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句子大全,网罗天下好句子,好文章尽在本站!

解码文学——评《编码新世界》

时间:2010-01-30

曾经被视为虚拟的二次元文化,也在逐渐向主流文化靠拢

友情提示:本文共有 2108 个字,阅读大概需要 5 分钟。

2021年,移动互联网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曾经被视为“虚拟”的二次元文化,也在逐渐向主流文化靠拢。另一边,电子游戏的市场被逐渐打开,成了人们生活消遣的主要方式之一。若是谈论起网络文学与它们的缘分,从世纪之初网吧遍地开花开始计算,也维持了近20年。那么,电子游戏玩家、二次元人的生存经验与情感结构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些变化又如何影响了文学的表达与接受?这些问题,在《编码新世界——游戏化向度的网络文学》一书中都得到了充分的探讨。

《编码新世界》不是第一本讨论电子游戏与文学关系的作品。2003年,日本学者东浩纪出版的《游戏性写实主义》就曾关注这个问题。《编码新世界》继承了东浩纪的讨论,但这里讨论的游戏,不仅仅局限于电子游戏,更是由电子游戏带来的思维方式的变化。如果关注标题中的“编码”二字,就会发现这本书在媒介意识上的彻底性。笔者认为,全书最具创见性的地方,莫过于从“编码”的角度,将游戏的媒介特性坚持到底,并由此提出了“文学模组论”。也就是说,作者不是为文学找到一个叫做“电子游戏”的新本体,而是看到“电子游戏”本身仍然是数码世界的某种表象,进而透过这种表象,深入数码时代更加底层的运行逻辑。

“模组”的概念来自计算机编程,可以看作用来实现一个个具体功能的程序包。将模组搭建起来,就得到了程序,能实现不同的功能。作者正是在“编码”的意义上看到了数码环境下的文学:人物、情节、环境等要素,都是名为“文学”这一程序中的不同“模组”,需要什么,就调用什么。作者则是程序员,调用、安排、组织模组,让它们运转。当按下回车,程序开始运行的一刻,文学也便诞生了。

作者认为,当代读者对于18、19世纪西方作品中大段的风景描写感到淡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们真的看见了风景——无论是真的跨过数百上千公里亲眼见到,还是从一块发光的屏幕上见到——不再把它当做新鲜的经验。因此,在网络文学的创作中,很多风景描写,都是渲染气氛、装饰空间的素材,就像游戏中的建模树,不一定寄托了什么特殊的情感。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风景”失效了,而是媒介对文字表现“风景”,提出了新的要求。

此时,故事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它不再依托于人们想象中的“现实”,而是依托于数据库。推动故事生成的动力,也变成了令数据们得以运行的“程序结构”。在此基础上,作者讨论了设定、平衡性、代入感等一系列命题。比如书中对平衡性的讨论就非常有趣:世界崩坏被想象为程序崩坏,拯救世界就像“修复bug”,让各项参数回归平衡,程序才得以顺畅运转。

这种以编程想象文学的文学观,迈出了“现实主义”的框架,进入了鲍德里亚预言的“超真实”维度。如果说“现实主义”的基本信念是描写现实、反映现实,那么东浩纪的“游戏性写实主义”,则是把“现实”替换为“电子游戏”,发掘电子媒介不同于物理现实的实在性。而“模组论”,则是一个在媒介上更“彻底”的概念。它直接指向编程,这使得文学超出了对新的媒介形式的模仿,而是用新的媒介逻辑,自我生产。

但是,如果只把“模组”理解为“功能实现”,从而把“文学的各种要素”理解为代码的“各种功能”,把“写作”理解为“编程”,也是小看了文学。重要的问题永远是:为什么会这样写作?受到了什么影响?

对网络文学的研究者而言,最能触及心灵的问题,往往不是“网络是什么”,而是“文学是什么”。文学在电子游戏、短视频等新的媒介形式面前,似乎前所未有地面临着危机;但与此同时,每当文学看上去要被新的流行文化淹没了,又总能将人们为它树立的“假想敌”(比如“短视频”“游戏”)化为自身新的环境和土壤,凭借流动而轻盈的身体,进入新的感官通道,重新探索表达的方式与尺度。文学,不会因网络而终结。在这个层面上,分析文学诞生的媒介环境,就变得特别重要。因为这将使我们捕捉到文学生命力的流向,将文学看得更清楚,而不是取消文学本身。

网络文学从文字冒险游戏中获得了非线性的时间结构和玩家视角,角色在复数世界、多重时空中自由穿梭。曾经,在现实的舞台上只能以先锋或隐喻的方式上演的故事,被电子媒介影响下的文学轻松实现了。这像后现代寓言一般反映出当代人身处多重现实的生存处境,宣告着人们开始各自拥有感知世界的不同方式。但这一切变化在传统的文学研究视域下并不存在,至多被指认为不着边际的白日幻想。

