面展现了儿童新奇的思维世界。在儿童眼中,雨后绽放的多彩之花,成为了地下学校的孩子。通过展开想象、抓关键词句、反复朗读体会语言的新鲜...

2023-01-13 #经典句子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场景歌》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1课《场景歌》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一、材解读(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场景歌》共呈现了4个场景,分别是海滩风景图、田园风景图、公园风景图、少先队员活动图。通过让学生在朗读中学习韵文,结合图文认识事物,在每一场景中感受美丽景色,...

2023-10-25 #经典句子

英语寒假作业七年级上册答案

英语寒假作业七年级上册答案

更多本章节答案英语寒假作业七年级上册答案去关注【土星学吧】公s众f号然后发送题目,返回答案英语寒假作业七年级上册答案在房地产估价中,只能评估不包含无形资产的房地产价值。()在可比实例的权利性质与估价对象...

2014-07-18 #经典句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大青树下的小学》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一、教材解读(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大青树下的小学》通过描写祥和的校园生活。通过读文和抓关键信息“这所学校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结合资料袋拓宽民族文化知识,体会团结友爱。(二)语文教学内容及...

2023-10-16 #经典句子

三年级语文学习要点:围绕课文展开 暑假开始应对“三年级现象”

三年级语文学习要点:围绕课文展开 暑假开始应对“三年级现象”

...文、写作结构、表达能力,这几项能力贯穿在整个三年级上册的语文课文学习中,通过理解和培养这几项能力,帮助我们从低年级语文学习目标过渡到中年级。在整个小学阶段,语文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应变的,家长的辅导方法也...

2023-08-20 #经典句子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拍手歌》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3课《拍手歌》教学设计

教学意图一、教材解读(一)人文主题及教学策略《拍手歌》共10个小节,介绍了8种动物,包括羽毛艳丽的孔雀和锦鸡,在天空飞翔的雄鹰,成群的大雁,丛林中的猛虎,叫声好听的黄鹂和百灵,爱吃竹子的大熊猫,呈现了动物...

2022-12-08 #经典句子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试题新颖 题型多样 收藏练一练

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卷 试题新颖 题型多样 收藏练一练

语文名师精心推荐:一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试卷,看看都考了哪些题型,收藏起来练一练。这份试卷题量适中,针对性很强,题型多样,这些题型到底有哪些特点呢?一起来看看。特点一:题型科学实用。以部编版一年级语文...

2023-08-02 #经典句子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

2021-2022学年度第一学期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工作计划一、班级学生情况分析六年级共有学生人数XX人,其中男生XX人,女生XX人,绝大多数上进心强,有极强的求知欲。上学期成绩有所以高。能背诵指定的课文和古诗,能主...

2010-01-22 #经典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