在《编码新世界》中我们看到,文学和人类从来没有彼此抛弃,只是共同进入了新的环境、面对新的问题、拥有了新的生命状态。作者提出了“二次元存在主义”这个概念,指出以编码世界为环境的人,一边放弃了严肃性、以轻盈的姿态在不同的想象空间中跃迁,一边直面虚无主义的深渊。

诚如作者所言:“本书最核心的研究对象既不是电子游戏,也不是网络游戏,而是人的经验的变迁。相比于那些实际发生的文学事件,或许更重要的是,人们如何理解自身与世界、如何看待文学与叙事。”这样的条件下,文学仍然可以成为“镜与灯”,反映世界、照亮生活,但文学反映或照亮的,不再是人们脑海中无条件接受的实在、或被意识形态引领的现实,它已经染上了媒介环境的色彩,引入了新的感官比率,并与环境一起,改变着人们对“现实”的认知。

(作者系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王鑫)

来源:光明网

本文如果对你有帮助,请点赞收藏《解码文学——评《编码新世界》》,同时在此感谢原作者。

本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和政治立场,如有侵犯你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处理。
网友评论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站立场。
相关阅读
为文本摘要模型添加注意力机制:采用LSTM的编解码器模型实现

为文本摘要模型添加注意力机制:采用LSTM的编解码器模型实现

...要技术,并将利用编解码器架构来解决这一问题。什么是编码器-解码器架构?常用的序列-序列模型(编码器-解码器)的整体结构如下图所示该模型由编码器、中间矢量和解码器三部分组成。编码器该编码器基本上由一系列LSTM/GRU单...

2023-12-05 #经典句子

不仅是语言 机器翻译还能把脑波“翻译”成文字

不仅是语言 机器翻译还能把脑波“翻译”成文字

...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的研究者实践了这一想法。他们用一个编码器-解码器框架将大脑神经信号转换为文字,在 250 个词的封闭句子集中将错误率降到了 3%。论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3-020-0608-8在过去的十年里,脑机接...

2015-09-21 #经典句子

机器翻译:谷歌翻译是如何对几乎所有语言进行翻译的?

机器翻译:谷歌翻译是如何对几乎所有语言进行翻译的?

...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单介绍神经网络机器翻译(NMT)和编码器-解码器(Encoder-Decoder)结构。第二部分提供了使用Python创建语言翻译程序的详细步骤。什么是机器翻译?机器翻译是计算语言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如何将一种...

2023-02-05 #经典句子

无文本 NLP:从原始音频生成富有表现力的语音

无文本 NLP:从原始音频生成富有表现力的语音

...别 (ASR) 系统,这是一个引入错误的资源密集型操作,在编码偶然语言交互方面做得很差,并且只能用于少数语言。通过无文本 NLP,我们希望让 ASR 过时,并以端到端的方式工作,从语音输入到语音输出。我们认为学龄前儿童仅...

2023-11-20 #经典句子

酷栈科技:《VDI相关英文技术干货翻译系列之一》

酷栈科技:《VDI相关英文技术干货翻译系列之一》

...(Video Encoding)作为核心桌面协议技术栈,引入H.264和H.265编码技术并配合专业GPU显卡加速桌面会话(session),提升用户使用体验;同时广泛支持多种GPU虚拟化和直通技术,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在产品不断落地商用和打磨的同...

2023-09-15 #经典句子

Jason:英语学习之殇 英语被割裂成听说读写译

Jason:英语学习之殇 英语被割裂成听说读写译

...容解码。说得出来是因为我们大脑里的已有认知能正确地编码。读得明白也是因为大脑里的已有认知能将看到得内容解码。能写出来是因为我们大脑里的认知能正确地编码输出。翻译的过程是解码和编码的过程,而现在90%的情况...

2023-12-30 #经典句子

乂学教育-松鼠AI获KDD国际图深度学习研讨会最佳论文 & 最佳学生论文

乂学教育-松鼠AI获KDD国际图深度学习研讨会最佳论文 & 最佳学生论文

...换为序列到序列(Seq2Seq)的问题,要么使用基于图形的编码器对RDF三元组进行建模并解码文本序列。但这些方法都不能明确地模拟三元组内和三元组之间的全局和局部结构信息。此外,它们没有利用目标文本作为建模复杂RDF三...

2019-09-07 #经典句子

Jason:英语学习之殇 先翻译成中文

Jason:英语学习之殇 先翻译成中文

...系列复杂的过程都是瞬息间的事情。这一过程大体上分为编码-发送-传递-接收-解码五个阶段。简单些分为输入-加工-输出三个阶段。不管怎么分,我们的大脑都能在瞬间找到有关的词语,按母语的语法规则编排,通过发音器官输...

2023-06-30 #经典句子